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铁英
- 作品数:17 被引量:22H指数:3
- 供职机构: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带蒂结膜瓣移植的临床观察
- 2010年
- 目的观察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带蒂球结膜瓣移植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翼状胬肉115例(95眼)的临床资料,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带蒂球结膜瓣移植术为治疗组,行单纯切除术为对照组,比较2组疗效。结果随访6个月~18个月,治疗组中有2眼复发,复发率为3.3%;对照组中有14眼复发,复发率为25.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带蒂球结膜瓣移植疗效优于单纯切除。
- 张铁英
- 关键词:翼状胬肉复发表面麻醉
- 低氧环境下蛋白酶体β5亚单位(PSMB5)过表达对人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
- 白内障是全球最主要的致盲性眼病。虽然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是目前治疗白内障最理想的方法,但是手术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以及人工晶体缺乏调节等不足之处都严重影响了病人的生存质量。因此,寻求...
- 张铁英
- 关键词:晶状体上皮细胞年龄相关性蛋白酶体
- 文献传递
- 蛋白酶体β5亚单位(PSMB5)基因过表达对蛋白酶体活性及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影响
- 目的:探讨蛋白酶体β5亚单位(PSMB5)基因过表达对蛋白酶体活性的影响及其在氧化环境下对晶状体上皮细胞的调节作用。方法:构建重组质粒 pcDNA3.1—PSMB5并将其转染人人晶状体上皮细胞株 SRA01/04中,建立...
- 张铁英柳夏林刘奕志吴明星
- 文献传递
- 老年性白内障与透明晶状体上皮内蛋白酶体活性的比较被引量:2
- 2006年
- 目的:比较老年性白内障晶状体上皮与透明晶状体上皮内蛋白酶体的糜蛋白酶样、胰蛋白酶样酶活性是否存在差异,进而探讨蛋白酶体在老年性白内障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方法:白内障晶状体囊膜取自在我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植入的患者,透明晶状体囊膜取自广东省眼库,年龄与白内障病人相匹配。反复冻融囊膜使细胞脱落,将囊膜从溶液中除去。各组样品中分别加入LLVY或VGR,在不同时间测定荧光强度。结果:透明晶状体上皮的蛋白酶体活性明显高于白内障组(P<0.01);皮质型与非皮质型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的糜蛋白酶样酶活性无明显区别(P>0.05);MG-132明显抑制各组蛋白酶体的活性。结论:与透明晶状体相比,白内障晶状体上皮内蛋白酶体的糜蛋白酶样、胰蛋白酶样酶活性明显降低,蛋白酶体活性降低可能在老年性白内障的形成中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 张铁英刘奕志吴明星罗莉霞蒋宇振袁钊辉
- 关键词:蛋白酶体
- 米诺环素抑制细菌内毒素诱导的大鼠眼内炎的研究
- 袁钊辉张铁英娄秉盛刘奕志林晓峰汪振芳
- 蛋白酶体亚单位PSMB5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在人晶状体上皮细胞中的表达
- 目的:构建蛋白酶体亚单位PSMB5基因真核表达质粒,为进一步探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发病机制及防治方法提供基础。方法:从人晶状体上皮细胞株SRA01/04中提取总 RNA,经RT—PCR扩增获得PSMB5的全长cDNA片段...
- 张铁英刘奕志吴明星柳夏林
- 文献传递
- 48例Terson综合征临床分析被引量:5
- 2012年
- 目的探讨Terson综合征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研究2006至2010年确诊的Ter-son综合征48例,分析其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表现、治疗效果及预后。结果 48例患者中45例接受手术,其中25例为发病2个月内治疗,治疗上早期使用玻璃体切除加眼内激光光凝术及气液交换术效果满意,另外20例于发病2个月后手术,结果术后视力恢复较差。术后3个月视力回复到0.3以上者前组为21例,后组为0例,两组经过t检验P值﹤0.05,有统计学意义。而3例未接受手术患者经复方血栓通、沃丽汀等保守治疗后视力有一定程度提高,但玻璃体混浊无法完全清除。结论 Terson综合征是由于颅内压增高引起玻璃体积血,B超检查有价值,早期使用玻璃体切除术加眼内激光光凝术,必要时加气液交换术及硅油填充术效果满意。
- 李强张铁英任芝莉
-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压增高玻璃体积血玻璃体切割
- 金黄色葡萄球菌胞壁成分在细菌性眼内炎中的致病作用
- 2010年
