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铭
- 作品数:25 被引量:120H指数:6
-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江苏省“333工程”科研项目江苏省医学重点人才培养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基质金属蛋白酶在早期肺癌中的表达被引量:10
- 2010年
- 目的探讨早期肺癌中的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MMP-2、MMP-7活性及与MMP抑制剂开发的关系。方法采用明胶酶谱及酪素酶谱法测定60例Ⅰ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肺肿瘤及对应正常肺组织中MMP-9、MMP-2、MMP-7的活性。结果MMP-9活性均见于正常及癌组织中,但早期肺癌组织中的MMP-9的活性为(1189.3±537.0)灰度值,低于正常对照肺组织中(1557.7±422.5)灰度值(P〈0.05)。肿瘤的MMP-2的活性率(62kDa/62kDa+66kDa)(45.5±8.4)%明显高丁相对应的正常组织中的(25.9±10.5)%(P〈0.01)。阳性对照的人羊水标本在酪素酶谱凝胶上显示MMP-7约20kI)a的透明活性带,但同时肺癌及正常肺组织标本未显示出MMP-7的可检测的活性。结论早期肺癌组织中MMP-9活性低及无明显MMP-7活性,MMP-2活性显著增高。
- 蔡铭翁鸢王志强朱扣军游庆军
- 关键词: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肺癌
- 骨髓CD34+干细胞与单核细胞应用于组织工程小血管内皮化的比较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探讨骨髓CD34+干细胞与骨髓单核细胞(MNCs)应用于组织工程小血管内皮化的效果,并作比较。方法采集犬骨髓,经免疫磁珠分离出CD34+细胞,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诱导分化为内皮细胞并扩增,行细胞免疫荧光、免疫组织化学和体外成血管实验鉴定;将培养后的细胞和未经分离的MNCs分别种植于人工小血管支架,扫描电镜观察,比较两组组织工程小血管的内皮化。结果经流式细胞仪测定,分离后的细胞中CD34+细胞含量为(78.46±6.37)%。CD34+细胞培养2周后细胞基本铺满培养瓶底面,细胞呈“铺路石”状排列,CD31和Ⅷ因子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均为阳性,体外成血管实验显示6h后CD34+细胞组出现较多毛细血管样网状结构。CD34+细胞组人工血管内膜化面积为(68.4±2.3)%,明显高于MNCs组人工血管内膜化面积(41.3±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通过免疫磁珠方法可分离得到高纯度的骨髓CD34+细胞,经体外培养VEGF诱导后可定向分化为内皮细胞,种植于人工血管内表面,较MNCs组内皮化效果理想。
- 耿纪群谢宗涛蔡铭李刚韩悦游庆军
- 关键词:骨髓CD34+细胞单核细胞人工血管
- 胸腺肿瘤WHO分类的临床意义被引量:1
- 2005年
- 目的通过对胸腺上皮性肿瘤的外科治疗成绩的分析而探讨WHO分类的临床意义。方法统计分析了78例胸腺上皮性肿瘤的分类和外科治疗成绩。结果有7,22,7,11,16和15例患者分别为WHO分类之A,AB,B1,B2,B3和C类肿瘤,与A,AB,B1类患者相比侵润性肿瘤更多见于B2,B3,和C类患者。肿瘤侵犯肺脏、心包和胸膜的频率在B2,B3,和C类患者中要高于A,AB,B1类患者,另外,肿瘤复发和肿瘤相关死亡仅见之于B2,B3,或C类患者。结论研究表明从浸润性,再发和预后看B2,B3,或C类肿瘤更具有恶性本质,因而WHO分类在治疗胸腺上皮性肿瘤时是有效的指南。
- 蔡铭翁鸢常庆常建华
- 关键词:WHO分类胸腺肿瘤胸腺上皮性肿瘤肿瘤侵犯肿瘤相关类肿瘤
- 36例食管贲门癌术后二次手术临床分析被引量:7
- 2009年
- 目的:探讨食管贲门癌术后二次手术的原因和防治措施。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自1995年1月-2005年12月施行的食管贲门癌手术2865例,其中早期二次手术36例,再手术率1.25%。结果:二次手术的原因多种多样,但主要是吻合口并发症、呼吸系统并发症、乳糜胸及出血。结论:二次手术多与第一次手术操作密切相关,提高术中操作水平是预防手术并发症的关键。术后早发现、早治疗可提高二次手术疗效。
- 王志强谢宗涛蔡铭王嘉伟王朝阳任军
- 关键词:食管贲门癌二次手术术后并发症
- CD^34+细胞与单个核细胞对新型小口径人工血管早期抗血栓形成影响的比较被引量:3
- 2011年
