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杰
- 作品数:11 被引量:90H指数:7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腹腔镜辅助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新辅助放化疗后直肠癌的术后近期并发症分析被引量:18
- 2019年
- 目的总结分析腹腔镜辅助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aTME)治疗新辅助治疗后的直肠癌患者近期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其临床处理对策。方法检索2016年6月至2018年8月期间,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前瞻性taTME数据库中,经病理明确诊断且术前行新辅助放化疗的直肠癌患者共29例,男25例,女4例,中位年龄60(30~72)岁。体质指数中位数为25.8(19.8~36.4)kg/m2,肿瘤下缘距肛门距离中位数为4(2~8)cm。taTME手术分为经腹组和经肛组同时进行操作。分析本组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3个月内发生)发生情况,尤其吻合口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及其临床处理对策。手术相关并发症按照Clavien-Dingo(CD)分级标准记录。吻合口漏和吻合口狭窄严重程度按照国际直肠癌研究组制订的标准进行评价。结果全组2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腹腔镜辅助taTME手术,无中转开腹,无术中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病例;中位手术时间300(198~405)min,中位手术出血量100(50~200)ml,手术标本的TME质量按照Nagtegaal标准均为完整。所有患者均接受了预防性回肠造口。1例术中因近端肠管血运不佳无法行吻合改为Hartmann手术。全组手术肛门括约肌保留率96.6%(28/29)。全组患者术后排气时间中位数2(1~10)d,住院时间中位数为9(7~24)d。51.7%(15/29)的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严重并发症(CD分级Ⅲb级及以上者)占6.9%(2/29),无围手术期死亡。17.2%(5/29)出现吻合口相关并发症,包括C级吻合口漏2例,均为吻合口断裂,于术后1个月行腹会阴联合切除;B级吻合口漏2例,经保守治疗后均好转;吻合口A级狭窄1例,术后1个月扩肛后好转。术后感染发生率为24.1%(7/29),其中盆腔感染6例,戳卡部位感染1例,均为CD分级Ⅱ级;发生小肠部位不全肠梗阻1例(CD分级Ⅱ级);胃瘫1例;腹壁戳孔疝1例。全组患者获随访,中位随访时间12.0(3.9~29.9)个月,共有7例尚未行回肠造口还纳,肛门括约肌保留率为75.9%(22/29)。结
- 刘新志何国礼李英杰董秋石张晓孙婷婷王林姚云峰武爱文
- 关键词:新辅助治疗
- 结直肠癌新辅助免疫治疗的应用现状以及争议和挑战被引量:13
- 2022年
- 新辅助治疗在直肠癌、局部进展期结肠癌和可切除的转移性复发性结直肠癌中应用广泛。错配修复缺陷(dMMR)和微卫星高度不稳定(MSI-H)结直肠癌能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中获益,有望进一步提高以放化疗为基础的传统新辅助治疗效果。本文在综述免疫治疗(着重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现状的同时,分析了其用于新辅助治疗的机遇,包括dMMR结直肠癌对传统治疗敏感性差,早期肿瘤机体免疫应答好,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不良反应可预期和可控制,结直肠癌患者尚有不断增长的多样化诉求需被满足等。同时分析了目前面临的争议和挑战,指出未来应探索的方向,包括积极筛选获益人群、探索疗效预测标志物、优化新辅助免疫治疗的模式、关注疗效评估及新的治疗终点等。应围绕治疗目标,有效、适度、精准地进行新辅助治疗。重视临床研究的规范性和安全性,关注患者的利益和法律伦理诉求,是保障医疗安全、提高治疗效果的前提和基础。
- 武爱文李英杰
- 关键词:结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免疫治疗
- “困难骨盆”男性低位直肠癌患者接受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近期结局——来自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单中心报告被引量:9
- 2018年
- 目的"困难骨盆"的低位直肠癌保留肛门括约肌手术无论开放还是腹腔镜下操作均很困难。本研究旨在探讨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aTME)在"困难骨盆"直肠癌患者的应用价值。
方法收集2016年6月至2018年1月间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经病理诊断为直肠癌并接受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手术的男性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按照如下标准进行入组病例的筛选:(1)低位直肠癌,肿瘤下缘距肛缘≤ 5 cm;(2)坐骨结节间径〈 5 cm;(3)体质指数(BMI)〉 25 kg/m2;(4)肿瘤横径≤4 cm。分析本组患者taTME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及肛门功能情况。
