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建刚
- 作品数:44 被引量:127H指数:7
- 供职机构:广州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溶脲脲原体、沙眼衣原体感染与男性不育随机对照实验的Meta分析被引量:10
- 2006年
- 目的:利用Meta分析法探讨中国人群溶脲脲原体、沙眼衣原体感染与男性不育的关系。方法:制定原始文献的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及检索策略,在中国生物医学文摘(CBMA)、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内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的检索和资料提取。应用RevMan软件对有关溶脲脲原体(Uu)、沙眼衣原体(Ct)感染与男性不育关系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及综合定量评价。以优势比(OR)及其95%可信区间(95%CI)为效应尺度,并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共检索到相关文献88篇,排除60篇,符合纳入标准28篇进入Meta分析。Uu、Ct感染与男性不育关系的合并OR值分别为ORUu:4.73(95%CI:3.77~5.94)、ORCt:4.59(95%CI:3.24~6.50)。结论:Uu、Ct感染为国人男性不育的重要危险因素。
- 王一孙光潘建刚李涛
- 关键词:男性不育溶脲脲原体沙眼衣原体META分析
- 广州地区60岁以下前列腺增生症患者代谢综合征参数与前列腺体积和年增长率的相关性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 探讨广州地区男性前列腺增生症(BPH)患者中,代谢综合征各参数与前列腺体积、年增长率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2005年1月至2011年12月本院完成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问卷、直肠指检(DRE)、前列腺超声检查和人体测量(包括身高、体质量、血压)的139例60岁以下BPH患者,根据2005年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成人治疗组第3次指南(NCEP-ATPⅢ)的标准,将患者分为代谢综合征组(104例)和非代谢综合征组(45例).监测BPH患者平均IPSS评分、排尿症状评分、储尿期症状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最大尿流率、前列腺体积和前列腺年增长率等前列腺相关指标和身高、体质量、空腹血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体质量指数、收缩压和舒张压等代谢综合征相关临床进展参数,比较两组BPH患者前列腺相关指标和代谢综合征相关临床进展参数;应用相关分析测试代谢综合征身高、体质量、空腹血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TG)、体质量指数、收缩压和舒张压等各组分与前列腺体积和前列腺年增长率的线性关系.结果 两组BPH患者的IPSS评分、排尿症状评分、储尿期症状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最大尿流率、前列腺体积和前列腺年增长率以及平均体质量、空腹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体质量指数、收缩压和舒张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代谢综合征患者的年龄、体质量指数、空腹血糖、高密度脂蛋白与前列腺总体积和年增长率之间存在着相关性(前列腺总体积:r1=0.242、r2=0.264、r3=0.406、r4=-0.341,前列腺年增长率:r5=-0.424、r6=0.144、r7=0.427、r8=-0.060,均P<0.05).结论 代谢综合征非常普遍存在于BPH患者中,并且与60岁以下的中国男性的日益增长的前列腺总体积和年增长率密切相关.
- 曾格瓦周兴潘建刚
- 关键词:代谢综合征前列腺增生前列腺体积
- 成人肾恶性横纹肌样瘤临床与病理学特点分析被引量:1
- 2006年
- 目的探讨成人肾恶性横纹肌样瘤(MRTK)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方法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5例成人MRTK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男4例,女1例。年龄21~67岁,平均50岁。其中左侧3例,右侧2例。3例有肉眼血尿、腰痛不适和腹部包块等症状,体检发现右肾肿物1例,查体仅1例表现低热,未见其他阳性发现。结果5例均行根治性肾切除。肿瘤平均直径6.5 cm。NWTS分期Ⅱ期4例,Ⅲ期1例。病理特点:MRTK细胞有丰富的嗜酸性胞质,部分胞质内有大圆形嗜酸性包涵体,核分裂多。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波形蛋白、上皮膜抗原阳性。电镜观察:胞质内见中间丝及圆形、不规则形纤维状或轮状小体。4例获随访3~24个月,2例术后1年死于转移或并发症,2例无瘤存活6个月。结论MRTK是一种具有特殊形态的少见肾癌类型,与同期、同级其他类型肾癌比较预后较差,成人预后好于青少年。
