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亚宾

作品数:13 被引量:31H指数:4
供职机构: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新疆医科大学科研创新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手术
  • 5篇颅内
  • 3篇引流
  • 3篇手术治疗
  • 3篇内压
  • 3篇颅内压
  • 3篇颅内压监测
  • 2篇神经管
  • 2篇缺损
  • 2篇外科
  • 2篇外科手术
  • 2篇外引流
  • 2篇脑膜
  • 2篇脑室
  • 2篇脑室外引流
  • 2篇救治
  • 2篇减压术
  • 2篇骨瓣
  • 2篇创伤
  • 2篇创伤性

机构

  • 13篇新疆医科大学...

作者

  • 13篇李亚宾
  • 12篇汪永新
  • 11篇王增亮
  • 10篇刘冬
  • 9篇秦虎
  • 4篇朱晓锋
  • 3篇张丽娜
  • 3篇朱晓峰
  • 2篇更党木仁加甫
  • 2篇吉文玉
  • 1篇王西宪
  • 1篇陈晓晴
  • 1篇苏日青
  • 1篇买买提力·艾...
  • 1篇刘源
  • 1篇张勖
  • 1篇朱斌
  • 1篇何强

传媒

  • 2篇中华神经外科...
  • 2篇中华创伤杂志
  • 1篇中国微侵袭神...
  • 1篇中国临床神经...
  • 1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临床神经外科...
  • 1篇中华眼科医学...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华神经创伤...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8
  • 5篇2017
  • 1篇2016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神经外科手术冲洗装置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材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神经外科手术冲洗装置,包括冲洗装置本体冲洗装置本体右侧中部电性连接有烘干器,冲洗装置本体内部左侧上部固定连接有高压水泵,连接支撑管下部焊接有喷头,且冲洗装置本体内部左侧中部电性连...
秦虎王增亮汪永新徐丹书朱晓锋张丽娜陈晓晴朱斌刘冬李亚宾王西宪
文献传递
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治疗单侧额部硬膜外血肿(附54例报告)
2017年
目的比较常规冠状开颅入路与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治疗单侧额部硬膜外血肿的效果。方法选取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中心2013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54例单侧额部硬膜外血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锁孔组,各27例。分别给予常规冠状开颅术与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及预后效果。结果两组均无中残、重残及死亡患者,两组的良好率及轻残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锁孔组术中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住院费用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治疗单侧额部硬膜外血肿,能够缩短手术时间,具有安全、失血少、简单、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秦虎王增亮苏日青徐丹书朱晓峰刘冬李亚宾陈立华汪永新更党木仁加甫
儿童小脑肿瘤术后小脑缄默综合征的弥散张量成像相关研究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应用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初步分析儿童小脑肿瘤术后发生小脑缄默综合征(CMS)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对2016年12月至2019年7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外科行手术治疗的16例小脑肿瘤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术后根据MAYO诊所Darley诊断标准判断患儿是否发生CMS,并将其分为CMS组(3例)与非CMS组(13例)。同时纳入同期3名健康志愿儿童作为对照(健康对照组)。所有患儿术前均行头颅DTI扫描,其中CMS组于术后1、3、6个月行DTI扫描,非CMS组仅于术后1个月行DTI扫描。健康对照组仅行1次DTI扫描。3组均测定双侧齿状核、小脑上、中、下脚的各向异性分数(FA)。