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牛洁

作品数:24 被引量:319H指数:13
供职机构:云南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5篇天文地球
  • 5篇生物学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农业科学
  • 1篇文化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8篇剖面
  • 7篇环境意义
  • 7篇贝壳堤剖面
  • 6篇土壤
  • 6篇盆地
  • 5篇同位素
  • 4篇气候
  • 4篇古环境
  • 4篇柴达木盆地
  • 3篇化石
  • 3篇古土壤
  • 3篇贝壳堤
  • 2篇地球化
  • 2篇地球化学
  • 2篇氧同位素
  • 2篇植物
  • 2篇生态
  • 2篇碳酸
  • 2篇碳酸盐
  • 2篇碳氧同位素

机构

  • 13篇云南师范大学
  • 11篇兰州大学
  • 9篇中国科学院
  • 1篇福建师范大学
  • 1篇昆明理工大学
  • 1篇云南大学
  • 1篇云南财经大学
  • 1篇中国地质调查...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24篇牛洁
  • 20篇张文翔
  • 12篇张虎才
  • 11篇常凤琴
  • 11篇雷国良
  • 10篇樊红芳
  • 10篇杨明生
  • 9篇陈玥
  • 6篇武梦娟
  • 4篇林永静
  • 3篇李斌
  • 2篇杨伦庆
  • 2篇段立曾
  • 2篇史正涛
  • 1篇明庆忠
  • 1篇黄林培
  • 1篇李华勇
  • 1篇刘勇
  • 1篇类延斌
  • 1篇苏怀

传媒

  • 4篇第四纪研究
  • 2篇沉积学报
  • 2篇地球科学(中...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地理研究
  • 1篇科学通报
  • 1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土壤学报
  • 1篇生物学杂志
  • 1篇环境污染与防...
  • 1篇土壤
  • 1篇江苏科技信息
  • 1篇冰川冻土
  • 1篇云南大学学报...
  • 1篇光谱学与光谱...
  • 1篇高校地质学报
  • 1篇热带作物学报

