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脓毒
  • 3篇脓毒症
  • 3篇肠梗阻
  • 2篇休克
  • 2篇评分
  • 2篇重症
  • 2篇小肠
  • 2篇小肠梗阻
  • 2篇急性
  • 2篇绞窄
  • 2篇绞窄性
  • 2篇绞窄性小肠梗...
  • 2篇梗阻
  • 2篇成人
  • 1篇代谢
  • 1篇代谢组学
  • 1篇蛋白
  • 1篇蛋白沉积症
  • 1篇蛋白酶
  • 1篇蛋白酶体

机构

  • 12篇南京医科大学
  • 3篇南京大学医学...

作者

  • 12篇王军
  • 3篇管文贤
  • 3篇何健
  • 3篇汪灏
  • 2篇周竹萍
  • 2篇康星
  • 2篇徐鹏
  • 1篇周科峰
  • 1篇蔡后荣
  • 1篇冯敏
  • 1篇王峰
  • 1篇周正扬
  • 1篇肖永龙
  • 1篇顾双双
  • 1篇张均
  • 1篇张修建

传媒

  • 2篇中华急诊医学...
  • 2篇中国急救医学
  • 2篇中华全科医师...
  • 1篇医学综述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临床急诊杂志
  • 1篇中国呼吸与危...
  • 1篇中华危重病急...