- 王一孙光李涛潘建刚张淑敏郭战军牛海涛张一兵
- 关键词:肾肿瘤恶性横纹肌样瘤病理学预后
- 联合自杀基因及内皮抑素基因双靶点体外治疗膀胱癌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观察基因重组腺相关病毒自杀基因及内皮抑素(ES)联合基因体外治疗膀胱癌的效果。方法(1)通过基因重组腺相关病毒(rAAV)-增强绿色荧光蛋白(EGFP)转染膀胱肿瘤T24细胞,确定rAAV对T24细胞的转染效率;(2)通过rAAV-胸苷激酶(TK)-核糖体插入位点(IRES)-ES(简称rAAV—TIE)体外转染T24、HUVEC细胞,MTT法、流式细胞仪等方法来检测诱导凋亡作用。结果(1)rAAV—EGFP转染T24细胞后可以表达携带的外源基因EGFP,感染效率约为62%;(2)rAAV—TK、rAAV—TIE转染T24细胞72h后,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rAAV—TK、rAAV—TIE两组凋亡率分别是37.02%和32.14%,明显高于空病毒转染组(7.90%)和空白对照组(0.30%)。结论rAAV—TIE可有效抑制膀胱癌的血管生成和肿瘤的生长,能够双靶点基因治疗膀胱肿瘤。
- 潘建刚周兴李伟韩瑞发
- 关键词:自杀基因内皮抑素腺相关病毒
- 原发性前列腺黏液腺癌并印戒细胞癌一例报告被引量:1
- 2007年
- 患者,60岁。主诉尿频、尿急、排尿困难8个月于2005年11月20日入院。夜尿4~6次,排尿等待时间长,尿线无力,偶有分叉。直肠指诊:前列腺Ⅱ度增大,中央沟变浅、质韧、无结节、无压痛,指套无染血。B超示前列腺5.2cm×4.7cm×4.6cm,内部回声欠均匀,可见较多钙化强光团,边缘包膜欠清晰。中叶向膀胱腔内突出,突出部位黏膜欠光滑。胸部X线片未见异常。tPSA1.36ng/ml,fPSA0.23ng/ml,F/T值16.8%。硬膜外麻醉下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术中见前列腺中叶凸向膀胱内口,切面似有黏液状物质分泌,透明、较粘稠,未见明显结节。电切至前列腺包膜,置20F三腔尿管,术后持续冲洗,预防应用抗生素48h。术后5d拔除尿管,排尿通畅。
- 王一孙光李涛任秉煌郭战军潘建刚张淑敏
- 关键词:黏液腺癌印戒细胞癌原发性前列腺包膜排尿困难胸部X线片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聚乳酸一羟基乙酸支架材料相容性研究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及其分化的神经样细胞与聚乳酸一羟基乙酸(PLGA)支架材料的相容性,并探讨两者复合修复周围神经损伤的效果。方法(1)在体外,通过荧光显微镜、流式细胞仪、扫描电镜等技术观察BMSCs在PLGA上的生长及分化成神经样细胞的情况;(2)在体内,取右侧坐骨神经损伤的sD大鼠,随即分为4组,分别移植单纯PLGA、BMSCs—PLGA、神经样细胞一PLGA及直接缝合神经,术后斜板试验观察4组动物下肢功能情况;60d后处死大鼠,取神经标本做病理切片。结果(1)在体外,BMSCs在PLGA上生长良好,与同期培养板里面的细胞比较,吸光度值(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体内,BMSCs及其神经样细胞复合PLGA后能修复损伤的坐骨神经,促进大鼠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术后3周,各组大鼠斜板试验的角度分别是:直接缝合组(38.32±5.51)度、单纯PLGA组(40.27±2.74)度、BMSCs—PLGA组(45.14±3.43)度、神经样细胞.PLGA组(60.56±4.70)度,且神经样细胞.PLGA组显著高于其他组(P〈0.01);病理切片显示支架与宿主神经组织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结论BMSCs能诱导分化生成神经样细胞,而PLGA与两者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 符厚圣周兴桂有富郑煜潘建刚
-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神经样细胞相容性
- 联合自杀基因及内皮抑素基因双靶点治疗膀胱癌的实验研究被引量:3
- 2008年