年份

  • 2篇2023
  • 3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08
  • 6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洛川黄土剖面末次冰期间冰段弱古土壤(L_1SS_1)分子化石及其古植被与古环境被引量:27
2006年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连续取样的洛川黄土剖面弱古土壤层(L1SS1)和相邻黄土层(L1LL1,L1LL2)的分子化石进行了检测,获得正构烷烃、正烷基-2-酮和酰胺等种类众多、丰度较高的分子化石。W草/植=nC31/(nC27+nC29+nC31),W木/檀=(nC27+nC29)/(nC27+nC29+nC31)和W木/草=(nC27+nC29)/nC31记录了草本与植被、木本与植被、木本与草本比例变化规律的古植被信息。检测样品的CPI值为5.60—11.50,地质作用影响较小;通过磁化率、粒度和分子化石指标的相关性分析,认为磁化率、粒度记录了环境变化及主要气候事件(相关系数达-0.81);而分子化石能较好地反映古植被变化。当气候环境由干冷向温湿变化、水热配置条件改善时,植被变化响应较迅速;当环境恶化、转向干冷时,响应较弱或滞后,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植被生态系统稳定性造成的结果。整个研究剖面段样品以nC31为主峰的高碳数优势,分子化石表明末次冰期间冰段洛川地区(黄土高原)发育草本植被而没有出现以森林为主的植被。
杨明生张虎才雷国良张文翔樊红芳常凤琴牛洁陈玥
关键词:分子化石
云南腾冲青海湖泊沉积物物化参数的特点、环境意义及末次冰消期以来气候环境变化被引量:24
2015年
根据对云南腾冲青海湖泊沉积钻孔样品的粒度特征、总有机碳、碳酸盐、磁化率及年代学分析测试,探讨了各指标的变化特点及其环境指示意义,指出了云南高原湖泊沉积物化指标的特殊性及其变化特点.在此基础上,重建了云南腾冲地区末次冰消期(15830a B.P.)以来沉积环境与气候干湿变化历史.通过青海沉积物年代序列的重建和综合各物化参数分析得出,云南腾冲地区自15830a B.P.以来总体呈现冷湿-温湿-暖干-温和偏干的气候演变过程,并可分为4个阶段,即15830~12790a B.P.气候温凉偏湿;12790~4680a B.P.为温暖湿润期,湖泊水位高,气候湿暖,降水多;4680~312a B.P.气候特征呈现出从温湿到暖干气候逐渐演化,降水减少,湖泊水位下降;312a B.P.以来气候特征为前期温和湿润,后期具有暖干化特征,反映了近几十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气候变化趋势并叠加了研究区人类活动对区域环境的影响.
刘亚生常凤琴张虎才牛洁段立曾李华勇文新宇吴汉
关键词:湖泊沉积物粒度碳酸盐
柴达木盆地察尔汗古湖贝壳堤剖面碳酸盐和瓣鳃化石碳氧稳定同位素被引量:23
2007年
通过对柴达木盆地察尔汗古湖贝壳堤剖面沉积物、生物壳体碳酸盐同位素及沉积物碳酸盐含量等多项指标的分析,探讨了贝壳堤剖面记录39.6~17.1kaB.P.(未校正14C测年,下同)期间碳酸盐和贝壳化石碳氧稳定同位素的特征和相关关系,指出壳体化石及沉积物碳酸盐的碳氧同位素是湖泊水体温度和盐度的反映,其中δ18O对温度的指示意义更敏感,是湖泊和古气候演化很好的代用指标。根据这些指标重建的古气候与环境变化显示,在39.6~35.5kaB.P.期间,柴达木盆地处于温暖湿润期,周围山地降水增加,盆地内湖泊发育;自35.5kaB.P.开始,气候较前期更加湿润,是湖泊发育的最佳期;22.1kaB.P.以后,气候逐步转入较温暖的干燥期,湖泊开始萎缩、退化;末期17.1kaB.P.气候环境急剧恶化,形成石盐结晶,湖泊高湖面演化史结束。
常凤琴张虎才陈玥牛洁杨明生张文翔雷国良樊红芳
关键词:柴达木盆地古气候
我国陆生生态化学计量学应用研究进展与展望被引量:44
2016年
生态化学计量学是一门集生态学、化学计量学、物理学的交叉学科,是当前生态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领域,为研究植物限制性元素及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和思路。本文重点从气候变化与氮沉降、生态系统演化、添加实验及人类活动等对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方面对我国陆生生态化学计量学的应用研究进行了总结与评述,并结合现已开展的工作,对有待进一步拓展的相关生态化学计量研究领域进行了展望,以期在生态系统稳定性、常量元素调控等方面的研究取得新突破。