年份

  • 2篇2023
  • 5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E3泛素连接酶在缺血再灌注损伤性疾病中研究进展
2020年
泛素蛋白酶体途径介导的蛋白质降解途径是机体调节细胞内蛋白水平与功能的一个重要方式。鉴于E3泛素连接酶可以特异性识别靶蛋白,在泛素蛋白酶体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一直是临床工作的重点与难点,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E3泛素连接酶在缺血再灌注损伤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有重要的作用。针对E3泛素连接酶进行深入研究,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缺血再灌注损伤性疾病,有助于为临床治疗缺血再灌注损伤性疾病提供新的思路和潜在的治疗靶点。
卢庚刘恒均江信睿何飞王军
关键词:缺血再灌注损伤泛素蛋白酶体系统E3泛素连接酶治疗靶点
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在脓毒症心肌病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6
2021年
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是急危重症医学面临的重要临床问题,全球每年脓毒症患病人数超过1900万,病死率超过25%[1-2]。虽然国内外指南[1-2]给出了脓毒症及脓毒症休克的最新定义及相关诊疗策略,但指南中并未提及有关脓毒症心肌病的最新定义及相关诊疗。目前脓毒症心肌病定义尚未完全统一,因不同定义导致统计出的发病率及病死率差异较大,目前也缺乏脓毒症心肌病在大样本人群中的流行病学资料。
江信睿卢庚刘恒均何飞王军
关键词:脓毒症休克危重症医学诊疗策略流行病学资料
CT平扫对成人绞窄性小肠梗阻的诊断价值被引量:6
2021年
目的:探讨对成人绞窄性小肠梗阻(SSBO)有预测价值的CT征象。方法:回顾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鼓楼临床医学院11年内住院治疗的487例急性小肠梗阻(SBO)资料,采集临床表现、15种CT平扫征象、手术及病理学资料。用多因素回归法比较绞窄性梗阻和单纯性梗阻患者CT征象的差异。结果:绞窄组259例,单纯组228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有7个CT平扫征象与SSBO相关,分别是肠系膜积液征、肠壁增厚征、腹水征、肠系膜脂肪密度增高征、肠壁密度增高征及缆绳征、鸟嘴征。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提示,有5个CT征象与SSBO密切相关,按其作用强弱依次为:肠系膜积液征(OR=15.165)、腹水(OR=6.359)、肠系膜脂肪密度增高(OR=5.891)、肠壁密度增高征(OR=4.026)、肠壁增厚征(OR=2.026)。结论:Logistic回归方程显示,肠系膜积液征、腹水、肠系膜脂肪密度增高、肠壁密度增高征、肠壁增厚征等CT征象对成人SSBO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田晶康星周竹萍汪灏管文贤王军何健
关键词:急性小肠梗阻绞窄性肠梗阻CT
2015—2017年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分离菌监测及耐药性分析被引量:16
2019年
目的:了解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分离菌的分布情况及耐药特点,为重症感染患者经验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宁医院ICU住院患者细菌及真菌培养阳性病例,分析其菌群分布及耐药性。结果:检出非重复分离菌1 765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 334株(75.6%),革兰阳性菌200株(11.3%),真菌231株(13.1%)。排名前10位的分离菌分别为:铜绿假单胞菌(17.1%)、鲍曼不动杆菌(16.0%)、肺炎克雷伯菌(14.8%)、大肠埃希菌(11.3%)、奇异变形杆菌(10.4%)、白色念珠菌(6.3%)、表皮葡萄球菌(5.8%)、光滑念珠菌(3.3%)、金黄色葡萄球菌(2.8%)及黏质沙雷菌(2.3%)。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黏质沙雷菌及奇异变形杆菌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株分别占54.6%、82.0%、19.5%和5.4%;耐碳青霉烯的肠杆菌科细菌(CRE)占17.5%;鲍曼不动杆菌及铜绿假单胞菌中多重耐药(multi-drug resistant,MDR)株分别占85.8%和33.2%。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检出率分别为49.0%和97.1%;未分离出耐万古霉素肠球菌。念珠菌属对伏立康唑、两性霉素B及5-氟胞嘧啶均无耐药。结论:ICU分离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且MDR株检出率高。应加强对ICU多重耐药菌来源及传播途径的监测和综合管理。
余湛王军何飞张均
关键词: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多重耐药菌耐药性抗菌药物
脑灰白质比评估呼吸和心搏骤停患者中枢神经系统预后的价值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 探讨脑灰白质比(GWR)对呼吸、心搏骤停复苏后昏迷患者中枢神经系统预后的评估作用.方法 选择2013年2月至2016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鼓楼临床医学院收治的呼吸、心搏骤停经心肺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ROSC)且昏迷的患者,所有患者复苏后均接受目标温度管理,并于ROSC后5 d内进行头颅CT扫描,按特定层面(基底节层面、卵圆中心层面)特定位点(尾状核、壳核、胼胝体、内囊后肢、内侧皮质、中央白质)的CT值计算GWR;以治疗3个月后的格拉斯哥-匹兹堡脑功能评分(CPC)将患者分为中枢神经系统预后良好组(CPC 1~3分)和预后不良组(CPC 4~5分);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不同层面GWR对患者中枢神经系统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 最终纳入43例患者,男性26例,女性17例;年龄(63±15)岁;神经预后良好14例,预后不良29例.与预后良好组比较,预后不良组基底节层面脑灰白质比(GWRbg)、平均脑灰白质比(GWRav)均显著降低(1.064±0.103比1.163±0.818,1.068±0.087比1.128±0.071,均P〈0.05),半卵圆及大脑皮质上部层面脑灰白质比(GWRc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72±0.077比1.092±0.075,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GWRbg、GWRav可评估患者中枢神经系统预后,而GWRce无此作用.GWRbg的ROC曲线下面积(AUC)=0.756,95%可信区间(95%CI)=0.607~0.905,P=0.007,最佳临界值为1.13时,敏感度71.4%,特异度69.0%;GWRav的AUC=0.701,95%CI=0.532~0.869,P=0.035,最佳临界值为1.13时,敏感度71.4%,特异度65.5%;GWRce的AUC=0.590,95%CI=0.405~0.775,P=0.344.结论 对于行目标温度管理的呼吸、心搏骤停患者而言,GWR较高的患者有良好的中枢神经系统预后,GWR可为患者预后和临床决策提供帮助,尤其是GWRbg.
刘恒均徐鹏何飞刘瑶王军
关键词:心肺复苏中枢神经系统
60岁及以上急性肠梗阻急诊手术治疗289例患者的病因分析被引量:8
2021年