- 目的探讨基因重组腺相关病毒自杀基因及内皮抑素(ES)联合基因治疗膀胱癌的效果。方法(1)通过重组腺相关病毒(rAAV)-增强绿色荧光蛋白(EGFP)转染膀胱肿瘤T24细胞,来确定rAAV对该细胞的转染情况及转染效率;(2)通过rAAV-胸苷激酶(TK)-核糖体插入位点(IRES)-ES(简称rAAV—TIE)体外转染T24膀胱肿瘤细胞及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细胞),应用MTT法、流式细胞仪等方法来检测其对T24细胞及HUVEC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3)构建裸鼠膀胱癌模型,分析rAAV—TIE联合基因治疗膀胱癌的体内效果。结果(1)rAAV—EGFP转染T24细胞后可以表达携带的外源基因EGFP;(2)rAAV—TK、rAAV—TIE转染T24细胞72h后,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rAAV—TK、rAAV—TIE两组凋亡率分别是34.12%和36.91%,明显高于空病毒转染组[rAAV-多克隆位点(MCS)组](3.08%)和空白对照组(0.84%);(3)瘤内注射rAAV—ES、rAAV—TK、rAAV—TIE大约9d后,肿瘤生长受到显著抑制,治疗结束后:各组肿瘤的体积分别是:rAAV—ES组(0.75±0.08)cm^3、rAAV-TK组(0.71±0.11)cm^3、rAAV—TIE组(0.52±0.09)cm^3、rAAV—MCS组(1.27±0.13)cm^3和空白对照组(1.24±0.17)cm^3,除rAAV—ES组与rAAV—TK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体外和体内实验表明rAAV—TIE可有效抑制膀胱癌的血管生成和肿瘤的生长,能够双靶点基因治疗膀胱肿瘤。
- 潘建刚周兴韩瑞发
- 关键词:膀胱肿瘤基因疗法基因自杀内皮抑素类腺相关病毒
- 构建SD大鼠“腹壁反射-脊髓中枢-膀胱”人工反射弧的解剖学观察和功能基础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为构建SD大鼠“腹壁反射-脊髓-膀胱”人工反射弧研究提供解剖和功能依据。方法对10只SD大鼠麻醉后进行T13和S2神经的解剖,同时通过神经电生理对T13和S2神经进行功能鉴定。SD大鼠肋骨左右共13对,其中最靠远侧端的一对浮肋为T13肋,解剖分离T13肋下的T13肋间神经,向椎间孔方向追踪T13脊神经及其前后根。通过刺激下腹壁记录T13神经根的动作电位,同时记录不刺激时T13神经根的白发神经放电作为对照。骶神经左右共4对,手术显微镜下分离S2脊神经前后根。通过刺激S2神经根记录膀胱神经丛动作电位和膀胱平滑肌肌电,同时记录不刺激时S2神经根的自发神经放电作为对照。并将T13前根近端与S2前根远端通过一段尾神经在硬膜囊内行显微缝合,保持T13后根完整,建立“腹壁反射-脊髓-膀胱”人工膀胱反射弧。结果在解剖上,T13前根直径约0.4mm,S2前根直径约0.3mm,两者直径相近,且均位于腹内侧,无脊神经节。在功能上,T13肋间神经主要支配下腹壁的感觉和运动,S2神经是主要支配膀胱的脊神经。通过刺激,两者均产生相似的动作电位波形。可将T13前根近端与S2前根远端通过一段尾神经在硬膜囊内行显微缝合,同时,保持T13后根完整,建立“腹壁反射-脊髓-膀胱”人工反射弧。结论SD大鼠T13和S2神经根的解剖和功能特点是建立“腹壁反射-脊髓-膀胱”人工反射弧的动物实验模型的基础。
- 梁耿祺周兴潘建刚史群伟
- 关键词:反射弧
- 胆道感染革兰阴性杆菌的构成及耐药性分析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了解胆道感染革兰阴性杆菌的构成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检验科细菌室的临床胆汁标本,革兰阴性杆菌培养与鉴定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药敏试验采用K-B法,结果依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最新折点进行评价。结果共检出病原菌282株,其中199株革兰阴性杆菌中,大肠埃希菌63株,占31.7%;铜绿假单胞菌41株,占20.6%;肺炎克雷伯菌31株,占15.6%;阴沟肠杆菌14株,占7.0%;鲍曼不动杆菌13株,占6.5%;其他菌37株,占18.6%。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对多种抗菌药物呈不同程度的耐药,大肠埃希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发生率为47.6%,肺炎克雷伯菌ESBLs发生率为29.0%,较血流感染发生率高。药敏结果提示ESBLs阳性株耐药率较ESBLs阴性株高。结论引起胆道感染的耐药细菌越来越多,耐药范围越来越广,临床上应做好病原学检查,及时监测细菌耐药性的变化,依据药敏选择抗菌药物,以便更好地预防和控制感染,提高胆道感染性疾病的治愈率。
- 罗润齐潘建刚叶晓光陈志伟林红燕郭海波
- 关键词:胆道感染革兰阴性杆菌耐药性
- 基因重组TK-IRES-Endostatin腺相关病毒双靶点治疗膀胱癌的实验研究
- 目的探讨基因重组TK-IRES-Endostatin腺相关病毒双靶点治疗膀胱癌的效果。方法①通过rAAV-EGFP转染膀胱肿瘤T24细胞,来确定重组腺相关病毒对该细胞的转染情况及转染效率;②通过rAAV-TK-IRES-...
- 潘建刚周兴韩瑞发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