结果本研究共有20例患者符合条件入组,均接受术前新辅助放化疗,BMI中位值27.7(26.2~36.4)kg/m2,坐骨结节间径中位值92.5(78~100)mm,肿瘤下缘距离肛门距离中位值4(2~5)cm。taTME手术分为经腹组和经肛组进行操作,中位手术时间302(215~402)min,中位术中出血量100(50~200)ml,中位术后住院时间9(5~15)d,术后出现并发症5例(25%),其中盆腔感染3例,肠梗阻1例,吻合口漏1例(行乙状结肠造口手术)。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肛门括约肌保留率100%。19例患者术后1个月接受肛门测压,肛门静息压(41.5 ± 8.6)mmHg,肛门缩榨压(121.0 ± 11.6)mmHg,均在正常范围内。所有患者随访至2018年3月15日,中位随访时间4.5个月,1例出现右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全部病例无局部复发。
结论对具困难骨盆因素的男性低位直肠癌患者,行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安全性可以接受,有助于患者肛门括约肌保留。
- 武爱文何国礼王林董秋石刘新志李英杰冷家骅张晓孙婷婷张悦姚云峰
- 关键词:低位直肠癌
- 肝细胞肝癌术后大量腹水预测评分体系的建立被引量:8
- 2010年
- 目的通过对肝细胞肝癌患者术后大量腹水形成相关因素的分析,建立一套预测术后大量腹水形成的评分体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324例肝细胞肝癌患者的术后腹水发生情况,男性282例,女性42例,年龄17~84岁,中位年龄54岁。根据腹水量的多少,将患者分为两组:大量腹水组(n=78)和少量腹水组(n=246)。通过统计学分析筛选出与术后腹水形成密切相关的术前、术中及术后因素,并建立评分系统。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大量腹水组患者有无肝硬化、凝血功能、血小板计数、血浆白蛋白及天冬氨酸转氨酶等术前指标,以及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浆量、术中输红细胞量、半肝(含半肝)以上切除等因素,与少量腹水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术前血小板计数、天冬氨酸转氨酶、是否行半肝以上(含半肝)切除、术中输注血浆量、术后第1天尿量及术后第1天引流量是术后产生大量腹水的独立相关因素。依据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建立的评分系统,预测腹水产生的敏感度为83.3%,特异度为86.2%。结论肝细胞肝癌术后腹水生成与术前、术中及术后多种因素有关,本研究建立的评分系统可较准确地预测术后大量腹水的生成。
- 魏锰钱红纲丘辉吴剑挥李英杰周国权张霁郝纯毅
- 关键词:肝细胞肝切除术腹水评分体系
- 胃癌上皮-间充质转化过程中微小RNA-579-3p/含锌指和BTB域4通路的作用及其机制
- 2024年
- 目的探讨微小RNA-579-3p(miR-579-3p)/含锌指和BTB域4(ZBTB4)通路在胃癌上皮-间充质转化(EMT)中的作用机制。方法生物信息学筛选胃癌与癌旁组织差异表达的微小RNA(miRNA);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法检测50例患者胃癌和癌旁癌旁组织中miR-579-3p、ZBTB4表达;检测胃上皮细胞株GES-1和胃癌细胞株HGC27、AGS、MKN45中miR-579-3p的表达, 分析miR-579-3p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生物信息学分析miR-579-3p靶基因。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验证miR-579-3p与ZBTB4的调控关系。应用miR-579-3p抑制物(inhibitor)干扰HGC27细胞株miR-579-3p表达, 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划痕实验、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RT-q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采用t检验、χ^(2)检验分析数据。结果生物信息学筛选后RT-qPCR检测结果发现miR-579-3p在胃癌组织中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3.259±1.307比1.326±0.419, t=9.959, P<0.01), miR-579-3p表达与胃癌分化和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χ^(2)=4.500、7.714, P<0.05);miR-579-3p在胃癌细胞株表达均高于GES-1(P<0.01)。转染miR-579-3p抑制剂的HGC-27细胞活性(0.500±0.068比1.223±0.089, t=15.780, P<0.01)、迁移率(0.228±0.039比0.533±0.056, t=7.707, P<0.01)和侵袭细胞数[(89.000±7.550)个比(206.700±8.505)个, t=17.92, P<0.01]显著低于对照组。