赵娜
- 作品数:8 被引量:11H指数:2
- 供职机构:贵州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贵州省社会发展科技攻关计划项目贵阳市科学技术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政治法律生物学更多>>
- 基于k-means聚类算法的兴义维蚋幼虫龄数的估算
- 2024年
- 目的探讨基于k-means聚类算法估算兴义维蚋幼虫的龄数,以明确虫龄与日龄及鳃斑发育阶段的关系。方法采集贵州青岩河流中兴义维蚋虫卵,于实验室的蚋类饲养系统中培育至幼虫,每日收集幼虫至大量化蛹,持续20 d;收集到幼虫1112头,于体视显微镜下测量头壳长(HCW)、后颊长(PGL)、上颚基横骨长(MPL)及体长(BL),观察不同虫龄幼虫的破卵器、鳃斑及性腺的形态学特征,并判断其龄期、分析虫龄与日龄和鳃斑发育关系;选取具有明显腮斑发育的兴义维蚋幼虫10头、制作石蜡切片,采用HE染色鉴定精巢和卵巢、辅助确认性别鉴定结果;采用k-means聚类方法划分形态计量学数据、利用Brooks-Dyar定律检测k-means聚类结果,R语言下行聚类与Brooks-Dyar定律检验、t检验等,根据拟合度分析判断兴义维蚋幼虫龄数。结果1112头兴义维蚋幼虫中有破卵器89头,出现鳃斑发育334头,6~7龄幼虫320头,有预蛹特征34头;Brooks-Dyar定律与破卵器、鳃斑形态特征显示7龄幼虫假设符合昆虫幼虫生长规律;组织学观察见幼虫精巢为椭圆形、体积大、外有几丁质层包裹,卵巢为长条形、体积小、后端有色素细胞包裹;鉴定6、7龄幼虫性别结果,仅7龄幼虫雌雄性PGL有差异(P<0.05);幼虫虫龄与日龄、鳃斑发育关系结果显示,约2~3 d对应1个幼虫生长龄期,第17天首见幼虫蛹化,6龄幼虫出现明显的鳃斑。结论兴义维蚋幼虫具7龄,实验室下幼虫发育约需3周,最短17 d;腮斑发育起始于6龄,7龄出现明显形态学特征。
- 赵娜王毅杨曜铭吴慧修江帆寻慧杨明
- 关键词:蚋科性腺形态计量学K-MEANS聚类
- 乳腺癌和导管增生病变与1p染色体不稳定的关系被引量:2
- 2016年
- 目的检测乳腺普通型导管增生(usual dutal hyperplasia,UDH)、乳腺不典型增生(atypical dutal hyperplasia,ADH)、乳腺导管原位癌(du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及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tal carcinoma,IDC)中染色体1p微卫星杂合性缺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LOH)/微卫星不稳定(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的改变规律,探讨乳腺导管增生病变进展为IDC的遗传学改变特征。方法应用PCR法检测20例UDH、7例ADH、25例DCIS、25例IDC石蜡包埋组织,8%尿素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后银染检测染色体1p区间微卫星位点D1S193、D1S463、D1S2881、D1S2885、D1S234、D1S252的LOH/MSI。结果染色体1p的每个位点均发生LOH/MSI,其发生的频率UDH为55.0%、ADH为42.9%、DCIS为64.0%、IDC为72.0%,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微卫星位点D1S193、D1S2881、D1S2885、D1S252、D1S234在各组中LOH/MSI的频率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D1S463的频率在UDH组为5.0%、ADH组为0、DCIS组为45.0%、IDC组为40.0%,其中UDH组与ADH组明显低于DCIS组、IDC组(P<0.008)。结论 1p染色体遗传学不稳定是乳腺癌发生的早期事件,D1S463位点的改变可能在乳腺导管增生性病变进展为乳腺癌中起关键作用。
- 冯玲徐澍赵娜杨宇石方艺
- 关键词:乳腺肿瘤杂合性缺失微卫星不稳定
- 经阴道分娩并发直肠阴道瘘鉴定1例
- 石某,女,17岁,G1P0.2016年9月27日因“停经40+周,不规律腹痛5+小时”就诊于某县人民医院,于次日17:52在会阴侧切下平产一活男婴,1周后会阴切口裂开伴粪便流出,后在州人民医院诊断为“直肠阴道瘘”,经手术...
