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岩

作品数:23 被引量:68H指数:4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2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导管
  • 6篇心房
  • 6篇消融
  • 5篇消融术
  • 5篇房颤
  • 4篇导管消融
  • 4篇导管消融术
  • 4篇心房颤动
  • 4篇射频消融
  • 4篇综合征
  • 3篇多态
  • 3篇多态性
  • 3篇心脏
  • 3篇阵发
  • 3篇阵发性
  • 3篇射频
  • 3篇突变
  • 3篇突变检测
  • 3篇综合征患者
  • 3篇疗效

机构

  • 14篇南方医科大学...
  • 9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安徽省宁国市...

作者

  • 23篇李岩
  • 15篇彭健
  • 15篇刘福强
  • 10篇萧钟波
  • 10篇赵冬华
  • 9篇谢勇
  • 5篇李蘅
  • 5篇罗苑苑
  • 5篇孙少喜
  • 4篇肖明星
  • 3篇张健
  • 3篇郭琳琅
  • 3篇朱伟良
  • 3篇许顶立
  • 3篇苏珊
  • 3篇赖文岩
  • 3篇张振华
  • 3篇孟素荣
  • 2篇阮亚明
  • 2篇钟青松

传媒

  • 4篇医学临床研究
  • 3篇实用医学杂志
  • 2篇山东医药
  • 2篇医疗设备信息
  • 1篇中华心律失常...
  • 1篇肿瘤防治研究
  • 1篇心脏杂志
  • 1篇生物医学工程...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南昌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15
  • 2篇2013
  • 6篇2012
  • 7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者宫颈病变程度与阴道内环境的关系被引量:32
2015年
目的探讨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者宫颈病变严重程度与阴道内环境的关系。方法选取425例高危型HPV感染患者,均行宫颈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TCT)以了解宫颈病变程度,并行阴道内环境监测,对比不同程度宫颈病变者阴道内环境指标的差异。结果 TCT检查:正常13例,炎症132例,CINⅠ级111例,CINⅡ级90例,CINⅢ级54例,宫颈癌25例。阴道内环境检测:阴道清洁度≤Ⅱ级者194例,pH值≤4.5者202例,菌群分布≤Ⅰ级者244例,滴虫感染者56例,假丝酵母菌感染者48例,阴道炎患者240例。不同程度宫颈病变阴道内环境指标对比:阴道清洁度≥Ⅲ级、pH值≤4.5、菌群分布≥Ⅱ级、阴道炎的发生率在不同TCT检查结果的患者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滴虫感染及假丝酵母菌感染发生率在不同TCT检查结果的患者中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道内环境的改变与HPV感染存在密切关系,阴道内环境动态平衡的破坏可能对HPV感染者宫颈病变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但两者的确切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李岩
关键词:宫颈病变阴道内环境
伊布利特与胺碘酮对阵发性房颤复律的疗效比较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研究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依布利特与胺碘酮转复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 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入选阵发性房颤患者63例(男32例,女31例),随机进入依布利特组(n=28)、胺碘酮组(n=35).前者于10 min内静脉注射依布利特1 mg,如给药结束10 min后仍未转复为窦性心律, 重复前述治疗1次.后者于10 min内静脉注射胺碘酮150 mg,后以1 mg/min维持6 h,再以0.5 mg/min维持18 h,转复后即刻停药.观察给药后房颤的转复率、转复时间、心室率、QTc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 依布利特组转复率明显高于胺碘酮组(67.9% vs 40.0%,P=0.028),转复时间明显短于胺碘酮组[(20.11±11.54) min vs (523.31±277.73) min,P=0.000];伊布利特组10 min、30 min时对心室率和QTc影响大于胺碘酮组(P〈0.05).胺碘酮组有2例出现轻度低血压,1例胃肠炎,伊布利特组出现2例单形室性心动过速,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伊布利特转复阵发性房颤疗效高于胺碘酮,转复时间短,是一种转复房颤快速、有效的药物,但用药前后必须加强心电监护.
孙少喜罗苑苑李蘅刘福强李岩彭健
闭环刺激双腔起搏器防治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的疗效观察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观察植入闭环刺激双腔起搏器防治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VVS)的效果。方法:将40例经直立倾斜试验确诊为VVS且近期多次发作的患者,分为起搏器组(18例)和药物治疗组(22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口服美托洛尔缓释片(4715mg,1次/d),起搏器组植入具有闭环刺激功能(CLS)的双腔起搏器,药物治疗组不做其他治疗,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复查直立倾斜试验并随访观察。结果:起搏器组直立倾斜试验转阴率94%,药物治疗组直立倾斜试验转阴率2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101)。两组患者随访观察6~21(13±5)个月,起搏器组所有患者均未再发晕厥,2例有晕厥先兆,但症状较前明显减轻;药物治疗组9例再发晕厥,但发作次数较前减少。两组患者间晕厥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101)。结论:具有闭环刺激功能双腔起搏器能有效的防治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