RT-qPCR结果显示miR-579-3p inhibitors组波形蛋白(Vimentin)(0.248±0.030比1.061±0.150, t=9.258, P<0.01)、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0.178±0.030比1.013±0.195, t=3.320, P<0.01)和连接蛋白细胞黏附分子(Nectin-4)(0.465±0.065比1.042±0.154, t=5.990, P<0.01)的mRNA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 而E-钙黏蛋白(E-cadherin)mRNA(3.249±0.460比1.000±0.175, t=7.990, P<0.01)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 Western blot检测显示抑制miR-579-3p表达后Vimentin(0.420±0.271比1.004±0.095, t=3.528, P<0.05)、MMP-2(0.663±0.119比0.922±0.068, t=3.283, P<0.05)、Nectin-4表
- 刘文博王冰雨李勇李英杰翟建宁孔凡铭孙楠檀碧波
- 关键词:胃癌微小RNA上皮-间充质转化生物信息学
- 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抗体联合全程新辅助放化疗治疗高风险局部进展期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的近期结局被引量:16
- 2021年
- 目的探讨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抗体联合全程新辅助治疗对高风险局部进展期中低位直肠癌患者应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4月期间,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胃肠肿瘤中心三病区24例接受PD-1联合全程新辅助放化疗的高风险局部进展期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1)经病理学确诊的直肠腺癌,患者年龄范围18~80岁;(2)内镜下肿瘤下缘距离肛缘≤10 cm;(3)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体力状况评分0~1;(4)初始MRI局部分期为T3c、T3d、T4a和T4b,或壁外血管侵犯(EMVI)阳性,或mrN2,或直肠系膜筋膜(MRF)阳性;(5)治疗前无明确远隔转移证据;(6)无盆腔放疗史、直肠癌手术史或化疗史;(7)不伴需抗生素治疗的全身性感染以及免疫系统疾病。排除标准:(1)预期新辅助治疗后肿瘤仍不可切除;(2)过去5年内罹患过其他可能影响患者结局的恶性肿瘤或过去6个月发生过动脉栓塞性疾病;(3)接受过其他类型的抗肿瘤或试验性治疗;(4)孕期或哺乳期女性;(5)合并有其他疾病或精神状态异常;(6)即往接受过抗PD-1抗体等免疫治疗的患者。新辅助治疗包括3个阶段,即PD-1抗体(信迪利单抗200 mg,静脉滴注,每3周1次)联合CapeOx方案(奥沙利铂+卡培他滨)3周期;长疗程放疗(调强放疗GTV 50.6 Gy/CTV 41.8 Gy/22 f);放疗结束后CapeOx方案化疗2周期。第3阶段治疗结束后经过肿瘤疗效评估,行手术治疗或选择等待观察。分析其手术安全性、病理组织学改变及近期肿瘤学结局。结果24例患者中男性15例,女性9例,中位年龄65(47~78)岁,肿瘤下缘距离肛缘中位距离4(3~7)cm。肿瘤最大径中位值5.1(2.1~7.5)cm。cT_(3)和cT_(4)期分别为20例和4例;cN_(1)、cN_(2)a和cN_(2)b期分别为8例、5例和11例。MRF阳性10例,EMVI阳性10例。所有患者均为错配修复蛋白阳性表达(pMMR)。新辅助治疗期间,6例(2
- 李英杰张丽董秋石蔡勇张扬子王林姚云峰张晓燕李忠武李永恒孙应实王维虎武爱文
- 术前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抑制剂联合化疗用于免疫治疗敏感型局部进展期胃癌或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分析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评估术前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抑制剂联合CapeOx(奥沙利铂+卡培他滨)或SOX(奥沙利铂+替吉奥)化疗方案治疗免疫治疗敏感型局部进展期胃癌(LAGC)或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回顾性纳入2021年8月1日至2024年1月31日期间,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胃肠肿瘤中心三病区治疗前经内镜活检证实为免疫治疗敏感的LAGC或AEG患者,包括PD-L1综合阳性评分(CPS)≥5、微卫星高度不稳定(MSI-H)/错配修复缺陷(dMMR)和Epstein-Barr病毒编码RNA(EBER)阳性3种类型患者,术前均给予PD-1抑制剂联合CapeOx或SOX作为新辅助或转化治疗策略。排除免疫系统疾病、发生远处转移及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阳性患者。