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梦
- 作品数:9 被引量:39H指数:4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北京市科委基金“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 斜视手术短期屈光状态改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赵博文付晶周金琼齐梦
- 191例共同性斜视患者双眼视觉功能的临床研究
- 齐梦付晶
- 囊袋内植入的人工晶状体半脱位的治疗研究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探讨囊袋内人工晶状体(IOL)半脱位的治疗方法和安全性。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2009年2月至2013年2月北京同仁眼科中心19例(19眼)囊袋内IOL半脱位的患者。方法回顾上述患者的病历资料。依据IOL类型和半脱位程度分别予以IOL置换缝线固定和经囊袋单纯缝线固定复位术。主要指标手术方法、视力、并发症。结果1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5例(26.3%)为IOL置换,取出原IOL,选用新IOL以缝线固定于巩膜;14例(73.7%)为IOL单纯缝线固定复位,将脱位的IOL襻固定于巩膜。术后随访5~41个月。最后一次随访时,视力均≥0.3,其中≥0.8者8例(42.1%)。术后第1天7例(36.8%)出现轻度前房或玻璃体积血。术后第1周内3例(15.8%)出现高眼压,经滴眼液治疗后恢复正常。3例(15.8%)出现IOL轻度偏心,4例(21.1%)IOL轻度倾斜,均未处理。结论采用IOL置换缝线固定或经囊袋单纯缝线固定复位的方法治疗囊袋内IOL半脱位有效而安全。
- 史翔宇卢海齐梦王绍莉于洁郑鹏飞何雷
- 关键词:人工晶状体半脱位手术后并发症
- 间歇性外斜视儿童知觉眼位的研究
- 目的:间歇性外斜视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斜视亚型之一,目前手术是间歇性外斜视的主要治疗方法。对间歇性外斜视眼位偏斜通常采用三棱镜加遮盖的方法进行检查,以三棱镜度数表示斜视角度大小。
- 赵国宏付晶洪洁刘佩佩孟昭君齐梦赵博文
- 关键词:间歇性外斜视
- 斜视矫正术对共同性斜视患者双眼视觉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2
- 2015年
- 目的探讨共同性斜视患者接受斜视矫正手术前后双眼视觉功能的改变及其影响因素。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北京同仁医院2013年12月至2014年8月进行斜视矫正术的共同性斜视患者191例。方法将患者按斜视类型分为共同性内斜视组、恒定性外斜视组和间歇性外斜视组;按手术时年龄分为≤9岁组和>9岁组。观察术前、术后1、3个月双眼视觉功能。主要指标同视机双眼视觉三级功能及近立体视功能。结果 191例患者中,术前分别有26.7%、19.4%、11.0%及41.9%的患者具备同视机Ⅰ、Ⅱ、Ⅲ级及近立体视功能,术后1个月分别提高至90.1%、64.4%、33.0%及57.1%,术后3个月分别提高至94.8%、79.1%、37.7%及63.9%,与术前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01)。术前,间歇性外斜视组38.1%、29.5%及72.4%的患者具备同视机Ⅰ、Ⅱ级及近立体视功能,高于另两组(P<0.01)。术后3个月,间歇性外斜视组93.3%、48.6%及87.6%的患者具备同视机Ⅱ、Ⅲ级及近立体视功能,高于另两组(P均<0.05);恒定性外斜视组55.8%的患者具备近立体视功能,共同性内斜视组为14.0%(P<0.001)。>9岁组,术前28.1%、21.9%、14.6%及31.3%的患者具备同视机Ⅰ、Ⅱ、Ⅲ级及近立体视功能,术后3个月分别提高至93.8%、75.0%、37.5%及58.3%,与术前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斜视矫正术有助于共同性斜视患者双眼视觉功能的改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前术后双眼视觉功能优于其他类型斜视;大龄斜视患者术后也可能获得双眼视觉功能的改善。
- 齐梦赵博文周金琼王京辉孙省利付晶
- 关键词:斜视斜视矫正术双眼视觉立体视觉
- 斜视手术术后屈光状态的变化被引量:6
- 2017年
- 目的 探讨不同斜视手术术后矫正视力、屈光状态随时间的变化.方法 前瞻性临床研究.选择2013年12月16日至2014年8月13日于北京同仁医院行斜视矫正术的患者133例(194眼).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4组:1组为一条直肌后退术(63例102眼);2组为一条直肌后退联合一条直肌截除术(19例27眼);3组为一条直肌后退联合一条直肌改良线状折叠术(40例50眼);4组为一条直肌后退联合一条斜肌后退术(11例15眼).采用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各组术前,术后1、3、6个月术眼的矫正视力和屈光状态进行比较.术前与术后1、3、6个月散光类型的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术前1、2、3、4组最佳矫正视力(BCVA)、等效球镜度(SE)、散光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组患者矫正视力、SE比较显示组间、各时间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组患者散光度比较显示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内各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0.50,P〈0.001),进一步两两比较显示4组散光度术后1、3个月均较术前增加(P〈0.05),术后6个月散光度与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相比有所下降,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前与术后1、3、6个月散光眼比例分别为57%、73%、76%、62%,与术前相比,术后1个月和3个月散光眼比例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0.29、19.80,P〈0.001),其中以顺规散光增加为主,术后6个月散光眼比例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斜视手术对术眼的矫正视力无影响,对散光度存在一定影响,但在 6 个月内多可恢复到术前水平. 不同术式对术后矫正视力和屈光状态变化无影响.
- 李蕾付晶赵博文齐梦王京辉孙省利
- 关键词:斜视手术视力屈光
- 183例斜视手术患者术眼屈光状态改变的分析
- 齐梦付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