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棕榈
  • 2篇棕榈酸
  • 2篇精神分裂症
  • 2篇精神分裂症患...
  • 2篇剂型
  • 2篇分裂症
  • 1篇代谢
  • 1篇职业倦怠
  • 1篇人际压力
  • 1篇社会支持
  • 1篇期疗效观察
  • 1篇注射
  • 1篇注射液治疗
  • 1篇误诊
  • 1篇误诊分析
  • 1篇镶嵌体
  • 1篇利培酮
  • 1篇量表
  • 1篇疗效观察
  • 1篇内分泌

机构

  • 4篇上海市嘉定区...
  • 2篇上海市精神卫...
  • 1篇上海市长宁区...

作者

  • 4篇李广伟
  • 3篇班春霞
  • 3篇陆敏
  • 2篇李冠军
  • 1篇李莉
  • 1篇季卫东
  • 1篇吴会敏
  • 1篇冯洁
  • 1篇闻毅
  • 1篇周耀明
  • 1篇张静

传媒

  • 2篇临床精神医学...
  • 1篇山西医药杂志
  • 1篇国际精神病学...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1
  • 1篇2016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镶嵌体Klinefelter氏综合征误诊分析
2021年
Klinefelter氏综合征(Klinefelter syndrome,KS)是男性最常见的性染色体异常疾病,罹患精神障碍的风险较高。因其遗传异质性强,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等因素,易发生误诊或漏诊。本研究结合2例被误诊的镶嵌体KS患者相关情况,通过文献复习对KS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进行讨论和分析,以提高临床精神科医师对此疾病的认识。
李广伟孙仲礼张静吴会敏陈霞高存友陈敬兰
关键词:误诊
棕榈酸帕利哌酮注射液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内分泌代谢的影响观察
2024年
目的:评估精神分裂症患者接受棕榈酸帕利哌酮注射液1个月剂型(once-monthly paliperidone palmitate,PP1M)治疗后内分泌、代谢情况。方法:对51例口服利培酮治疗有效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换用PP1M治疗后,于基线及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监测内分泌、代谢等相关指标,于基线及治疗后12个月对患者进行个体和社会功能量表(personal and social performance scale,PSP)评估。结果:治疗12个月时PSP因子分对社会有益的活动、扰乱及攻击行为两项与基线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07、3.71,P均<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不同时间点,患者体质量指数、腰围、血糖、血脂等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血清泌乳素(prolactin,PRL)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3.021,P<0.05),且各个时间点血清泌乳素浓度均高于基线(P均<0.05)。结论:PP1M对代谢影响较小,且能改善患者社会功能,但会导致血清PRL水平增高,需引起关注。
陆敏班春霞李冠军高存友李广伟程诚李莉周耀明陈敬兰孙仲礼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代谢内分泌
精神分裂症患者从口服利培酮换用PP1M一年期疗效观察
2024年
目的 评估精神分裂症患者从口服利培酮换用棕榈酸帕利哌酮注射液1个月剂型(oncemonthly paliperidone palmitate,PP1M)1年期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80例口服利培酮治疗有效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针剂组)和对照组(口服药物组)各40例,于基线和治疗12个月时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阳性及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个体和社会功能量表(PSP)、药物治疗依从性简明评定量表(BEMIB)评估,并收集相关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间PANSS总分及各分量表评分在治疗前后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组内比较,PANSS总分及各分量表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SP评分在基线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PSP评分均有所升高,在“对社会有益的活动”“扰乱及攻击行为”及PSP总分上,研究组分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BEMIB评分在基线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BEMIB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52.6%和4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精神分裂症治疗中,PP1M作为口服利培酮的替代药物,可以有效控制患者的临床症状、更好地改善其社会功能及服药依从性,且药物不良反应与口服药物相当,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班春霞李冠军孙仲礼李广伟李相陆敏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
精神科护士社会支持与职业倦怠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
2016年
职业倦怠是对长期慢性情绪和人际压力的一种反应,特别容易发生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中[1]。精神科护士由于其职业的特殊性,主要面对的是精神病患者,工作总是处于高度紧张状态,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和心理压力,极易产生职业倦怠[2]。有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3]。
冯洁陆敏李广伟闻毅季卫东施永斌班春霞
关键词:精神科护士社会支持职业倦怠人际压力分量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