结果3组年龄、性别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MS组与非CMS组的性别、年龄、肿瘤位置、大小、病理学类型及是否侵犯脑干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MS组和非CMS组术前齿状核、小脑上、中、下脚的FA值均较健康对照组升高(齿状核分别为:0.65±0.11、0.53±0.12、0.33±0.12;小脑上脚分别为:0.70±0.03、0.69±0.11、0.35±0.15;小脑中脚分别为:0.74±0.05、0.71±0.13、0.34±0.11;小脑下脚分别为:0.64±0.13、0.53±0.08、0.34±0.07;均P<0.05),且术前CMS组的齿状核和小脑下脚的FA值均较非CMS组高(均P<0.05)。术后1个月,非CMS组的双侧齿状核、小脑上、中、下脚的FA值与术前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着随访时间延长,CMS组患儿的双侧齿状核和小脑下脚的FA值呈先下降再升高的趋势(左侧:F1=9.872、F2=17.960,右侧:F3=7.230、F4=27.330,均P<0.05),而双侧小脑上、中脚的FA值在术后不同时间点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初步推测儿童小脑肿瘤术后发生CMS与齿状核、小脑下脚相关,且术后可短暂恢复;而小脑上、中脚是否与CMS相关仍需进一步研究确认。
范国锋李亚宾刘文吉文玉图柯拜·吐尔托合提刘冬汪永新
关键词:小脑肿瘤儿童弥散张量成像
3D打印羟基磷灰石/聚乳酸网状复合物修复颅骨缺损被引量:12
2019年
背景:羟基磷灰石/聚乳酸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骨诱导性,但评价这种复合物作为颅骨修补材料的可行性研究较少。目的:观察3D打印羟基磷灰石/聚乳酸网状复合物修复兔颅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取12只新西兰兔,在每只兔颅骨上制备2个直径约1 cm的颅骨全层缺损,其中1个植入3D打印羟基磷灰石/聚乳酸网状复合物,另一个植入自体骨粉,植入6,12周时取颅骨缺损标本,进行形态学、硬度检测、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与结论:(1)植入12周时,对照组可观察到缺损轮廓,缺损已基本修复;实验组缺损已被新生骨组织及纤维组织完全填充,与周围正常骨组织形成一体,整体轮廓自然,缺损边界模糊,难以辨认,部分植入物出现降解,颅骨内侧面缺损处新生骨与周围衔接自然;(2)植入6周时,实验组修复区显微硬度较对照组低(P<0.05),两组均未达到正常骨质硬度(P <0.05);植入12周时,实验组修复区显微硬度与对照组、正常组无差异;(3)植入6周时,实验组可见骨小梁形成良好,骨小梁间部分连接,且大部分延颅骨缺损方向排列有序,并可见新生血管与骨髓腔形成;对照组可见骨小梁厚度较好但方向杂乱不规则。植入12周时,实验组可见致密的骨小梁形成且连接良好,材料间有骨细胞及骨小梁穿行;对照组可见骨小梁厚度良好但排列方向较不规整,其间能见血管及骨单位存在,骨髓腔形成良好。(4)结果表明,3D打印羟基磷灰石/聚乳酸网状复合体植入物具有生物相容性好、诱导骨再生、可降解等特点,能够有效修复颅骨缺损。
刘冬秦虎汪永新李亚宾高勇范国锋王增亮
关键词:3D打印颅骨缺损羟基磷灰石类颅骨
脑脓肿不同时期手术干预的疗效分析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 探讨脑脓肿不同时期手术方法及其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52例脑脓肿的临床资料,依据病理分期及手术方式分为4组:化脓期引流术组14例,化脓期切除术组13例,脓肿形成期引流术组10例,脓肿形成期切除术组15例。术后随访60 d,分析各组疗效、病死率、复发率及术后住院天数、神经症状缓解时间。结果 4组性别比、年龄分布、入院GC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脓肿形成期切除术组中位住院天数较脓肿形成期引流术组明显延长(P〈0.05),而与化脓期引流术组、化脓期切除术组均无明显差异(P〉0.05)。化脓期引流术组病死率明显高于其他3组(P〈0.05)。4组术后复发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脓肿形成期切除术组中位神经症状缓解时间最短(P〈0.05)。结论 脓肿形成期引流术后住院天数较长,但神经症状缓解较快;化脓期出现脑疝征象时,应积极手术干预,必要时行去骨瓣减压术。
张勖王增亮刘冬李亚宾汪永新
关键词:脑脓肿脓肿引流术预后
脑室外引流和颅内压监测对急性创伤性弥漫性脑肿胀救治的应用
秦虎汪永新徐丹书张丽娜朱晓峰刘冬李亚宾王增亮更·党木仁加甫
颅内压监测下骨瓣复位治疗单侧急性硬膜下血肿的效果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探讨颅内压监测下对单侧急性硬膜下血肿(ASDH)行骨瓣复位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4年7月-2017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39例单侧ASDH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84例,女55例;年龄19~87岁,平均53岁。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3~5分63例,6~8分76例。伴单侧腔孔散大40例,双侧瞳孔散大16例。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研究组(61例)和对照组(78例)。