- 目的:观察并比较金黄色葡萄球菌胞壁及其成分在大鼠眼内的致炎特性。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热灭活细菌组(96只,注射热灭活细菌10μg)、热灭活细菌碎片组(96只,注射热灭活细菌碎片10μg)、肽聚糖组(96只,注射肽聚糖10μg)和对照组(96只,注入等量无菌生理盐水)。在玻璃体腔注入药物后6、12、24、48、72h和5d,裂隙灯显微镜下进行眼部炎症评分,组织病理学切片进行眼内浸润白细胞计数,并测定玻璃体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及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CINC)-1的表达水平和前房水蛋白质浓度。结果:在注射后6-72h,热灭活细菌组、热灭活细菌碎片组及肽聚糖组眼内均可见严重的炎症反应,至术后5d炎症基本消退。各组眼内白细胞的浸润数量在术后24h达到高峰[热灭活细菌组(207.1±33.7)细胞/眼;热灭活细菌碎片组(514.2±116)细胞/眼,与热灭活细菌组比较,P<0.05;肽聚糖组(412.6±191)细胞/眼,与热灭活细菌组比较,P<0.05],至术后3d浸润细胞数量迅速下降。各组TNF-α的浓度在术后24h均达到高峰[热灭活细菌组(178.3±76.5)ng/L;热灭活细菌碎片组(353.2±141.3)ng/L,与热灭活细菌组比较,P<0.05;肽聚糖组(311.2±99.8)ng/L,与热灭活细菌组比较,P<0.05],并持续至术后48h,随后迅速下降,并在术后5d回复至基线水平。各组IL-1β浓度在术后24h均达到高峰[热灭活细菌组(637.8±277.7)ng/L;热灭活细菌碎片组(1922.0±670.3)ng/L,与热灭活细菌组比较,P<0.05;肽聚糖组(1517.0±420.2)ng/L,与热灭活细菌组比较,P<0.05],并持续至术后48h,随后迅速下降,并在术后5d回复至基线水平。各组CINC-1的浓度在术后12h均达到高峰[热灭活细菌组(1173.3±221.5)ng/L;热灭活细菌碎片组(1864.0±403.4)ng/L,与热灭活细菌组比较,P<0.05;肽聚糖组(2536.0±386.3)ng/L,与热灭活细菌组比较,P<0.05],并持续至术后24h,随后迅速下降,并在术后3d回复至正常水平。在各观察
- 袁钊辉龙崇德林晓峰张铁英娄秉盛刘奕志
- 关键词:眼内炎白细胞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
- 金黄色葡萄球菌外毒素及中性粒细胞对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损伤作用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观察金黄色葡萄球菌外毒素及中性粒细胞对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的毒性作用。方法分离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和人RPE细胞株D407(RPED407)共培养,并加入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9213外毒素建立细菌性眼内炎体外模型。通过观察RPE细胞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LDH)水平、流式细胞仪分析RPE细胞存活状况改变、以及Hoechst 33342/Propidium Iodide(PI)染色观察细胞核的荧光染色等方法,验证金黄色葡萄球菌外毒素及中性粒细胞埘RPE细胞的损伤作用。结果金黄色葡萄球菌外毒素单独作用RPE细胞时,细胞外LDH水平及RPE细胞的坏死细胞比率随着外毒素剂量增加而升高,但仅250、500μ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当加入中性粒细胞共同培养后,100μl外毒素作用下,仅6h,RPE细胞外LDH水平即高于无外毒素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6h时,流式细胞仪分析湿示,RPE细胞发生了明显的细胞凋亡,并且随着中性粒细胞数量增多而加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金黄色葡萄球菌外毒素对RPE细胞具有毒性作用,其机制主要以细胞坏死的方式进行。中性粒细胞超过一定数量后对RPE细胞具有损伤作用。外毒素和中性粒细胞共间参与时,对RPE细胞的毒性作用大于两者单独对RPE细胞的损害。
- 娄秉盛林晓峰袁钊辉张铁英刘奕志
- 关键词:葡萄球菌金黄色色素上皮
- 大肠杆菌内毒素诱导的大鼠眼内炎表现及细胞因子的表达被引量:2
- 2010年
- 目的 观察大肠杆菌内毒素(LPS)诱导的大鼠眼内炎模型组织病理学特征和玻璃体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LPS的表达模式.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SC组)136只、眼内炎组(EO组)168只、空白对照组(BC组)12只.E0组玻璃体腔注射5 μl LPS溶液诱导眼内炎动物模型;SC组注入等量无菌生理盐水;BC组不作任何干预.注射后6、12、24、48、72 h,5、7 d,观察大鼠眼部炎症表现并分别摘除各组眼球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并取其玻璃体检测细胞因子TNF-α、IL-1β和LPS的浓度.结果 EO组注射后6~72 h,眼内可见严重炎症反应,注射后7 d炎症基本消退.注射后24 h,眼内白细胞浸润数量为(1224.64±132.2)个/眼,达到高峰;注射后72 h,浸润细胞数量迅速下降至(342.25±47.7)个/眼.EO组注射后24 h,TNF-α和IL-1β浓度分别为(996.18±89.45)、(5556±1440)pg/ml,均达到高峰并持续至注射后48 h,随后迅速下降;注射后7 d,TNF-α和IL-1β浓度分别为(22.16±5.84)、(73.7±18.7)pg/ml.EO组注射后72 h,玻璃体腔内LPS含量迅速下降为(11.03±3.41)ng,7 d后玻璃体腔内LPS含量为(0.22±0.08)ng.结论 大鼠眼内炎模型的主要病理特征是大量白细胞眼内浸润,TNF-α、IL-1β的高水平表达以及玻璃体腔自发性细菌成分清除;TNF-α、IL-1β表达模式与LPS眼内清除过程一致.
- 袁钊辉龙崇德汪振芳林晓峰张铁英娄秉盛刘奕志
- 关键词:内毒素类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动物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