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洪东旭

作品数:9 被引量:31H指数:3
供职机构: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厦门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蛋白
  • 4篇基因
  • 4篇基因蛋白
  • 3篇蛋白表达
  • 3篇细胞
  • 3篇临床病理
  • 3篇基因蛋白表达
  • 3篇病理
  • 2篇预后
  • 2篇肿瘤
  • 2篇组织细胞
  • 2篇文献复习
  • 2篇细胞瘤
  • 2篇免疫
  • 2篇复习
  • 2篇NM23-H
  • 2篇NM23-H...
  • 2篇FHIT
  • 1篇动脉
  • 1篇动脉栓塞

机构

  • 5篇厦门大学
  • 3篇厦门市中山医...
  • 1篇吉林大学中日...

作者

  • 9篇洪东旭
  • 2篇任建林
  • 2篇卢雅丕
  • 2篇廖洪锋
  • 2篇吴若华
  • 2篇施华秀
  • 2篇王盛乾
  • 2篇陈建民
  • 2篇潘超
  • 1篇陈春成
  • 1篇陈守惠
  • 1篇吴艳环
  • 1篇林辉
  • 1篇乔连铭
  • 1篇王琳
  • 1篇蒙国照
  • 1篇郝兰香
  • 1篇叶震世
  • 1篇潘金水
  • 1篇鲁华东

传媒

  • 2篇世界华人消化...
  • 1篇白求恩医科大...
  • 1篇实用肿瘤杂志
  • 1篇福建医药杂志
  • 1篇癌症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世界肿瘤杂志
  • 1篇中国妇产科临...