萧钟波孟素荣邹云新赵冬华刘福强李岩彭健
关键词:心脏起搏
Brugada综合征患者SCN5A基因突变检测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对3例Brugada综合征患者及其部分家系成员进行SCN5A基因突变检测。方法:提取3例Brugada综合征患者及家系成员外周血中DNA样本,设计34对引物进行多聚核苷酸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该基因28对外显子,之后对其产物进行直接测序。若有碱基变异,则与无血缘关系的103例正常样本针对该位点进行对照,并分析其氨基酸改变情况。结果:在其中1例Brugada综合征患者的SCN5A基因的第20号外显子上发现1个杂合变异,其导致通道蛋白氨基酸编码的1192位密码子的第2个碱基发生A→G的改变,使得相应编码的精氨酸(R)被谷氨酰胺(Q)所取代,而这一变异位点在103个正常人中仅发现1例,其频率为0.0097。结论:在中国人Brugada综合征患者的SCN5A基因上发现1个已经在国外患者中报道的错义突变(R1192Q)。
刘福强李岩谢勇赵冬华萧钟波赖文岩许顶立彭健
关键词:BRUGADA综合征基因突变单核苷酸多态性
RGS2基因C1114G多态性与阵发性房颤的相关性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分析G蛋白信号转导调节蛋白RGS2基因C1114G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阵发性房颤(PAF)的相关性。方法选取PAF患者115例及健康对照者102例,应用创造酶切位点原理设计引物,采用PCR-RFLP技术检测RGS2基因C1114G等位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结果两组基因型频率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P>0.05)。两组间RGS2基因C1114G多态性的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其中GG基因型及1114G等位基因型频率在PAF患者中显著增高。结论 RGS2基因C1114G单核苷酸多态性与PAF相关,1114G等位基因可能是PAF的遗传易感基因。
李岩刘福强谢勇赵冬华萧钟波彭健
关键词:心房颤动
酪氨酸激酶对鼻咽癌细胞成瘤的影响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研究酪氨酸激酶(Etk/BMX)转染对鼻咽癌细胞成瘤的影响。方法:利用脂质体2000将野生型Etk/BMX表达质粒pcDNA3.1-Etk导入Etk/BMX低表达水平的鼻咽癌细胞株sune-1中,建立Etk/BMX稳定高表达细胞株sune-wt,空质粒pcDNA3.1转染细胞作为对照(sune-vector)。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转染效率,然后分别接种于裸鼠,对成瘤率及大小进行比较。结果:成功筛选到持续高表达Etk的sune-wt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Etk表达(75.5±2.34)%。sune-wt较之sune-vector和sune-1成瘤率较高,肿瘤生长较快。结论:Etk/BMX在鼻咽癌中可促进细胞增殖,增加致瘤性。
张振华张健朱伟良苏珊肖明星李岩郭琳琅
关键词:鼻咽肿瘤
Brugada综合征患者SCN5A基因突变检测
目的:对3例Brugada综合征患者及其部分家系成员进行SCN5A基因突变检测。&lt;br&gt;  方法:提取3例Brugada综合征患者及家系成员外周血中DNA样本,设计34对引物进行多聚核苷酸聚合酶链反应(PCR...
刘福强李岩谢勇赵冬华萧钟波赖文岩彭健
关键词:BRUGADA综合征基因突变多态性位点
体部X线动态三维适形放疗的固定与摆位技术被引量:2
2007年
本文简要地介绍了体部肿瘤动态三维适形放疗的体位固定、治疗方法和摆位技术。
阮亚明钟青松李岩窦文肖明星
关键词:真空垫
体部X刀无框架定位放射治疗技术的质量控制
2006年
本文简要介绍一种体部X刀无框架定位放射治疗技术及其质量控制。
钟青松阮亚明李岩
关键词:三维适形放疗
安置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术后电风暴的治疗体会
2011年
目的:总结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电风暴(ES)的诱发因素、临床处理和预后。方法:ES定义为24h内簇发3次或3次以上需经ICD干预的VT/VF事件。回顾分析2003年1月至2008年1月南方医院7例ICD患者发生的8次ES临床资料。结果:7名患者植入ICD后发生ES8次。诱发因素为低钾血症3次、心力衰竭2次、上呼吸道感染、心肌缺血和紧张恐惧各1次等。均祛除诱因,加强药物治疗,其中1例加行室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另1例加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8次ICD风暴均全部终止。结论:通过纠正诱因,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调整ICD设置,必要时行射频消融术或冠脉血运重建,能有效地终止ES。
罗苑苑孙少喜李蘅李岩刘福强孟素荣许顶立彭健
关键词:心室颤动除颤器电风暴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