研究组采用颅内压监测下开颅血肿清除并根据实际颅内压情况决定是否行骨瓣复位,对照组全部采用开颅血肿清除并行标准大骨瓣减压术(DC)。记录研究组骨瓣复位的成功率。比较两组术后3个月并发症及术后6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6个月,平均5.5个月。研究组最终骨瓣复位23例,骨瓣复位率为38%。术后3个月研究组硬膜下积液(9:25)、脑积水(7:19)、颅骨缺损区脑膨出(5:18)治疗效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GOS:研究组良好25例,中残9例,重残10例,植物生存7例,死亡10例;对照组良好6例,中残21例,重残15例,植物生存10例,死亡26例。研究组预后较好(良好及中残)例数、死亡例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在颅内压监测下对单侧ASDH行骨瓣复位治疗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秦虎朱晓锋汪永新刘冬高勇李亚宾王增亮
关键词:颅内压修复外科手术
脑室外引流和颅内压监测在创伤性急性弥漫性脑肿胀救治中的价值被引量:7
2017年
颅内压增高是创伤性脑损伤(TBI)后造成病情急剧变化以至增加致残率和病死率的重要原因,对伴有明显脑血肿、脑挫伤的TBI,去骨瓣减压术虽有争议,但不失为一种急速降低颅内压、挽救生命的措施。临床上有部分TBI患者在影像学上未见明显血肿,但存在弥漫性脑肿胀,大部分临床医师为了降低颅内压仍会选择标准去骨瓣减压或者改良去骨瓣减压治疗。
秦虎汪永新徐丹书张丽娜朱晓峰刘冬李亚宾王增亮更·党木仁加甫
关键词:颅内压监测脑室外引流去骨瓣减压术降低颅内压救治创伤性脑损伤
经手术治疗病理确诊的肥厚性硬脑膜炎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2017年
肥厚性硬脑膜炎(hypertrophic cranial pachymeningitis,HCP)是一种由慢性进行性弥漫性炎症导致硬脑膜纤维化,并弥漫性增厚的疾病,由于此类病变比较少见,在临床诊断及治疗上可能存在误诊[1]。本研究报道本院经外科手术活检病理证实1例HCP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图像和治疗等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总结该病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以期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认识。
秦虎汪永新刘冬李亚宾范国锋朱晓锋徐丹书王增亮更党木仁加甫
关键词:肥厚性硬脑膜炎影像学
颅内镜像动脉瘤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参数与其破裂的关系
2024年
目的探讨颅内镜像动脉瘤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参数与其破裂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2年6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0例(共60个动脉瘤)颅内镜像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头颅CT血管成像(CTA)的原始数据, 导入Mimicus建模, 选择3-MATIC光滑模型, 使用Fluent软件划分流体域并行血流动力学仿真计算。根据三维CTA数据测量和计算颅内动脉瘤的瘤颈宽度等11个形态学参数。对比镜像动脉瘤破裂侧与非破裂侧的形态学和血流动力学参数, 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以确定动脉瘤破裂的独立风险因素。结果与颅内镜像动脉瘤未破裂侧比较, 破裂侧的动脉瘤高度[M(Q_(1), Q_(3))][4.59(3.80, 6.67)mm对比2.73(2.31, 3.82)mm]、最大高度[5.94(4.39, 7.28)mm对比3.44(2.49, 5.06)mm]、最大径[5.50(3.63, 7.00)mm对比3.42(2.82, 4.32)mm]、瘤颈宽度[(4.78±1.52)mm对比(3.64±1.23)mm]、纵横比[1.16(1.00, 1.86)对比0.99(0.70, 1.23)]、尺寸比[2.18(1.42, 3.23)对比1.24(0.97, 1.87)]、高宽比[1.03(0.79, 1.50)对比0.85(0.59, 1.12)]均较大,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两侧流入角、不规则形状、载瘤动脉的平均直径、瓶颈因子、壁面压力、壁剪切应力、流速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 动脉瘤的高度、最大高度、最大径、瘤颈宽度、纵横比、尺寸比和高宽比均非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颅内动脉瘤的高度、最大高度、最大径、瘤颈宽度、纵横比、尺寸比、高宽比均可能与其破裂有关。
牛伟伟李亚宾尼扎米丁江·热夏提帕孜力亚·艾克拉木李扬王志涛王增亮买买提力·艾沙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血流动力学形态学特点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