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文俊

作品数:31 被引量:472H指数:13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7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1篇农业科学
  • 14篇生物学

主题

  • 19篇小麦
  • 14篇基因
  • 13篇染色体
  • 10篇黑麦
  • 6篇易位
  • 6篇花粉
  • 6篇白粉
  • 6篇白粉病
  • 5篇易位系
  • 5篇抗白粉病
  • 4篇染色
  • 4篇染色体工程
  • 4篇抗白粉病基因
  • 4篇花药
  • 4篇花药培养
  • 4篇基因定位
  • 4篇分子标记
  • 3篇代换系
  • 3篇普通小麦
  • 3篇外源

机构

  • 30篇中国科学院遗...
  • 2篇北京市农林科...
  • 2篇西北农业大学
  • 2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大连理工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甘肃省农业科...
  • 1篇东北师范大学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中国科学院植...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30篇张文俊
  • 11篇胡含
  • 10篇景建康
  • 7篇周文娟
  • 7篇张相岐
  • 6篇王献平
  • 5篇王新望
  • 4篇王二明
  • 3篇朱立煌
  • 3篇余波澜
  • 2篇瞿绍洪
  • 2篇胡道芬
  • 2篇文玉香
  • 2篇刘广田
  • 2篇杨天章
  • 2篇郗子英
  • 2篇马学峰
  • 2篇陈梁鸿
  • 2篇魏荣瑄
  • 2篇张晓东

传媒

  • 13篇Journa...
  • 3篇科学通报
  • 3篇云南大学学报...
  • 2篇遗传
  • 1篇Acta B...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高技术通讯
  • 1篇作物学报
  • 1篇园艺学报
  • 1篇自然科学进展...