卢同平史正涛牛洁张文翔
关键词:生物地理氮沉降
黄土剖面古土壤和生物化石^(14)C测年对比被引量:8
2005年
精确、可靠测定古土壤和生物化石年代是重建环境变化过程、探讨人地关系的关键.研究古土壤中不同组分年代的异同对于分析土壤中碳附存状态和碳储存库十分重要.对甘肃省榆中县境内兴隆山典型黄土剖面采集的动物化石、土壤无机质、土壤有机质3个样品进行常规14C和AMS测年,发现同一地层相同点样品不同组分的测年结果相差悬殊,样品无机质比其有机质年龄(3682±70)a偏老2624a.对其14C测年可靠性对比分析发现,常规14C和AMS对骨骼和牙齿化石测年相差仅为13a,校正为日历年后几乎相等,认为实验室产生的误差很小,而碳的来源、组成及其“死碳”混入的比例是影响测年结果的主要因素.化石年龄与土壤有机质年龄之间的差别,揭示该剖面可能存在持续时间达千年以上的沉积间断.由于同一层位骨化石、土壤有机质、土壤无机质14C测年结果差异,在进行化石年代确定、考古及古文明研究、生态植被恢复、土壤无机碳存储库研究中,年龄的界定应选择相应的测年数据.
杨明生张虎才丁虎雷国良樊红芳常凤琴李斌张文翔牛洁陈玥
关键词:生物化石有机质
新疆伊犁盆地黄土古气候记录与Heinrich事件对比分析被引量:9
2015年
伊犁盆地作为中国黄土高原与欧洲黄土区的过渡区域,其第四纪古气候研究对于揭示全球气候驱动及耦合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伊犁盆地塔勒德晚更新世黄土-古土壤剖面粒度、低频磁化率及地球化学元素分析,探讨了西风区黄土-古土壤序列中古气候指标变化特征及记录的全球气候突变事件.结果表明:古土壤层中粒径<10μm颗粒物含量明显高于黄土层,与之相反的是古土壤层中的低频磁化率、Zr/Rb值和元素Ti含量均小于黄土层,且元素Ti含量与Zr/Rb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黄土-古土壤剖面中古气候代用指标清晰的记录了6次Heinrich(H)事件及Younger Drays(YD)事件,但YD事件、H1、H2、H5和H6事件变幅较H3和H4事件显著,古气候指标与格陵兰冰芯δ18O、季风区李家塬粒度和洛川、西峰及环县Zr/Rb值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所记录的气候事件较李家塬、洛川、西峰更为显著.结合已有研究说明,Heinrich和D-O旋回等气候事件是由西风区向季风区传递的,MIS3阶段温度的升高和常年受西风的影响是造成塔勒德气候环境变化特征的主要控制因素.
张文翔史正涛刘勇苏怀牛洁
关键词:黄土沉积伊犁盆地黄土高原
柴达木盆地察尔汗古湖贝壳堤剖面粒度特征及其沉积环境被引量:32
2007年
通过对柴达木察尔汗盐湖贝壳堤剖面沉积物粒度、碳酸盐和磁化率的对比,结合沉积物粒度频率曲线与多种粒度参数分析,详细讨论了研究剖面形成过程中物质搬运和沉积作用以及所反映的环境变化.结果表明沉积物粒度特征指示了湖泊水位的相对变化.在距今约38.2 ka BP(14-C年代,未校正.下同)左右,沉积记录指示古湖泊的范围和水位已达到剖面位置,之后湖泊继续扩张、水位波动上升;在距今约35.5 ka BP,粒径有一突然变细又变粗的过程,可能为一次较快速的湖面波动;在距今约35.5 ~ 33.3 ka BP之间,沉积物颗粒较粗,碳酸盐含量和磁化率值低,揭示湖泊水位较低.距今约33.3 ~ 27.1 ka BP之间,沉积物颗粒较细,碳酸盐含量较前一阶段高,表明此阶段湖泊水位相对较深,但粒度、碳酸盐和磁化率等指标也记录了三次较明显的湖泊快速但短暂的退缩过程;在距今约29.7~28.3 ka BP,沉积物颗粒最细,指示了此时期可能为湖泊水位最高期.从距今约27.1 ka BP开始,沉积积物颗粒明显变粗,揭示湖泊进入到退缩期,距今约18.1 ka BP,粒度指标的变化和上层的盐壳指示湖泊进入快速盐化阶段,之后湖泊退出剖面所在的位置,此后研究区湖泊水位再也没有达到这个高度.
雷国良张虎才张文翔常凤琴樊红芳杨明生陈玥牛洁
关键词:柴达木盆地贝壳堤粒度特征沉积环境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土壤与叶片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干湿度效应被引量:13
2018年
