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雷雷
- 作品数:7 被引量:15H指数:2
- 供职机构:天津市环湖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鼠动静脉畸形模型在放射外科治疗后炎症分子的改变
- 2015年
- 目的探索鼠模型动静脉畸形在放射外科治疗后血清中炎症分子的改变,为进一步寻找人类脑动静脉畸形对放射外科治疗反应的早期监测标志物奠定基础。方法将1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只。利用显微血管吻合法进行造模,造模后42 d,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分别定量测定两组大鼠放疗前血清中可溶性E-选择素、P-选择素、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组织因子及实验组放疗后6、12、24、48、72、120 h血清中以上各因子的含量,并利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放疗后实验组大鼠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及P-选择择素、SICAM-1、SVCAM-1及组织因子较放疗前及对照组升高。实验组放疗不同时间点各种炎症分子的表达有差异:放疗后6、12 h时,实验组血清中可溶性E-选择素的平均浓度较放疗前显著升高(P<0.05);放疗后6、12、24、48、72 h时血清中可溶性P-选择素的水平与放疗前比较显著升高(P<0.05);放疗后6 h和12 h时,血清中sICAM-1和sVCAM-1的浓度较放疗前均显著升高(P<0.05);放疗后6 h血浆可溶性组织因子浓度较放疗前升高1倍,在放疗后24 h内维持在高水平(P<0.05)。结论在放射外科治疗动静脉畸形的过程中在不同时间点对以上炎症分子进行组合监测可作为早期预测动静脉畸形对于放射外科治疗反应的标志物。
- 苏海洋申俊峰罗雷雷胡志强
- 关键词:动静脉畸形E-选择素P-选择素细胞间黏附分子-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 醒脑静治疗急性脑出血的疗效及对血清hs-CRP和NSE的影响
- 2019年
- 目的分析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hs-CRP和NSE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6月~2019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急性脑出血患者10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各54例。常规组采用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常规组治疗基础上辅以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格拉斯哥评分(GCS)、神经功能评分(NIHSS)、血清hs-CRP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两组GC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CShs-CRP、NSE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3.70%)低于常规组(12.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降低炎症因子和神经受损程度,减少并发症发生,有效改善患者预后效果,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罗雷雷
- 关键词:醒脑静注射液急性脑出血血清HS-CRPNSE
- 球囊导引导管在大血管闭塞急诊血管内机械取栓术中的应用
- 2024年
- 血管内机械取栓术是经严格筛选的急性大血管闭塞一线治疗方案,是提高预后良好率的有效方法。越来越多的循证医学证据证明,球囊导引导管因其近端血流阻断作用,可以缩短血管再通时间,增加首次再通率,减少远端血栓逃逸风险,但目前球囊导引导管在急诊机械取栓术中应用仍受限。本文综述球囊导引导管的临床应用进展,以为其在急诊机械取栓术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 罗雷雷赵建斌魏铭
- 关键词:血栓切除术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伴心房颤动的预后研究被引量:8
- 2017年
- 目的探讨合并心房颤动pLF)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方法选择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内科自2005年6月至2013年12月连续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695例,依据合并AF有无将其分为AF组(n=583)及非AF组(n=6112)。收集患者脑卒中亚型、脑卒中严重程度、既往病史、脑卒中危险因素、实验室检查结果及发病后3、12、36个月预后等临床资料.分析2组患者发病后3、12和36个月死亡率、预后不良发生率及复发率等的差异。结果AF患病率为8.7%。