年份

  • 2篇2004
  • 6篇2001
  • 3篇2000
  • 11篇1999
  • 3篇1998
  • 4篇1995
  • 1篇1993
3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小麦花粉无性系变异与配子类型的表达和重组被引量:5
2000年
发现了小麦花粉无性系变异具有普遍性的现象,揭示了其产生途径、类型和机制,为创造异源易位系和异源基因定位开辟了新途径。此外,论证了花粉植株的多样性是因为各种配子类型能在植株水平上充分表达,以及小麦D组染色体与黑麦R组染色体之间的重组关系。为研究植物性状的遗传与变异和单倍体育种中快速转移外源基因和高效选择提供了理论根据。
胡含张相歧张文俊景建康郗子英王二明王献平
关键词:小麦离体培养
全文增补中
一个小黑麦附加-双代换花粉株系(M16)的创制与鉴定被引量:11
1999年
报道了一个遗传组成复杂的小麦/小黑麦杂种花粉株系M16的创制、形态性状、遗传稳定性、染色体组成以及抗白粉病的鉴定结果。M16植株形态为普通小麦型,染色体数目为2n=44,具有很高的遗传稳定性,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染色体稳定性分别为91.05%和93.23%。接种鉴定表明M16高抗小麦白粉病。原位杂交、C-分带和同工酶标记分析证明M16有3对黑麦染色体,是一个4R附加、3R(3D)和6R(6D)代换的小黑麦附加-双代换系。讨论了遗传结构复杂的花粉植株类型产生的机制、遗传稳定性及意义等问题。
张相岐王献平景建康季静张文俊牟金叶韩收胡含
关键词:花药培养抗白粉病染色体组成
VE161小麦的外源染色体鉴定被引量:6
2000年
通过染色体原位杂交、RFLP分析和染色体重双端体分析,对在小麦遗传育种研究中具有重要理论和应用价值的VE161小麦不育异代换系及其附加系进行了染色体鉴定。结果表明,VE161小麦代换的或附加的外源染色体为来自长穗偃麦草的4E染色体,被代换的小麦染色体为4B。过去曾鉴定为7B,可能是由于VE161早代染色体易位较多所致。同时发现,VE161小麦在5B,7B和1D所在的3个部分同源群中仍有染色体相互易位存在,为进一步研究VE161小麦促进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的机制、不育的机制和应用奠定了基础。
杨天章马学峰张文俊杨春雷侯文胜别绒利
关键词:外源染色体品种选育
普通小麦中来自黑麦的抗白粉病Pm20基因的抗谱分析和AFLP定位被引量:22
2001年
用24个在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小麦白粉菌已知毒性菌株,对两个不同来源的小麦一黑麦6BS_6RL易位系进行了抗病性鉴定,表明 Pm20基因已发生抗谱分化.以这两个材料为亲本配制 TAM104R×TAM104S杂交组合获得 F2分离群体,对亲本和 F2分离群体进行 AFLP分析.亲本 DNA经 PstⅠ/TaqⅠ双酶切消化,并接上各自的接头,然后以其接头为基础加1个或3个碱基,分别经过两次PCR扩增,结果 16对 PstⅠ/TaqⅠ引物组合(4个 PstⅠ引物, 4个 TaqⅠ引物)PCR扩增出 2290条带,共获得 3个与该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分别位于 Pm20基因的一端 2.6和 11.6 cM,另一端 3.6 cM处,实现了对 Pm20基因的连锁分析.
王新望王军丽段霞瑜周文娟盛宝钦朱立煌张文俊
关键词:小麦抗白粉病基因抗谱分析
小麦锌指蛋白基因的克隆、序列与表达分析(英文)被引量:11
2004年
根据R基因及其调控基因保守序列设计简并性引物 ,对白粉菌接种和未接种处理的一对抗病和感病的小麦 黑麦等位突变易位系TAM10 4R和TAM10 4S总RNA进行RT PCR扩增 ,得到一个诱导表达的cDNA片段。序列分析表明 ,该片段全长 2 4 74bp ,其中含有一个 82 2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 ,推测其编码一个有 2 73个氨基酸残基、分子量约 31kD的蛋白质分子。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比对显示 ,该蛋白质分子具有C2 HC锌结合motifCX2CX4HX4C结构和锌指domain ,可见克隆的cDNA是一个锌指蛋白基因 ,命名为TaZF。Southern杂交表明 ,TaZF在抗病易位系TAM10 4R的基因组中是多拷贝的。半定量RT PCR分析显示 ,TaZF基因属组成型表达、但受白粉菌诱导表达上调的基因 ,推测其与白粉病菌的侵染过程相关。基因组DNA专化扩增、克隆和测序揭示TaZF基因无内含子。
万平令利军周文娟张文俊凌宏清朱立煌张相岐
关键词:小麦锌指蛋白基因克隆
小麦A,B和D基因组同源DNA序列在进化过程中的演变研究被引量:3
2001年
选取已定位的大麦1H染色体的STS标记MWG 913为引物,在普通小麦(Tritiumaestivum L.)及其4个可能的起源种乌拉尔图小麦(T. urartu T.)、栽培一粒小麦(T.monococcum  L.)栽培二粒小麦(T. dicoccum S.)、方穗山羊草(Ae. squarrosa L.)上特异性扩增。扩增产物克隆测序后对其进行序列分析,由序列差异的程度来确定这几个物种之间的亲缘关系。实验结果表明,普通小麦(Tritium aestivum L.)的A基因组此段序列和乌拉尔图小麦(T. urartu  T.)、栽培一粒小麦(T. monococcum L.)、栽培二粒小麦(T.dicoccum S.)A基因组此段序列完全相同;普通小麦的D基因组此段序列与方穗山羊草(Ae. squarrosa  L.)也完全相同;普通小麦的B基因组此段序列和栽培二粒小麦B基因组此段序列有0.61%的差异。研究结果一方面对现有的普通小麦A、B、D基因组起源和进化理论给予了分子水平上的证明,同时也揭示了同一物种不同的基因组进化速度存在差异。
余波澜黄朝峰周文娟张文俊
关键词:小麦基因组STS进化
VE161小麦的外源染色体鉴定
1999年
杨天章马学峰张文俊杨春雷候文胜别绒利
关键词:外源染色体部分同源染色体代换系染色体原位杂交附加系染色体配对
小麦Ph1基因的分子标记及其在创造农艺性状优良的冬小麦ph1b代换系中的应用
1999年
王新望张文俊刘广田
关键词:普通小麦中国春小麦
离子注入拟南芥种子引起M_1和M_2代变异的遗传分析被引量:16
2001年
采用改良RAPD技术 ,对不同离子注入的拟南芥种子M1代基因池DNA、M1和M2 代株植物DNA进行变异分析及遗传稳定性分析。M1代基因池DNA分析表明 :178个随机引物中有 5 3个随机引物扩增出差异带 ,重复实验证明一些引物的PCR产物的条带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 ,变异频率在一定范围内与注入剂量有关。特别是M2 代的遗传稳定性分析证明 :利用与M1代相同的引物进行PCR分析 ,其变异带与M1吻合 ,故可能离子注入引起的变异是真实遗传的。
陈冬花梁前进张根发张文俊张相岐
关键词:N^+离子注入拟南芥PAPD诱变育种
小麦花粉单倍体的染色体工程
小麦花粉单倍体染色体工程是花药培养技术与经典染色体工程技术相结合的技术体系。它可快速、高效地向小麦栽培品种转移异源有用基因,增加其遗传多样性,是利用异源种质资源改良小麦品种的一条有效途径。与经典的染色体工程相比,花粉单倍...
张相岐张文俊王二明王献平景建康胡含
关键词:小麦花药培养单倍体染色体工程易位系基因定位
文献传递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