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桂平
- 作品数:50 被引量:138H指数:7
- 供职机构:沈阳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辽宁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沈阳市科技计划项目辽宁省科学技术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及红细胞分布宽度在心力衰竭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 2019年
- 心力衰竭(heartfailure,HF)目前仍然是临床难治性疾病之一,是各种器质性或功能性心血管疾病患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因此对HF的早期诊断、严重程度评估及预后评价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尤为重要。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是一项炎症标志物,红细胞分布宽度(RDW)是反映外周血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在临床上RDW常用于贫血类型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近年来国内外研究显示NLR、RDW与HF的发病率、病死率、严重程度及预后相关,两者作为HF新的检测指标正在逐步被认识。本文就NLR、RDW在HF中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刘姗姗吴桂平刘兆奕张亚利
- 关键词:心力衰竭红细胞分布宽度
- 苯那普利对肾性高血压大鼠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 2005年
- 目的: 探讨苯那普利对肾性高血压大鼠的降压疗效及对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和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制备高血压大鼠模型,给予苯那普利,观察降压效果,治疗5周,分别应用放免法和硝酸还原酶法测定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和一氧化氮(NO)的浓度。结果: 治疗后血压明显下降(P<0.01);治疗后血浆AngⅡ水平降低,NO水平增高,治疗前后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苯那普利对肾性高血压治疗有效,并可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 赵金晶邢俊杰吴桂平李亘松
- 关键词:高血压苯那普利血管紧张素一氧化氮
- 炎症病理情况下阿托伐他汀对大鼠主动脉平滑肌细胞膜电位影响及其可能机制研究
- 2013年
- 目的研究炎症病理情况下阿托伐他汀对大鼠主动脉平滑肌细胞膜电位及大电导钙敏感钾通道活性的影响。方法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DIBAC4(3)标记的大鼠主动脉平滑肌细胞(AsMc)膜电位,观察-+/-catalase(过氧化氢清除剂)时IL-1β与ASMCs共培养后,阿托伐他汀对膜电位的影响,探讨阿托伐他汀能否逆转IL-1β对血管平滑肌细胞膜电位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以及在炎症情况下阿托伐他汀对BKca单通道活性的影响。结果12h50ng/mlIL-1β的处理使ASMCs细胞膜去极化,100μmol/L阿托伐他汀可以逆转IL-1β引起的ASMCs去极化;12h50ng/mlIL-1β的处理抑制ASMCs细胞膜上BKca通道活性,而100umol/L阿托伐他汀可以逆转IL-1β对BKca通道活性的影响。结论阿托伐他汀可以完全逆转IL-1β引起的ASMCs去极化,BKca通道是形成血管平滑肌细胞膜电位的重要原因。膜电位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BKca通道可能是心血管疾病新的药物靶点,阿托伐他汀可能成为直接开放血管平滑肌细胞BKca通道新的药物。
- 吴桂平张彦红杨滢周瀛邹慕蔚曲晓婷李颖付鑫
-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BK通道白介素1Β平滑肌细胞
- 急性心肌梗死过程中肝细胞生长因子产生的临床意义被引量:4
- 2003年
- 吴桂平王涤非邢俊杰王宇迟敏张彦红赵金晶付鑫
-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肝细胞生长因子心血管疾病血管再生心肌缺血
- 红细胞分布宽度及尿酸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肥厚的相关性被引量:7
- 2019年
- 目的:研究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及尿酸(UA)与左心室肥厚(LVH)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于我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CHF患者283例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完成血常规、生化、肝肾功能、心脏彩超检查,并计算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根据LVH诊断标准男性LVMI≥125g/m^2,女性LVMI≥120g/m^2,将研究对象分为LVH组(103例)和非LVH组(180例)。结果: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DW、UA、肌酐、LVEF、LVM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DW、UA分别与LVMI呈正相关(r=0.218、0.264,P<0.05),与LVEF均呈负相关(r=-0.395、-0.352,P<0.05);肌酐与LVMI、LVEF无显著相关性(P>0.05)。RDW、UA预测早期发生心室肥厚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34、0.620;RDW与UA联合预测为0.657。结论:RDW、UA与CHF患者LVH之间存在相关性,可以预测CHF患者发生LVH,且其联合预测价值可能更高。
- 刘姗姗吴桂平刘兆奕张亚利
-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红细胞分布宽度尿酸左心室肥厚
-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缺血修饰清蛋白水平与冠脉造影结果对比分析被引量:3
- 2009年
-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缺血修饰清蛋白(ischemia-modified albumin,IMA)水平与冠脉病变所引起的心肌缺血之间的关系。方法:入选196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检测其血清IMA水平,同时行冠脉造影检查并分析结果。选取40例健康体检者,检测其IMA水平作对照。结果:196例患者中,无冠脉狭窄或冠脉狭窄<50%者38例。冠脉狭窄>50%者158例,其血清IMA水平显著高于健康体检组(P<0.05),冠脉狭窄>50%患者冠脉造影结果显示,随着病变程度的加重,IMA水平增加。结论:IMA水平升高与冠状动脉病变所引起的心肌缺血有较高的一致性。
- 付鑫戴显松吴桂平张彦红
- 关键词:急性冠脉综合征缺血修饰清蛋白冠脉造影
- IntegrityTM AFxDR起搏器治疗阵发性房颤三例
- 目的观察IntegrityTMAFxDR起搏器治疗阵发性房颤的近期疗效。方法 3例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不能耐受的阵发性房颤患者,男1例,女2例,年龄66—74(68.22±3.45)岁。病史7~18个月。合并高血压病1 例...