- 李茂娟黄仕美赵娜
- 关键词:法医鉴定经阴道分娩直肠阴道瘘医疗过错
- 成人无骨折脱位颈脊髓损伤18例法医临床学鉴定分析被引量:5
- 2019年
- 目的了解成人无骨折脱位颈脊髓损伤的临床特征及法医学鉴定原则。方法自2012年12月~2016年12月共受理此类案例18例。对法医临床学鉴定(包括损伤程度、伤残等级)进行分析。结果对18例被检者中15例进行伤病关系分析,参与度以同等作用最多,占33.33%,其次为主要作用、次要作用,分别占22.22%,3例未进行伤病关系分析。结论成人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是以颈椎退行性改变为基础的疾病,大部分均涉及伤病关系分析,必要时给出伤病参与度。
- 黄仕美赵娜杨小蓉罗亚汪元河
- 关键词:法医临床学无骨折脱位颈脊髓损伤成人
- 染色体16q、17p遗传学不稳定与乳腺癌发生的关系
- 目的: 通过检测乳腺导管上皮普通型增生(usual ductal hyperplasia,UDH)、乳腺导管非典型增生(atypical ductal hyperplasia,ADH),乳腺导管原位癌(ductal c...
- 赵娜
- 关键词:病理特征微卫星不稳定杂合性缺失启动子甲基化
- 不同视野水平视觉刺激下事件相关电位波形成分的特征性变化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探讨不同视野水平视觉刺激下事件相关电位(ERP)波形成分(N1、P2)的特征性变化。方法选取裸眼视力0.1及以上的志愿者30名,采用Oddball实验范式分别呈现10°和30°视野水平的刺激图片,采用Neuroscan放大器连续记录并获取标准和偏差刺激条件下诱发志愿者10°和30°视野水平时ERP的N1、P2成分,并比较不同视野下N1、P2成分的峰值潜伏期和平均振幅的差异。结果在标准刺激条件下,30°视野水平时志愿者N1、P2成分的平均振幅分别小于10°视野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偏差刺激条件下,与10°视野水平比较,30°视野水平时志愿者N1和P2成分的峰值潜伏期延长、N1成分平均振幅下降(P<0.05)。结论随视野范围增大,志愿者ERP波形的N1、P2成分振幅减小,潜伏期延长。
- 李茂娟赵娜赵令强罗亚黄仕美杨小蓉汪元河
- 关键词:法医临床学事件相关电位
- 17p染色体遗传学不稳定与乳腺癌发生的关系
- 2017年
- 目的检测乳腺病变组织标本17p染色体区间6个微卫星位点微卫星不稳定(MSI)和杂合性缺失(LOH)情况,进一步探讨乳腺癌发生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分析方法检测106例份乳腺病变标本[其中乳腺导管上皮普通型增生(UDH)31例、非典型增生(ADH)10例、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32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33例]17p染色体上6个微卫星位点(D17S695、D17S261、D17S786、D17S796、D17S831、D17S654)MSI及LOH发生情况。结果 106例标本中6个微卫星位点均有一定频率的LOH/MSI发生。D17S261、D17S796位点LOH/MSI发生总频率分别为32.1%、24.5%(P<0.05)。D17S261位点LOH/MSI发生率UDH低于DCIS,DCIS低于IDC(P均<0.01);D17S796位点LOH/MSI发生率UDH低于DCIS(P<0.01)。结论乳腺病变组织标本17p染色体区间6个微卫星位点微卫星均有一定频率的LOH/MSI发生,17p染色体的遗传学不稳定是乳腺癌发生的前奏,D17S261、D17S796位点在UDH向IDC演变过程中可能起到关键作用。
- 赵娜冯玲杨宇石徐澍方艺
- 关键词:乳腺癌乳腺疾病微卫星不稳定杂合性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