回顾分析2010年6月至2020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鼓楼临床医学院住院手术的289例≥60岁急性肠梗阻患者临床资料。289例患者肠梗阻的病因分别为肿瘤97例(33.6%)、腹外疝66例(22.8%)、粘连44例(15.2%)、扭转36例(12.5%)、腹内疝20例(6.9%)、套叠8例(2.8%)、其他病因18例(6.2%)。156例绞窄性肠梗阻患者的病因分别为腹外疝51例(32.7%)、扭转36例(23.1%)、粘连26例(16.7%)、腹内疝18例(11.5%)、肿瘤14例(9.0%)、套叠8例(5.1%)及其他病因3例(1.9%);39例(88.6%)粘连、17例(85.0%)内疝、22例(61.1%)扭转者有腹部手术史。肿瘤引起的小肠梗阻(5例)、绞窄性肠梗阻(14例)及绞窄性大肠梗阻(12例)均少于相应的大肠梗阻(92例)、非绞窄性肠梗阻(80例)及非绞窄性大肠梗阻(83例)(均P<0.05);腹外疝(51例)、扭转(36例)、腹内疝(18例)及套叠(8例)引起的绞窄性梗阻,多于相应的非绞窄性梗阻(15例、0例、2例、8例,均P<0.05);腹外疝(4例)、扭转(9例)引起的绞窄性大肠梗阻,多于相应的非绞窄性大肠梗阻(1例、0例,均P<0.05);粘连(26例)和扭转(27例)引起的绞窄性小肠梗阻显著多于非绞窄性小肠梗阻(18例、0例,均P<0.05)。提示肠道肿瘤和腹外疝分别是≥60岁急性肠梗阻和绞窄性肠梗阻患者急诊手术的首要病因。
田晶康星汪灏管文贤何健王军
关键词:肠梗阻急性病病因
成人急性机械性小肠梗阻患者临床特征及危险因子分析被引量:5
2021年
目的分析成人急性机械性小肠梗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子。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6月至2020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鼓楼临床医学院住院治疗的487例成人急性机械性小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487例中,259例为绞窄性小肠梗阻(绞窄组),228例为非绞窄性小肠梗阻(单纯组)。绞窄组均经术中探查或术后病理检查证实诊断;单纯组中167例经保守治疗痊愈而确诊,61例经术中探查确诊。比较两组术前一般情况、临床症状与体征(性别、年龄、腹痛、呕吐、压痛、反跳痛、肌卫等16项指标),CT检查常见征象(移行带、肠襻扩张征、肠壁密度增高征等15项指标),实验室检测指标(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血乳酸脱氢酶、C反应蛋白水平等16项指标)共47项观察指标。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方程对47项指标进行分析,对导致绞窄性小肠梗阻的相关危险因子进行分析。结果两组47项术前指标比较,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共15项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分别是性别(χ^(2)=4.35,OR=0.67)、反跳痛(χ^(2)=170.98,OR=45.12)、肌卫(χ^(2)=113.79,OR=29.32)、美国麻醉师协会(ASA)评分≥3分(χ^(2)=12.94,OR=51.58)、外周血白细胞计数≥9.5×10^(9)/L(t=6.19,OR=1.14)、血乳酸脱氢酶≥245 U/L(t=2.37,OR=1.00)、C反应蛋白≥8 mg/L(t=2.23,OR=1.01)、白蛋白水平≤40 g/L(t=2.04,OR=0.97)、肠系膜积液征(χ^(2)=49.44,OR=5.40)、肠壁密度增高征(χ^(2)=222.78,OR=62.66)、肠壁增厚征(χ^(2)=43.81,OR=3.49)、腹水征(χ^(2)=237.29,OR=43.01)、鸟嘴征(χ^(2)=231.50,OR=56.62)、肠系膜脂肪密度增高征(χ^(2)=242.65,OR=34.90)、缆绳征(χ^(2)=224.79,OR=53.48)。对此15项指标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肠系膜积液征(OR=12.94)、肌卫(OR=7.28)、腹水征(OR=6.42)、肠壁密度增高征(OR=4.30)、肠壁增厚征(OR=1.85)、外周血白细胞计数≥9.5×10^(9)/L(OR=1.14)共6项指标为发生绞窄性小肠梗阻的相关危险因素(均P<0.01),
田晶王峰周竹萍冯敏汪灏管文贤何健王军
关键词:肠梗阻小肠绞窄性小肠梗阻
代谢组学在脓毒症诊治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21年
脓毒症是高发病率及高病死率的急诊与重症难题,目前尚无有效的早期诊断及靶向治疗方法。代谢紊乱是脓毒症和感染性休克患者主要病理生理特征之一,代谢物作为生物信息传递的终端,能系统、全面地反映机体生理病理状态,因此基于小分子代谢物分析的代谢组学技术作为疾病研究的新兴手段备受关注。本文对代谢组学在脓毒症中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希望能够为脓毒症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思路。
周家伟顾双双卢庚江信睿王军
关键词:脓毒症代谢组学生物标志物诊断及预后
血清磷水平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并发脑出血的相关性探讨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磷水平与并发脑出血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5月1日~2017年4月30日在我院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期间并发脑出血的慢性肾脏病患者30例为研究对象(观察组),选取同期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未...
王军
关键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磷水平反应蛋白
骨骼肌脂肪变性对ICU脓毒症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2023年
目的探究基于电子计算机扫描(CT)评估的骨骼肌脂肪变性,是否可以作为重症监护病房(ICU)脓毒症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研究,收集并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收住南京鼓楼医院ICU的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CT影像、入院24 h内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及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估系统Ⅱ(APACHEⅡ)评分等。根据临床转归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两组患者基线水平及差异。采用K-M曲线分析骨骼肌脂肪变性与非脂肪变性患者生存率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ICU脓毒症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84例脓毒症患者,其中存活48例,死亡36例(病死率为42.86%)。①死亡组患者性别、骨骼肌脂肪变性比例、APACHEⅡ评分、机械通气、血乳酸、肌酸激酶与存活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与非脂肪变性组总体病死率(7例,8.33%)比较,脂肪变性组(29例,34.52%)明显增多,两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③经K-M曲线分析,骨骼肌脂肪变性组患者在任何一时间点的生存率均低于非骨骼肌脂肪变性组,且经Log-Rank test检验结果显示,两组生存曲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④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进行分析,患者入院时骨骼肌脂肪变性(OR=7.517,95%CI 1.639~34.473,P<0.001)和APACHEⅡ评分(OR=1.116,95%CI 1.023~1.216,P=0.013)为ICU脓毒症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且骨骼肌脂肪变性组死亡风险是非脂肪变性组患者的7.5倍。结论ICU脓毒症患者入院时的骨骼肌脂肪变性与不良预后独立相关。因此ICU脓毒症患者入院时基于CT评估的骨骼肌脂肪变性是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刘瑶瑶王军
关键词:脓毒症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