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玉秋

作品数:16 被引量:80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11篇起搏
  • 6篇导线
  • 6篇心脏
  • 3篇心房
  • 3篇心房颤动
  • 3篇心脏起搏
  • 3篇生理性
  • 3篇生理性起搏
  • 3篇起搏器
  • 2篇心力衰竭
  • 2篇心内膜
  • 2篇植入
  • 2篇三尖瓣
  • 2篇衰竭
  • 2篇随访
  • 2篇起搏系统
  • 2篇球囊
  • 2篇脉冲发生器
  • 2篇内膜
  • 2篇静脉

机构

  • 16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作者

  • 16篇陈柯萍
  • 16篇李玉秋
  • 11篇张澍
  • 10篇戴研
  • 6篇李超
  • 4篇华伟
  • 4篇孙奇
  • 3篇郑晓琳
  • 3篇樊晓寒
  • 3篇陈若菡
  • 2篇马坚
  • 2篇闫丽荣
  • 2篇浦介麟
  • 2篇郭晓刚
  • 2篇任晓庆
  • 2篇刘志敏
  • 2篇林锦璇
  • 1篇吴瑛
  • 1篇侯翠红
  • 1篇王磊

传媒

  • 9篇中华心律失常...
  • 2篇心血管病学进...
  • 1篇中国介入心脏...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心脏起搏...
  • 1篇中国分子心脏...