AF组平均发病年龄及女性(45.8%vs.33.0%)、重度脑卒中(34.8%vs.8.3%1比例显著高于非A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F组高血压(63.8%vs.73.3%)、糖尿病(24.9%vs.32.3%)、血脂异常(26.1%vs.31.5%)、动脉狭窄(17.2%vs.23.4%)、吸烟(22.6%vs.39.0%)及饮酒(7.5%vs.18.9%)比例显著低于非A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校正发病年龄、性别、脑卒中亚型、脑卒中严重程度及其他相关危险因素后,AF组与非AF组发病后3个月的死亡率、预后不良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F组复发率显著高于非A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F组发病后12、36个月的死亡率、预后不良发生率及复发率显著高于非A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并AF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远期预后明显较差,故应对其开展规范化的抗凝治疗以降低脑卒中复发率、减少脑卒中负担。
- 赵文娟何云燕安中平乔清邹璇罗雷雷王景华宁宪嘉
-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心房颤动预后
- 急性大血管闭塞超时间窗血管内治疗长期预后研究
- 2024年
- 目的 对比分析急性大血管闭塞患者超“时间窗”血管内治疗(EVT)联合最佳药物治疗(BMT)与单纯最佳药物治疗的长期预后。方法 纳入2021年11月至2023年7月天津市环湖医院诊断与治疗的158例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分别予以血管内治疗联合最佳药物治疗(EVT组,70例)和单纯最佳药物治疗(BMT组,88例),发病后12个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神经功能预后,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长期预后影响因素,倾向评分匹配和多重插补法行敏感性分析。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管内治疗是超“时间窗”急性大血管闭塞患者神经功能长期预后良好(mRS评分≤2分)的保护因素(OR=3.110,95%CI:1.460~6.620;P=0.003),年龄增大(OR=0.955,95%CI:0.924~0.987;P=0.007)和高血压病史(OR=0.418,95%CI:0.187~0.936;P=0.034)是神经功能长期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主要结局指标的敏感性分析,倾向评分匹配后分析数据集和多重插补后分析数据集均显示,EVT组患者发病后12个月预后良好率高于BMT组(倾向评分匹配后分析数据集:aOR=3.610,95%CI:1.370~9.550,P=0.010;多重插补后分析数据集:aOR=3.870,95%CI:1.780~8.440,P=0.000),与主分析结果趋势一致。结论 与单纯最佳药物治疗相比,超“时间窗”血管内治疗联合最佳药物治疗的急性大血管闭塞患者发病后12个月神经功能预后更佳。
- 刘淑玲徐永波李阳王思飞罗雷雷魏铭
- 关键词:动脉闭塞性疾病血栓切除术预后LOGISTIC模型
- 恙虫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四例报道并文献复习被引量:2
- 2022年
- 目的总结恙虫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基因检测、治疗及预后。方法与结果共4例恙虫病脑炎患者为天津市环湖医院2021年10-11月诊断与治疗病例,临床主要表现为焦痂及淋巴结肿大(4例)、头痛(4例)、恶心呕吐(3例)、发热(3例)、皮疹(3例)、精神行为异常(3例);实验室检查肝功能异常3例;3例行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压力升高3例、白细胞计数增加2例、蛋白定量升高3例、免疫功能异常3例;影像学检查MRI无异常3例,1例表现为双侧枕叶部分脑沟内FLAIR成像呈线样稍高信号影;3例完善脑脊液宏基因组第二代测序技术,均检出恙虫病立克次体。4例明确诊断为恙虫病脑炎,经有效的抗生素治疗后痊愈。结论恙虫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对于不明原因发热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若出现皮疹、肝功能异常等多系统受累,特别是在恙虫病流行季节,有农田劳作史或郊外活动史,均应考虑恙虫病的可能。
- 王淑敏于长申左芝治于建楠乔清罗雷雷王巍吉祥赵文娟
- 关键词:丛林斑疹伤寒中枢神经系统脑炎宏基因组
- 神经内镜结合显微外科技术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被引量:5
- 2014年
- 目的探讨应用神经内镜结合显微外科技术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应用神经内镜结合显微外科手术治疗15例单发颅内前循环动脉瘤。在神经内镜下观察动脉瘤、载瘤动脉、动脉瘤夹及其毗邻结构的解剖学特征。手术前后均做全脑血管造影术(DSA)评估动脉瘤夹闭情况。结果 15例颅内前循环动脉瘤均采用神经内镜结合显微镜的手术方式顺利夹闭。术后复查DSA显示动脉瘤夹闭完全、无误夹和漏夹。术后出现短暂的动眼神经麻痹和视力下降各1例,本组无死亡。结论神经内镜结合显微神经外科技术为颅内动脉瘤的外科治疗提供了新手段,术中可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提升手术疗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关峰胡志强黄辉朱广通毛贝贝康庄苏海洋申俊峰薛凤君罗雷雷
- 关键词:神经内镜显微外科颅内动脉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