主要观察指标为病理完全缓解、临床完全缓解、主要病理缓解、R 0切除率、手术转化率以及治疗安全性[包括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rAE)和手术并发症情况]。 结果:共纳入39例患者,男28例,女11例;中位年龄62(44~79)岁。全组患者中,14例最初被认为不可切除者经治疗后均转化为可根治性切除(手术转化率:14/14);其余25例患者中23例行根治性手术切除,另外2例达到临床完全缓解并接受“去手术策略”,选择等待观察。全组37例(94.9%)患者接受了根治性切除术,R 0切除率为100%(37/37),病理完全缓解率为48.6%(18/37),主要病理缓解率为62.2%(23/37)。24例CPS≥5(非MSI-H/dMMR和非EBER阳性)患者中,有11例达到病理完全缓解;1例CPS=95的患者达到临床完全缓解。8例MSI-H/dMMR患者中,6例达到病理完全缓解,1例临床完全缓解。7例EBER阳性患者中,有1例达到病理完全缓解。13例患者术前活检标本与术后手术标本(不包括主要病理缓解患者)CP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769±5.570)比(15.538±16.870), t=2.287, P=0.041]。全组39例患者术前免疫治疗耐受良好,9例(23.1%)出现Ⅰ~Ⅱ级irAE,未发生Ⅲ~Ⅳ级irAE
- 李英杰袁鹏翟建宁姚云峰谭禄馨李忠武张晓燕武爱文
- 基于多中心真实世界数据的结直肠癌联合免疫治疗的新辅助治疗安全性及其疗效被引量:12
- 2022年
- 目的通过总结分析国内多中心、真实世界的大样本数据,为联合免疫治疗的新辅助治疗对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应用提供借鉴和依据。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多中心、病例系列研究。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21年10月期间,北京大学肿瘤医院(55例)、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19例)、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13例)和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7例)共计94例患者联合新辅助免疫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资料,其中男性48例,女性46例;中位年龄58岁。直肠癌81例,结肠癌13例(2例为结肠双原发癌);肿瘤TNM分期:Ⅱ期12例,Ⅲ期82例;肿瘤高分化46例,中分化37例,低分化11例。26例(27.7%)为错配修复缺陷(dMMR)和微卫星高度不稳定(MSI-H),行单纯免疫治疗,主要为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68例(72.3%)为错配修复正常(pMMR)和微卫星稳定(MSS),行免疫联合新辅助治疗,主要为CapeOx(卡培他滨+奥沙利铂)联合PD-1+长程或短程放疗,或PD-1联合细胞毒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按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通用毒性标准3.0版分析评价新辅助联合免疫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了解手术情况并按照Clavien-Dindo分级标准评价手术并发症;联合新辅助免疫治疗的疗效评估包括以下指标:主要病理学缓解(MPR),定义为新辅助治疗诱导的肿瘤消退在病理上残留肿瘤≤10%;病理完全缓解(pCR)定义为新辅助治疗诱导的肿瘤消退患者在病理上未见残留肿瘤;肿瘤评效为疾病控制率(DCR),即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和疾病稳定(SD)患者在全组中所占的比例;客观缓解率(ORR),为CR+PR。结果全组94例患者接受新辅助联合免疫治疗的中位周期数为4(1~10)个,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7.2%(35/94),包括皮肤相关不良反应35例(37.2%)、甲状腺功能异常21例(22.3%)和免疫性肠炎8例(8.5%),其中Ⅲ级不良反应占1.1%。末次新辅助联合免疫治疗至手术的中位时间�
- 刘新志熊振肖斌毅于冠宇李英杰姚云峰陶凯雄丁培荣张卫武爱文
- 关键词:结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免疫治疗
- 基于MRI影像组学构建程序性死亡蛋白-1抗体联合全程新辅助放化疗后局部进展期直肠癌病理完全缓解的预测模型被引量:10
- 2022年