年份

  • 1篇2021
  • 3篇2020
  • 8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5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无导线起搏器在真实世界中的临床应用:3年随访结果分析被引量:25
2019年
目的了解无导线起搏器在国内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观察性研究,入选自2015年2月至3月在阜外医院植入MicraTM无导线起搏器的患者,分别在出院前、植入后1、3、6、12、24、36个月进行随访,收集起搏电学参数(阻抗、阈值、感知)和不良事件,评估MicraTM无导线起搏器的性能。结果共5例患者植入MicraTM无导线起搏器,所有患者均符合单腔起搏器的适应证。患者平均年龄(70.4±7.2)岁,男3例,女2例。平均手术时间(82.2±17.1)min,平均X线曝光时间(8.4±3.4)min。植入时电学参数:阻抗(692±213)Ω、感知(8.2±3.2)mV、阈值(0.60±0.19)V/0.24 ms;围术期内1例患者发生胸痛,考虑与植入时器械对心脏的机械刺激有关。其余患者无植入器械相关并发症发生。平均随访(36.6±0.5)个月,随访期间电学参数稳定,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无导线起搏器操作简单便捷,微创、美观,在国内患者中的应用是安全、有效的,为符合单腔起搏器植入适应证的患者带来了新的选择。
李玉秋陈柯萍戴研郑晓琳郭晓刚张澍
关键词:安全性有效性
影响心房颤动冷冻球囊消融治疗后电复律成功率的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4
2020年
目的:探讨影响心房颤动(房颤)冷冻球囊消融治疗后电复律成功率的相关因素。方法:连续入选2017年1月至2018年9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接受第二代冷冻球囊消融治疗的症状性房颤患者935例,需电复律治疗的房颤患者为217例,其中4例患者因除颤电极贴与皮肤粘合不紧密导致电复律失败排除入选,根据电复律结果分为电复律成功组192例和电复律失败组21例,对其相关临床因素变量进行统计分析,包括:年龄、性别、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MI)、房颤类型、房颤病程、合并基础疾病、左心房直径、左心室直径、射血分数、抗心律失常药物、抗凝药物以及C反应蛋白等指标。结果:入组患者首次电复律成功率为90.1%,最终电复律成功率为96.2%。与电复律成功组的患者相比,电复律失败组的患者阵发性房颤、合并糖尿病、未服胺碘酮药物的比例更大,并且体重、BMI、C反应蛋白较前者明显升高( P < 0.05)。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阵发性房颤( OR=11.419,95% CI 2.497~52.217, P=0.002)、BMI过高( OR=1.106,95% CI 0.718~1.174, P=0.022)、合并糖尿病( OR=4.331,95% CI 1.174~15.977, P=0.028)以及C反应蛋白升高( OR=1.256,95% CI 1.030~ 1.924, P =0.009),与房颤冷冻球囊消融治疗后电复律的成功率呈负相关( P<0.05)。 结论:对于房颤冷冻球囊消融治疗后仍为房颤的患者,直流电复律是一种有效恢复窦性心律的方法,并且阵发性房颤、BMI过高、合并糖尿病以及C反应蛋白升高是影响此类房颤电复律成功率的独立预测因素。
李超陈柯萍李玉秋杨建都魏会强谢海扬孙奇马坚张澍
关键词:心房颤动直流电复律成功率
左上肺静脉冷冻消融困难的解剖学特点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肺静脉的解剖变异度是影响心房颤动(房颤)冷冻消融难易的重要因素,探讨引起左上肺静脉(left superior pulmonary vein,LSPV)冷冻困难的解剖学因素。方法连续入选2017年1月至2018年4月在阜外医院就诊接受二代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治疗的症状性房颤826例患者。根据LSPV冷冻困难定义标准:LSPV需冷冻次数≥4次才达到肺静脉电隔离,并且其冷冻次数占所有肺静脉冷冻总次数的50%以上,最终符合标准的患者37例,归为阳性组;根据LSPV冷冻容易定义标准:LSPV冷冻次数为1次,并且肺静脉电隔离冷冻时间<60 s,入选患者38例,作为对照组。入选患者心脏增强CT进行三维重建后分析LSPV是否为共干、直径大小、LSPV窦口至分支处的距离、LSPV与左心耳之间嵴的厚度以及LSPV与左心房顶部的角度等指标。结果阳性组患者中,左侧肺静脉共干的发生率更高(41%对5%,P=0.001),并且其最大径、最小径分别较对照组患者明显增粗[(29.05±5.98)mm对(23.41±3.04)mm,P<0.001;(17.82±5.61)mm对(15.28±3.43)mm,P=0.020];阳性组患者LSPV与左心耳之间嵴的厚度较对照组更薄[(5.06±1.30)mm对(6.03±1.39)mm,P=0.003],并且LSPV与左心房顶部的角度较小(23.81°±15.23°对35.50°±12.11°,P<0.001)。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LSPV与左心耳之间嵴的厚度以及LSPV与左心房顶部的角度与LSPV冷冻消融的难易相关(OR=1.677,95%CI1.025~2.746,P=0.040;OR=1.086,95%CI1.019~1.157,P=0.011)。结论房颤冷冻球囊消融治疗过程中,LSPV与左心耳之间嵴的厚度较薄以及LSPV与左心房顶部的角度较小患者,其LSPV冷冻消融往往是困难的。