- 苗志林吴桂平高勇刘冬梅吴蔚马静茹张彦红戴显松徐海峰
- 文献传递
- 原发性高血压合并肥胖病人血清脂联素、血尿酸与左室肥厚的关系被引量:5
- 2022年
- 目的分析原发性高血压合并肥胖病人血清脂联素、血尿酸水平与左室肥厚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12月在沈阳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体检、住院的原发性高血压病人200例,非高血压病人180例。将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分为高血压肥胖组(108例)和单纯高血压组(92例),将非高血压病人分为单纯肥胖组(84例)和对照组(96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脂联素,自动生化仪测定血尿酸水平,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量心脏指标,计算左室质量指数(LVMI)。结果4组体质指数、收缩压、舒张压、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尿酸、脂联素、LVM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肥胖组与对照组、单纯肥胖组、单纯高血压组体质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肥胖组、单纯肥胖组、单纯高血压组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高血压组与高血压肥胖组收缩压、舒张压均高于对照组及单纯肥胖组;对照组、单纯肥胖组、单纯高血压组和高血压肥胖组血尿酸、LVMI逐渐升高,血清脂联素表达水平逐渐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单纯高血压组、单纯肥胖组、高血压肥胖组血尿酸与LVMI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693,0.578,0.735,P<0.001);单纯高血压组、单纯肥胖组、高血压肥胖组脂联素与LVMI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757,-0.678,-0.862,P<0.001)。体质指数、收缩压、血尿酸、脂联素是影响左室肥厚的重要因素,从标准化回归系数来看,该模型中血尿酸和脂联素贡献作用较大。结论高血尿酸、低脂联素与左室肥厚有关,原发性高血压与肥胖同时存在、血尿酸增高、脂联素降低可能促进左室肥厚的发生发展,且血尿酸、脂联素可作为判断原发性高血压�
- 吴桂平刘兆奕林瑶瑶
-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肥胖脂联素血尿酸
- 通心络胶囊对冠脉支架植入术后病人NF-κB,IL-6及TNF-α表达的影响被引量:8
- 2018年
- 目的研究通心络胶囊对冠脉支架植入术后核转录因子κB(NF-κB)、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164例于我院接受冠脉支架植入术的冠心病病人,将其随机分为A组(通心络组,82例)和B组(对照组,82例),A组在B组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2粒每日3次口服。所有病人均于术前及术后14d检测血清NF-κB、IL-6及TNF-α。结果A组有效性较B组更高(P<0.05);B组NF-κB,IL-6及TNF-α表达水平高于A组(P<0.05)。结论通心络胶囊能有效改善冠脉支架植入术后病人心绞痛症状;同时可显著抑制NF-κB,IL-6及TNF-α的表达,抑制炎症反应,可能改善冠脉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发生。
- 曹伟吴桂平周瀛张彦红邓会明邢俊
- 关键词:通心络胶囊冠脉支架植入术核转录因子ΚB
- 冠状动脉斑块形态与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及α-颗粒膜蛋白水平的关系被引量:2
- 2003年
- 目的 :通过测定冠状动脉造影显示不同粥样硬化斑块形态患者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vWF)及α 颗粒膜蛋白(GMP 14 0 )水平 ,探讨其临床意义。 方法 :74例接受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根据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分为光滑斑块组 (n =15 )、复杂病变斑块组 (n =3 7)和正常对照组 (n =2 2 )。所有患者于冠状动脉造影前采血测定血浆vWF、GMP 14 0水平。 结果 :复杂病变斑块组血浆vWF水平显著高于光滑斑块组 [(2 0 1 10± 2 0 92 ) %对 (14 9 40± 10 2 1) % ,P <0 0 1] ,复杂病变斑块组血浆GMP 14 0水平显著高于光滑斑块组 [(2 9 3 8± 3 17)ng/ml对 (17 5 4± 2 0 9)ng/ml ,P <0 0 1] ,均有极显著性差异。 结论 :冠状动脉造影表现为复杂形态病变者 ,血浆vWF、GMP 14 0水平高于光滑斑块病变者 ,可作为判断冠状动脉是否存在不稳定病变的间接参考。
- 张彦红齐国先王宁夫冯丰吴桂平
- 关键词:冠状动脉斑块形态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Α-颗粒膜蛋白冠状血管造影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