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方令
- 作品数:13 被引量:76H指数:5
- 供职机构: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市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颅骨海绵状血管瘤手术治疗临床分析被引量:1
- 2019年
- 目的探讨原发性颅骨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病理学特点及治疗措施。方法回顾分析6例原发性颅骨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对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本组患者的原发性颅骨海绵状血管瘤为单发,临床症状各异。头颅CT表现为肿瘤呈"日光放射征"改变,周边骨质硬化。头颅MRI示,肿瘤呈T_1WI不均匀中-高信号,T_2WI不均匀高信号,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手术切除包括肿瘤在内的颅骨及周边硬化颅骨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消失,预后良好。术后病理检查示,病变表现为蜂窝状肿块,由充填有多量血细胞的囊状血管组成。结论原发性颅骨海绵状血管瘤较为罕见,手术治疗效果确实可靠;术后病理检查为其最终确诊的有效手段。
- 熊方令刘保华高明明袁璞张怀兵高宜录
- 关键词:海绵状血管瘤颅骨
- 重型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膨出的治疗体会
- 2007年
- 骆震熊方令马新建
- 关键词:颅脑损伤开颅术脑膨出
- 显微手术治疗脑挫裂伤临床研究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治疗脑挫裂伤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396例手术治疗的脑挫裂伤患者资料,其中显微手术236例,常规手术160例,将两组资料进行对照研究。结果显微手术组中线复位程度较常规手术组明显。术后24 h后显微手术组患者颅内压较对照组低。显微手术组术区再出血、再次手术、脑梗死、癫痫发生率优于常规手术组。两组颅内感染发生率无明显差异。术后6月显微手术组预后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显微手术有利于提高脑挫裂伤的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提高生存质量。
- 刘保华熊方令蔡旺高明明张建永高行德姜宁袁璞
- 关键词:脑挫裂伤显微手术预后
- 内源性神经干细胞修复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策略被引量:13
- 2010年
- 神经干细胞(NSCs)具有增殖、迁移及分化的特性。动员内源性NSCs已成为修复中枢神经系统(CNS)损伤的一条新策略。近年来不少研究表明,营养因子、细胞因子、高压氧、中医药、丰富环境和康复训练等措施可以促进内源性NSCs动员,而且利用具有NSCs特性的神经细胞同样有利于促进CNS损伤的修复。
- 熊方令高宜录
- 关键词:内源性神经干细胞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活化
- 脑梗死为首发症状的大脑中动脉动脉瘤1例并文献回顾
- 2018年
- 目的探讨以脑梗死为首发症状的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和救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以脑梗死为首发症状的大脑中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报道进行总结。结果 37岁男性,以右侧颞叶脑梗死起病,发病5 d后突发蛛网膜下腔出血并颞叶血肿,行动脉瘤夹闭、血肿清除及去骨瓣减压术,术中切开动脉瘤,见瘤体内有血栓形成。结论以脑梗死症状首发的颅内动脉瘤大部分都是血栓性动脉瘤,对于出现急性脑梗死、瘤体较大、动脉瘤的长度与动脉瘤的颈宽的比值较大的病人,可以尽早进行外科干预。
- 袁璞刘保华聂文臣熊方令
-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脑梗死
- 脑室外引流相关脑室炎危险因素对比研究被引量:15
- 2013年
- 目的探讨脑室外引流相关脑室炎的危险因素。方法将71例经脑室外引流治疗的患者分成脑室炎组和对照组,对其年龄、性别、原发疾病、导管放置时间及数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71例患者放置96根引流管,其中13例出现脑室炎,发生率为18%,男8例,女5例,放置导管时间平均18.5d,导管数1.7根,病因分别为外伤3例,肿瘤3例,脑室出血5例,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性脑积水2例。统计分析显示原发疾病和导管数量是脑室外引流相关脑室炎的危险因素。结论脑室外引流相关脑室炎的发生与原发疾病和导管放置数量相关,引流的时间越长,发生脑室炎的风险越高,与患者的年龄和性别无明显相关性。
- 熊方令刘保华蔡旺高行德张建永袁璞张怀兵朱宗锦
- 关键词:脑室外引流脑室炎
- 药物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研究进展
- 2009年
- 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elayed cerebral vaso-spasm,DCVS)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患者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但其病理生理过程仍不明确。对治疗DCVS有效的药物显得尤为重要,包括离子通道阻断剂或开放剂,内皮素(ET)合成抑制剂及其受体拮抗剂,抗炎、抗氧化制剂,纤维蛋白溶解剂和祖国传统医药等。本文综述近年来对SAH后DCVS的基础和临床药物治疗研究进展,探讨各种药物的使用、疗效以及目前存在的争议。
- 熊方令高宜录
-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迟发性脑血管痉挛药物治疗
- 不同手术方式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出血对比研究被引量:5
- 2017年
- 目的探讨3种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出血手术方式的优缺点,选择适当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月~2015年11月手术治疗的457例高血压性基底节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采用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小骨瓣开颅血肿清除及锥颅血肿引流术式患者术后颅内压变化、并发症的发生及其预后。结果术后24 h后常规骨瓣开颅组颅内压较小骨瓣组低;小骨瓣组及锥颅组较常规骨瓣开颅组肺部感染、气管切开率、腹胀发生率高,3组消化道出血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锥颅组再出血率及死亡率较常规骨瓣组及小骨瓣组高,骨瓣开颅组与小骨瓣开颅组死亡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骨瓣开颅组的恢复良好率高于小骨瓣开颅组及锥颅组。结论不同手术方式有不同的适应证,个体化治疗,利用微创理念和显微神经外科技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出血,可以减少并发症及死亡率,提高生存质量,改善预后。
- 刘保华熊方令高明明袁璞张怀兵朱宗锦聂文臣蔡旺
- 关键词:高血压基底节区出血神经外科手术疗效
- 原发性顶骨海绵状血管瘤一例被引量:1
- 2011年
- 患者女,48岁.因"发作性头晕3 d加重半天"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4年,无外伤病史.头颅CT示右顶骨占位,骨质局限性稀疏,内见栅栏状改变,呈"日光放射征",膨胀性生长(图1).头颅MRI示顶骨条状异常信号,约5.4 cm × 1.3 cm×2.6 cm大小,T1WI 及T2WI 均呈高信号,其内信号欠均匀,呈不均匀强化.头颅MRA示未见颅内血管明显异常.诊断:右顶骨海绵状血管瘤.术中见顶骨局部呈紫色改变(图2a),沿病灶周边铣开骨瓣约6 cm×8 cm大小,并向周边咬除硬化颅骨至正常骨结构,病灶位于骨瓣中央,呈暗红色蜂窝状,内板受累明显,外板未见明显侵蚀(图2b),硬膜未见明显受累.同期以钛板做颅骨修补.术后CT示病变完全切除.
- 熊方令甄岩施炜严耀华李剑郑立冲高宜录
- 关键词:海绵状血管瘤顶骨原发性头颅CT颅骨修补发作性头晕
- 误诊为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基底节区脑血管畸形10例诊治体会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探讨基底节区脑血管畸形的诊断及治疗体会。方法:总结我院收治的10例诊断为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基底节区脑血管畸形患者的救治过程。结果:10例患者均采用经侧裂-岛叶入路清除血肿,并全部或部分切除畸形血管,术后病理检查均予证实。结论:基底节区脑出血畸形破裂出血后容易误诊为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应提高警惕;手术时采用经侧裂-岛叶入路是一个较为有效的清除血肿、切除畸形血管的方法。
- 袁璞聂文臣刘保华熊方令高明明张怀兵
- 关键词:脑出血基底节区脑血管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