李超陈柯萍李玉秋杨建都谢海扬孙奇马坚张澍
关键词:心房颤动左上肺静脉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在20例Brugada综合征患者中的临床疗效分析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本研究旨在总结分析国内Brugada综合征患者接受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连续入选2009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阜外医院植入ICD的Brugada综合征患者,收集并回顾性分析患者基线特征、ICD恰当治疗、不恰当治疗及ICD植入相关并发症等数据。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0例接受ICD治疗的Brugada综合征患者,平均年龄(47.6±8.6)岁,男18例(90.0%),女2例(10.0%)。7例(35.0%)患者有心脏性猝死家族史;既往晕厥患者9例,心脏骤停患者5例,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患者1例,无症状患者5例。平均随访(51.4±40.4)个月,7例(35.0%)患者接受1次及以上的ICD恰当治疗,其中1例患者发生电风暴,ICD恰当治疗率为9.9%/年;有症状(晕厥、心脏骤停或多形性室速)患者ICD恰当治疗率高于无症状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0.0%对20.0%,P=0.613)。随访期间7例(35.0%)患者发生ICD不恰当治疗,ICD不恰当治疗率为7.7%/年。2例(10.0%)患者发生ICD植入相关并发症,随访期间无死亡事件发生。结论Brugada综合征患者ICD恰当治疗率较高,尤其基线水平有症状患者,然而无症状患者中亦发生了ICD恰当治疗,尚需进一步研究完善危险分层从而指导临床治疗;不恰当治疗率亦较高,但多数可通过调整ICD参数得到解决。
闫丽荣戴研陈柯萍李玉秋李超吴瑛陈若菡孙奇华伟张澍
关键词:BRUGADA综合征心脏性猝死
老老年心房颤动患者应用达比加群酯抗凝治疗一例被引量:6
2015年
患者男,90岁,10年前(2004年)因心悸就诊于当地医院,心电图检查提示心房颤动(房颤),超声心动图排除心脏瓣膜病,诊断为“阵发性房颤”,2d后转为窦性心律.患者有高血压病史30年,2型糖尿病病史10年,高脂血症病史10年,痛风病史1年.根据CHADS2评分标准,高血压病史、年龄≥75岁、糖尿病病史,患者CHADS2评分=3,建议服用华法林抗凝治疗,患者因高龄抽血检测不方便和出血风险拒绝,选择口服阿司匹林100 mg/d.3年前患者因头晕、黑矇等症状行脑CT检查,提示多发腔隙性脑梗死.2年前(2012年)患者因反复心悸多次检查心电图后诊断为非瓣膜病性持续性房颤.
李玉秋陈柯萍樊晓寒
关键词:心房颤动患者达比加群酯高血压病史多发腔隙性脑梗死
左束支起搏的现状与困惑被引量:18
2019年
左束支起搏时激动沿传导系统下传,保持了较好的电和机械同步,是比较生理性的起搏方式。对于阻滞部位位于希氏束以下的患者,左束支起搏可以越过阻滞部位起搏,是目前起搏领域研究的热点。左束支起搏作为一项新技术,尚处于临床探索阶段,左束支起搏的定义、标准及术式还有待规范,如何筛选合适的适应证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长期有效性和安全性尚需大规模临床试验验证。
李玉秋陈柯萍
关键词:生理性起搏
心脏起搏导线相关静脉狭窄的发生特点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明确心脏起搏导线相关静脉狭窄的发生率及其发生特点。方法连续入选2017年1月到2018年10月行起搏器更换、电极导线调整或起搏器升级治疗的115例患者,术前常规行上肢静脉造影检查明确导线植入侧相关静脉有无明显狭窄,对比分析左右侧静脉狭窄发生部位、血管闭塞率、是否导致相应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发生以及升级治疗中新电极导线植入成功率。结果115例患者中,发生导线植入侧静脉狭窄40例,临床发生率为34.8%,其中13例(11%)为植入侧静脉完全闭塞;8例出现导线植入侧囊袋周围皮肤静脉曲张表现,仅1例患者诉起搏装置植入侧肢体肿胀和酸痛不适。导线相关静脉狭窄发生部位主要位于锁骨下静脉和腋静脉,与导线植入穿刺血管相关。左侧经静脉植入器械的导线相关静脉闭塞发生率更高(27.3%vs7.5%,P=0.009)。结论心脏起搏导线相关静脉狭窄的临床发生率较高,但大多数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左侧经静脉植入器械的导线相关静脉闭塞的发生率更高。
李超陈柯萍戴研李玉秋周游陈若菡张澍
关键词:心脏起搏静脉闭塞静脉造影发生率
心脏起搏导线相关三尖瓣反流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心脏起搏导线相关三尖瓣反流(lead-related tricuspid regurgitation,LRTR)是心脏起搏治疗中最常见的临床并发症之一。本研究主要探讨引起LRTR的危险因素。方法前瞻性入选2017年2月到2018年4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首次植入起搏器或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治疗的72例患者,结合二维+三维超声心动图,对植入术前、术后急性期(1周内)以及1年进行评价。起搏器植入后新发三尖瓣反流(TR)或反流程度加重的患者归为TR阳性组,无TR或反流程度不加重的患者归为TR阴性组,比较两组间TR比例、右心房内径、右心室内径、起搏导线植入类型以及合并基础疾病等超声心动图和临床指标,并应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可能引起LRTR的危险因素。