- 目的探讨基于MRI影像组学的预测模型在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抗体联合全程新辅助放化疗后中低位直肠癌病理完全缓解(pCR)中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临床诊断性试验研究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9月期间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PD-1抗体联合全程新辅助放化疗并最终行根治性手术的38例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和影像资料;男23例,女15例;中位年龄68(47~79)岁;有13例为pCR,25例为非pCR。将38例患者分层随机分为训练组(26例)和测试组(12例)进行建模。所有患者治疗前均行直肠MRI检查,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特征、影像特征和影像组学特征,并构建临床特征模型和影像组学模型。绘制各个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以曲线下面积、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等来评价所构建模型。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原发位置和术后病理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本研究在38例中低位直肠癌患者中,从每个模态下感兴趣区域(ROI)提取了41个特征,包括9个一阶特征,24个灰度共生矩阵特征和8个形状特征。进一步分别从新辅助治疗前后弥散加权成像(DWI)和T2加权成像(T2WI)的每一个图像模态中提取41个特征,共纳入164特征。经过t检验和相关系数的筛选后,仅有4个特征得到保留。经过LASSO交叉验证后,仅有治疗前基线DWI图像的一阶偏度和治疗前基线T2WI图像中的体积这两个特征得到保留。应用这两个特征建立的预测模型在训练组和测试组的曲线下面积、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0.856和0.844,77.8%和100.0%,88.2%和75.0%,77.8%和66.7%,88.2%和100.0%。影像组学模型的决策曲线显示,采用该预测模型预测pCR的策略要优于将所有患者都看作pCR的策略,也优于将所有患者看作非pCR的策略。结论基于MRI影像组学构建PD-1抗体�
- 张晓燕朱海涛李晓婷李英杰李忠武王维虎武爱文孙应实张岚
- 胃癌组织中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相关基因CXC基序受体4的表达及功能分析
- 2024年
- 目的分析胃癌组织中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相关基因的表达及功能,寻找胃癌相关的潜在生物标志物。方法在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下载胃癌数据,在分子特征数据库(MSigDB)下载PI3K-AKT相关基因集合,使用Wilcoxon检验和倍性变化筛选差异表达基因。通过R包“survival”进行生存分析。使用STRING数据库分析相关蛋白质交互作用(PPI)网络信息。基于Metascape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富集分析。应用CIBERSORT算法计算胃癌免疫细胞浸润水平。选取2023年3—5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外三科行根治性手术的20例进展期胃癌患者标本,使用Western法检测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中CXC基序受体4(CXCR4)的表达。结果基于TCGA数据库,胃癌组织中上调基因10个,分别为溶质载体家族2成员1(SLC2A1)、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2(CDK2)、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1(CDK1)、E2F转录因子1(E2F1)、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2(TRAF2)、tribbles假激酶3(TRIB3)、G蛋白亚基转导蛋白1(GNGT1)、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7(FGF17)、白细胞介素4(IL-4)和CXCR4。下调基因12个,分别为蛋白激酶Cβ型异构体(PRKCB)、双特异性蛋白磷酸酶3(DUSP3)、类钙结合蛋白39(CAB39L)、蛋白激酶AMP激活催化亚基α2(PRKAA2)、腺苷酸环化酶2(ADCY2)、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0(MAPK10)、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因子1A(CDKN1A)、Toll通路中进化保守的信号传导中间体(ECSIT)、肽基脯氨酰顺/反异构酶-NIMA相互作用1(PIN1)、丙酮酸脱氢酶激酶1(PDK1)、MAPK相互作用的丝氨酸/苏氨酸激酶2(MKNK2)和T细胞淋巴瘤侵袭转移诱导蛋白1(TIAM1)。CXCR4基因的表达与患者的预后相关,103例高表达CXCR4患者的3和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33.8%和18.8%,303例低表达CXCR4患者的3和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51.3%和4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60,P<0.001)。对CXCR4进行PPI网络显示,其与其他蛋白具有广泛的相互作用�
- 刘文博王志远刘庆伟赵群霍炳杰耿建磊王盈盈宋超李英杰孔凡铭李勇檀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