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莹
- 作品数:6 被引量:26H指数:3
- 供职机构:锦州市中心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利福平辅助治疗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疗效观察被引量:4
- 2014年
- 目的观察利福平辅助治疗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该科住院治疗的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6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应用红霉素与阿奇霉素贯序治疗,并联合第三代头孢菌素抗感染治疗,同时应用小剂量甲泼尼龙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利福平口服,比较两组患儿咳嗽缓解时间、体温恢复时间、肺部体征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免疫球蛋白水平、胸部X线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患儿与对照组相比,咳嗽缓解时间、体温恢复时间、肺部体征恢复时间、胸部X线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球蛋白IgM在病程2周时升高最为明显,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程3周时IgM较前降低,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gG在病程3周时明显升高,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儿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利福平辅助性治疗难治性支原体肺炎较常规治疗方法,能够更快地缓解临床症状,促进炎症吸收,缩短住院时间,减轻免疫炎症反应,不良反应少,改善预后。
- 谢金秋陈莹
- 关键词: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利福平免疫球蛋白
- 米诺环素辅助治疗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疗效观察被引量:11
- 2012年
- 肺炎支原体感染导致的支原体肺炎大多病情较轻,呈自限性或经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疗效良好。但近年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MPP)病例有逐年增加的倾向。RMPP患儿往往对常规使用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产生耐药,病情较重。我科于2009年1月起对年龄8~14岁RMPP患儿部分联合应用米诺环素治疗,取得良好效果。
- 陈莹薛峰张玉峰
- 关键词:肺炎支原体肺炎米诺环素疗效观察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肺炎支原体感染
-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血清细胞因子的变化
- 2008年
- 目的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儿血清细胞因子的变化。方法应用ELISA法测定46例ITP患儿和20例正常儿童细胞因子含量。结果ITP患儿血清IL-2、IL-4、IL-6、TNF-α、IFN-γ均高于正常儿童,IL-10低于正常儿童,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细胞因子参与ITP的发病过程。
- 陈莹
- 关键词:特发性细胞因子
- 白细胞介素-6、10、17A在哮喘大鼠中的变化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建立大鼠哮喘模型,观察血清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IL-6、10、17A的水平变化,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选用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哮喘模型组。模型组应用卵白蛋白(OVA)注射,雾化吸入致敏激发法复制哮喘模型。正常对照组取上清液备用。行支气管肺泡灌洗,回收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吸取上清液备用。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及BALF上清液中IL-6、10、17A水平变化。结果两组大鼠血清细胞因子水平与肺泡灌洗液细胞因子水平,呈现出相同的统计学结果 :哮喘模型组白细胞介素6、17A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IL-10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支气管哮喘的慢性气道炎症涉及多种细胞的相互作用,Th17细胞和其产生的IL-17促进了哮喘的发病,抑制过多的Th17细胞的生成,可能成为哮喘治疗的重要手段。
- 谢金秋陈莹
- 关键词:哮喘细胞因子调节性T细胞TH
- 孟鲁司特钠治疗儿童哮喘急性发作疗效观察被引量:8
- 2012年
- 2009-01-2011-05我科对30例哮喘患儿,在吸入糖皮质激素的基础上,加用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孟鲁司特钠口服治疗,在预防急性发作方面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 张玉峰陈莹薛峰
- 多种细胞因子在哮喘大鼠发病中的作用被引量:2
- 2007年
- 目的:在建立大鼠哮喘模型基础上观察细胞因子的水平变化,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实验于2006-09/10在锦州医学院医学实验中心完成。①实验材料:清洁级8~12周龄SD大鼠45只,雌雄各半(22和23只),体质量(200±50)g。卵白蛋白(邦定泰克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百日咳杆菌菌苗(卫生部生物制品研究所菌苗室)。②实验分组:按随机法分为3组,每组15只,雌雄各半(7或8只),为正常对照组、哮喘模型组、地塞米松组。③实验干预:模型组、地塞米松组采用卵白蛋白注射雾化吸入致敏激发法复制哮喘模型。地塞米松组同时吸入地塞米松(剂量为1mg/kg)。正常对照组用等量生理盐水替代进行腹腔注射和雾化吸入。各组在最后1次雾化后,腹主动脉取血,取上清液备用。行支气管肺泡灌洗,回收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吸取上清液备用。④实验评估:均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4,5,10,12,13,干扰素γ水平变化。结果:45只大鼠都存活,均进入结果分析。各组大鼠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及肺泡灌洗液细胞因子水平呈现相同的统计学结果,哮喘模型组白细胞介素4,5,13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0.01),白细胞介素10,12,干扰素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0.01);地塞米松组与哮喘模型组相比,白细胞介素4,5,13降低(P<0.05~0.01),白细胞介素10,12,干扰素γ增高(P<0.05~0.01)。结论:哮喘的发病与白细胞介素4,5,10,12,13及干扰素γ等多种细胞因子有关,其中白细胞介素10的作用机制十分复杂,它与调节性T细胞可能在哮喘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用Th亚群功能失衡理论不能完全解释哮喘的发生。
- 陈莹戴晋
- 关键词:哮喘细胞因子类白细胞介素10T淋巴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