结果72例患者均完成术后1年随访。与TR阴性组相比,TR阳性组患者TR呈中重度反流的比例明显升高,伴右心房、右心室内径增大以及右心室射血分数降低;TR阳性组患者合并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比例低(62.5%对85.7%,P=0.039),合并2型糖尿病的比例高(43.8%对14.3%,P=0.010),导线常引起三尖瓣隔叶(18.8%对0,P=0.009)、后叶(25%对1.8%,P=0.008)受限。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合并2型糖尿病(OR=6.425,95%CI 1.371~30.121,P=0.018)、导线引起后叶受限(OR=20.038,95%CI 1.097~265.991,P=0.043)是导致LRTR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2型糖尿病、导线引起后叶受限是导致LRTR独立危险因素。
李超戴研李玉秋林锦璇陈柯萍张澍
关键词:导线
右室电极植入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探讨右室电极植入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入选2017年2月至2018年4月在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首次植入永久起搏器(PPM)/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治疗72例患者,结合二维+三维心脏超声检查方法,对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术前、术后1周以及术后1年进行超声评价,比较患者术前术后的超声数据的差异。结果入组72例患者均完成术后1年随访。术后1周复查心脏超声:新发三尖瓣返流(TR)2例,TR程度加重5例,术后1周导线相关三尖瓣返流(LRTR)的发生率为9.7%;术后1年,新发TR 2例,TR程度加重14例,术后1年LRTR的发生率为22.2%。与术前心脏结构和功能比较,电极导线植入术后1周,左右心脏结构和功能无明显变化;植入术后1年,三尖瓣返流(TR)程度为中重度返流的比例明显升高(16.7%vs 5.6%),伴右房、右室直径增大[右房直径:(37.66±5.52)mm vs(35.93±4.85)mm;右室直径:(24.49±3.87)mm vs(22.61±2.61)mm]以及右室射血分数降低[(0.46±0.06)vs(0.48±0.05),P均<0.05],而左心结构和功能无明显变化。与瓣叶非受限组患者比较,瓣叶受限组患者TR程度为中重度返流的比例明显升高(41.7%vs 12.1%),伴右房、右室直径增大[右房直径:(42.15±7.95)mm vs(36.76±4.47)mm;右室直径:(27.75±3.65)mm vs(23.84±3.60)mm]以及右室射血分数降低[(0.42±0.06)vs(0.47±0.06),P均<0.05]。结论心脏起搏治疗中LRTR的发生率较高;电极导线植入将加重TR程度,导致右房、右室增大以及右室射血分数降低;电极导线引起三尖瓣瓣叶受限与右心结构和功能的改变相关。
李超戴研李玉秋林锦璇陈柯萍张澍
关键词:电极导线起搏器植入
心脏起搏导线相关静脉阻塞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心脏起搏导线相关静脉阻塞是心脏起搏治疗中最常见的临床并发症,但目前其危险因素仍不明确,本研究为明确该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探讨引起上述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连续入选2017年1月至2018年4月在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二病区行起搏器更换、导线调整或起搏器升级治疗的106例患者,术前行上肢静脉造影检查明确导线植入侧相关静脉有无严重狭窄和闭塞,根据检查结果,将静脉正常和轻中度狭窄(狭窄程度<75%)归为静脉非阻塞组,将重度狭窄(狭窄程度≥75%)和闭塞(狭窄程度100%)归为静脉阻塞组,对相关临床因素变量进行统计分析,包括年龄、性别、起搏器植入类型、导线厂家、导线植入数量、导线在体时间、合并基础疾病、合并用药情况以及相关临床检验指标等,并应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可能引起导线相关静脉阻塞的危险因素。结果在入组106例患者中,发生锁骨下静脉、上腔静脉严重狭窄或闭塞26例,发生率约为24.5%,其中12例(11.3%)患者为植入侧静脉严重狭窄,14例(13.2%)为植入侧静脉完全闭塞;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导线明显增加植入侧静脉严重狭窄和闭塞的发生率(23%对4%,P=0.008),并且静脉阻塞组患者的基础肌酐水平较静脉非阻塞组患者明显升高[(86.78±25.40)mmol/L对(72.08±15.11)mmol/L,P=0.009];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肾功能不良与导线相关静脉阻塞相关(OR=1.047,95%CI 1.012~1.083,P=0.009)。结论心脏起搏导线相关静脉阻塞的临床发生率较高,肾功能不良与导线相关静脉阻塞的发生有相关性。
李超陈柯萍戴研李玉秋华伟张澍
关键词:导线静脉阻塞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