年份

  • 2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4
  • 1篇2002
  • 1篇2001
  • 1篇1997
  • 1篇1996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子宫肌瘤的栓塞治疗被引量:4
2001年
乔连铭杨海山洪东旭丁军
关键词:动脉栓塞子宫肌瘤栓塞治疗
120例胃癌中p16,nm23-H_1基因蛋白表达与临床预后的关系被引量:10
1997年
应用LSAB免疫组化法对120例胃癌组织中P16,nm23-H1基因蛋白测定,结果发现P16和nm23-H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8.3%、29.2%,二者共同阳性为22.5%。P16,nm23-H1在早期癌、高分化腺癌、粘膜内癌和无淋巴结转移组阳性率明显高于其它各型(P<0.05)。P16,nm23-H1阳性病例存活率明显高于阴性病例(P<0.01)。P16,nm23-H1阳性病例存活率明显高于阴性病例(P<0.01)。结果提示P16,nm23-H在胃癌中的阳性表达对抑制肿瘤生长、浸润和转移起了重要作用.可作为胃癌患者预测转移和预后的指标。
王盛乾洪东旭吴若华
关键词:P16NM23-H1基因蛋白
肝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1例及文献复习被引量:12
2008年
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epithelioid angiomyolipoma,EAML)是形态上表现为单一的上皮样肿瘤细胞组成,易与多种肿瘤混淆,为提高认识避免误诊,对我院收治的1例肝EAML结合免疫组化结果进行分析,并复习近年相关文献。
刘争进殷平洪东旭陈春成
关键词:肝肿瘤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临床病理学
nm23-H_1基因蛋白在大肠癌中表达与预后的关系被引量:1
1996年
用LSAB免疫组化法测定200例大肠癌组织中nm23-H1基因蛋白,结果发现:(1)nm23-H1在200例大肠癌中阳性表达率28.5%,其中在乳头状腺癌,高分化腺癌,粘膜内癌及无淋巴结转移者阳性率显著高于其它各型(P<0.01)。(2)nm23-H1阳性病例比阴性病例有较高的生存率和较低的复发率(P<0.01)。结果表明nm23-H1在大肠癌中的阳性表达在抑制肿瘤复发及转移中起了重要作用。
王盛乾吴若华洪东旭
关键词:大肠肿瘤NM23-H1肿瘤抑制基因预后
骨原发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研究(附3例报告)
2002年
目的:探讨骨原发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对3例骨原发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并作免疫组化加以证实。结果:3例中2例为轮辐状多形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坏死明显;l例为粘液样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3例均发生于胫骨上端。免疫组织化学示:AAT(+)、Lysozyme(+)、S-100(-)、Desmine(-)、AKP(-)。结论:骨的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好发于胫骨上端和股骨下端,各年龄组均可发生;肿瘤细胞多表现为多形性、核大深染,轮辐状排列,坏死明显。免疫组化:AAT和Lysozyme阳性,未形成类骨组织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的不同,有利于与骨肉瘤的鉴别。
蒙国照洪东旭
关键词:骨原发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病理特征免疫组织化学
肺透明细胞肌黑色素细胞瘤临床病理分析
2007年
目的报道1例肺透明细胞肌黑色素细胞瘤,探讨其临床病理特点及病理诊断标准。方法通过HE染色、组织化学及免疫组化标记,观察肺透明细胞肌黑色素细胞瘤病理学特点。结果肿瘤细胞以梭形为主,其间可见大片透明细胞。细胞核短梭形或圆形,核仁明显。核分裂像少于2个/10HPF。肿瘤内血窦丰富,呈典型花边样(lace-like)结构。组织化学及免疫组化结果显示:透明细胞内富含糖原,PAS染色阳性;肿瘤细胞Melan-A及Melanoma(Pan)强阳性,HMB45灶性强阳性,Vimentin及Actin阳性,S-100、Syn阴性。结论肺透明细胞肌黑色素细胞瘤是肺内血管周细胞肿瘤家族中的一新成员,而非肺透明细胞“糖”瘤的新亚型。
潘超陈守惠洪东旭廖洪锋鲁华东
关键词:临床病理免疫组化
女性生殖道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被引量:3
2008年
潘超刘昱郝兰香廖洪锋洪东旭
关键词: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女性生殖道文献复习阴道穹隆黄色结节不洁性交史
脆性组氨酸三联体基因蛋白表达与炎症性肠病的临床关系
2004年
目的:探讨脆性组氨酸三联体基因(fragile histidine trail, FHIT)蛋白在38例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25例Crohn’s病、11例UC相关性腺癌和13例正常对照组中的表达情况. 方法:标本常规石蜡包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FHIT在UC、Crohn’s病、UC相关性腺癌和正常对照组中的表达. 结果:38例UC中,25例FHIT蛋白表达阴性;25例Crohn’S 病中,19例表达阴性;11例UC相关性腺癌中,6例表达阴性.FHIT蛋白在UC和正常对照组(71.43%vs 7.69%, X2=18.80,P<0.01)、Crohn’s病和正常对照组(76% vs 7.69%,X2=18.88,P<0.01)、UC相关性腺癌和正常对照组(54.55%vs 7.69%,X2=7.75,P<0.05)间均有显著性差异;而在UC和UC相关性腺癌中无显著性差异(54.55%vs 71.43%,X2=0.05,P>0.05). 结论:FHIT蛋白在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和UC相关性腺癌中呈低表达或缺失,提示该基因可能与IBD和UC相关性腺癌发生有关.
施华秀任建林王琳洪东旭陈建民卢雅丕吴艳环
关键词:脆性组氨酸三联体基因蛋白基因表达炎症性肠病FHIT
FHIT基因蛋白表达与结直肠癌及癌前期病变的临床关系被引量:1
2004年
目的:探讨脆性组氨酸三联体(fragile histidine trail,FHIT) 蛋白在45例结直肠癌、36例结直肠腺瘤和23例正常对照组中的表达睛况. 方法:标本经40 g/L甲醛固定,常规石蜡包埋,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FHIT在结直肠癌、结直肠腺瘤和正常对照组中的表达. 结果:在45例结直肠癌中28例FHIT蛋白表达显著减少或缺失,5例表达减弱,12例表达阳性;其中结直肠癌Dukes A,B和C期FHIT蛋白表达阴性比例分别为6/11,5/12 和17/22.在36例结直肠腺瘤中7例FHIT蛋白表达显著减少或缺失,4例表达减弱,25例表达阳性;其中结直肠腺瘤伴轻、中和重度不典型增生FHIT蛋白表达阴性比例分别为2/16,1/7和4/13.FHIT蛋白阴性表达在结直肠癌和正常对照组(62.2% vs 4.4%,X2=25.33,P<0.01)、结直肠癌和结直肠腺瘤(62.2% vs 19.4%,X2=14.19,P<0.01)、结直肠癌未伴淋巴转移的Dukes A+B期和已伴淋巴转移的C 期(47.8% vs 77.3%,X2=4.28,P<0.05)间均有显著性差异,而在结直肠腺瘤伴轻度不典型增生和中、重度不典型增生(12.5% vs 25.0%,X2=0.84,P>0.25),结直肠腺瘤和正常对照组(19.4% vs 4.4%,X2=3.51,P>0.05)中无显著性差异. 结论:FHIT蛋白在结直肠癌中呈低表达或缺失,且FHIT低表达与转移状况有相关关系,提示该基因可能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任建林施华秀王琳洪东旭陈建民刘明叶震世董菁卢雅丕林辉潘金水林逊汀
关键词:结直肠癌结直肠腺瘤FHIT蛋白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