基于地理格局对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的干湿度梯度效应和生态化学计量学的研究思路,结合野外试验监测和室内分析,对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土壤-植物系统元素化学计量特征对海拔和干湿度效应响应进行了研究探讨,结果发现: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土壤和叶片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均不同程度的受到海拔和干湿季影响。季雨林与山地雨林的水热梯度受海拔梯度重要影响,随海拔梯度升高,土壤含水率变化显著,且含水率在干湿季均对土壤有机碳(SOC)存在显著影响(P<0.01),雨季其对土壤全氮(STN)和土壤全磷(STP)的影响要显著于干季;叶片全磷(TP)随含水率的增大而升高,而叶片全氮(TN)在干季会随含水率的升高而增大,雨季含水率升高到一定程度时会抑制TN含量的增加并出现单峰现象;而土壤C/P与海拔和干季土壤含水率的极显著相关性(P<0.01)及干季叶片C/N与叶片含水率的显著相关关系(P<0.05)说明,干季水分匮乏条件下,土壤含水率影响土壤P的矿化度和植物对P的吸收利用水平,而且叶片C/N对反馈植物水分含量具有明显指示作用。因此,水热梯度是土壤-叶片系统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此外,全球变化区域响应方面,多雨高温可能会削弱季雨林叶片C的同化能力,且叶N含量降低,但受氮沉降的影响,对C/N的影响尚无法确定;由于P循环对其他元素的耦合作用,雨林土壤-叶片系统的元素循环周期将会被缩短,但干季山地雨林植物生态系统P的限制作用有可能会减弱。
卢同平王艳飞王黎明林永静武梦娟张文翔牛洁
关键词:海拔梯度含水率西双版纳热带雨林
云南抚仙湖沉积物粒度分维特征及环境意义被引量:9
2019年
通过对抚仙湖沉积物粒度特征的研究,分析了湖泊沉积物粒度指标与分维值的变化特征及其相关性,探讨了深水湖泊沉积物粒度分维特征指示的环境意义。结果表明:抚仙湖沉积物主要由粉砂和黏土质粉砂组成,分别约占14.71%和85.29%;湖泊沉积物分选性较差,呈极负偏态,峰态从很窄到极窄,平均粒径变幅较小,在7.10~8.45μm之间波动,均值为7.76μm;其分维值的变化范围为1.81~2.76,较其它粒度参数显著,均值为2.36,所对应的相关系数为0.94~0.99,指示了抚仙湖沉积物粒度分布具有显著分形特征。同时,抚仙湖沉积物分维值与平均粒径、分选系数、峰态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湖泊搬运营力与区域沉积环境的变化、粒度分维值均具有较好的响应。通过对比抚仙湖流域自1700年来人类活动的记录发现,频繁的人类活动导致流域变化均与湖泊沉积物中记录的分维值极值具有较好的对应。因此,分形研究在深水湖泊中的应用,将为进一步研究区域沉积环境特征提供科学依据。
武梦娟牛洁张虎才张文翔段立曾王黎明
关键词:湖相沉积物西南季风
柴达木贝壳堤剖面元素地球化学与环境演变被引量:21
2008年
通过对柴达木盆地察尔汗古湖贝壳堤沉积物中酸溶与残留(酸不溶)组分中常、微量元素及其元素对的分析,并结合酸溶与残留组分中常、微量元素相关性对比,讨论了贝壳堤剖面元素地球化学指标和沉积环境之间的关系,指出酸溶组分中的常量、微量元素及其元素对可以作为湖泊和古气候演化良好的代用指标;残留组分中的元素及元素对与原岩及其风化程度紧密相关,因此,酸溶组分与残留组分中的常量和微量元素在对于环境响应模式存在一定差异,应该将二者分开研究以避免对元素所携带环境信号解译的偏差。根据元素地球化学指标重建了43.5~22.4cal.kaB.P.(39.7~17.5kaB.P.14C年代)柴达木盆地察尔汗古湖高湖面期间古气候与环境演变过程:43.5~31.7kaB.P.期间酸溶组分中元素含量总体较低,残留组分中元素含量相对较高,且湿润度值((Fe2O3+Al2O3)/(MgO+CaO),或H)处于高值段,而Ca/Mg,Fe/Mn和Rb/Sr则处于低值段,指示了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古湖泊水体增加;其中37.8~31.7kaB.P.期间酸溶组分中元素含量多出现最低值,残留组分中元素含量富集,H值较高,而Ca/Mg,Fe/Mn和Rb/Sr此段均值最小,表明此时为环境的最适宜期,此期间降雨充沛,湖泊处于高湖面;在31.7~22.4kaB.P.期间酸溶组分中元素含量普遍较高,残留组分中元素含量相对富集,且Ca/Mg,Fe/Mn和Rb/Sr处于高值段波动,H值处在低值段,指示气候环境恶化,降水逐渐减少,古湖泊水体萎缩;在约22.4kaB.P.气候快速恶化,形成石盐结晶,高湖面历史结束。柴达木盆地该期高湖面及其演化过程可与腾格里沙漠和额济纳盆地-巴丹吉林沙漠高湖面记录进行对比,揭示了大范围气候变化的历史。
张文翔张虎才雷国良杨伦庆牛洁常凤琴杨明生樊红芳
关键词:贝壳堤剖面元素地球化学环境演变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