- 目的比较纯化的CD^34+细胞与未经筛选的单个核细胞(uMNCs)作为种子细胞在小口径组织工程血管早期的抗凝作用。方法uMNCs与CD^34+细胞分离自犬骨髓,将两种细胞分别在体外培养、传代,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诱导分化,体外血小板黏附实验检测细胞的体外抗血小板黏附功能。将等量自体上述两种细胞分别种植在小口径人造血管腔内表面并替代一段颈动脉。分别在24h、72h、1周后取出移植血管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和扫描电镜检查。结果体外血小板黏附实验显示CD^34+细胞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显著高于uMNCs。植人体内后,移植uMNCs血管腔表面比种植CD^34+细胞的有更多的血小板黏附和血栓形成。24h、1周后CD^34+细胞组血栓面积与移植的血管腔表面积之比小于uMNC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D^34+作为种子细胞种植小口径人工血管后比未经筛选的uMNCs具有更好的早期抗血栓形成功能。
- 游庆军蔡铭耿纪群管欣谢宗涛王峰
- 关键词:干细胞内皮化血管移植抗血栓
- 巨大胸壁缺损外科修复方法的改良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介绍巨大胸壁缺损的外科修复的改良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0例不同病因的胸壁大块缺损患者进行胸壁重建资料。骨性胸廓重建均采用硬质型颅骨修复钛网,皮下软组织修复主要应用转移皮瓣、肌皮瓣或大网膜瓣。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和局部肿瘤复发。术后呼吸功能良好,无反常呼吸运动,无瘘管及窦道形成。结论 硬质型颅骨修复钛网非常适用于大块骨性胸廓缺损的重建,符合生理结构,安全有效。背阔肌瓣和大网膜瓣修复软组织效果较好。
- 翁鸢蔡铭
- 关键词:胸壁缺损胸壁重建
- 外伤性食管破裂的治疗分析(附10例报告)被引量:2
- 2008年
- 总结10例外伤性食管破裂的诊治经验和治疗要点。10例破裂部位均位于胸段食管,外伤至确诊时间在12h内者4例,12~24h者3例,36h及4、8d者各1例。行手术修补6例,一期食管旷置加二期重建3例,保守治疗1例。死亡2例,二次手术2例,余均一期愈合。认为外伤性食管破裂应以积极手术治疗为主。
- 谢宗涛王志强王振军蔡铭
- 关键词:食管破裂外科手术
- 聚对二氧环己酮血管外支架抑制移植静脉内膜增生的机制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构建可降解性聚对二氧环己酮(PDS)血管外支架抑制移植静脉内膜增生的动物模型,探讨PDS外支架抑制移植静脉内膜增生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建立兔颈外静脉移植模型,24只新西兰大白兔分为单纯移植组(n=12)和PDS外支架组(n=12)。术后4周及12周取出移植静脉,测量移植静脉内膜、中层面积及厚度,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肾素-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AT1R)表达。结果24只兔均存活,移植血管全部通畅。外支架组中膜面积、内膜面积、中膜厚度、内膜厚度各值皆小于单纯移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与RT—PCR检测表明血管外支架组TGF-β1在外膜中过度表达,而中膜和内膜表达减少。术后4周,外支架组AT1R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12周时,两组AT1R表达水平都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孔隙、非限制性PDS血管外支架通过形成新生外膜、调节细胞因子再分布等机制有效地抑制内膜和中膜的增生,其用于抑制移植静脉内膜增生是可行的。
- 汪正伟游庆军蔡铭谢宗涛李晓林段亮
- 关键词:静脉移植内膜增生转化生长因子-Β1
- 劳累后胸痛发热7d,伴胸闷气短2d
- 2012年
- 病历摘要患
者,男,56岁。因劳累后胸痛发热7d并胸闷气短2d,于2011年8月2日入院。入院前7d,患者劳累后出现间歇性胸部隐痛,主要表现为胸骨后及右侧胸部疼痛,间断发热,最高体温39.3oC。起病3d后患者至本院门诊就诊,X线胸片示右下肺点片状阴影,右侧肋膈角变钝,提示右下肺炎。建议住院治疗,遭患者拒绝,要求每日至门诊输液治疗;给予静滴头孢米诺钠2.0g2次/d、左氧氟沙星氯化钠0.5g1次/d、盐酸氨溴索90mg2次/d;治疗2d后,患者胸痛发热症状无明显好转,同时出现间歇性胸闷气短,症状逐渐加重。
- 李先华丁卫军蔡铭翁鸢金小寅常建华
- 关键词:胸闷气短间断发热劳累胸部疼痛右下肺炎
- 磷酸化p38在非小细胞肺癌中表达的意义被引量:7
- 2008年
- 目的探讨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活性,以及它与肺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固定化蛋白质印迹法检测52例非小细胞肺癌及癌旁正常肺组织中p38和磷酸化p38(P-p38)的表达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法分析其在细胞内的定位。结果肺癌组织中p38的表达水平与癌旁正常组织无明显差别(P>0.05);而所有癌组织标本中P-p38的表达水平全部增高,为癌旁组织的2.1倍(P<0.01);P-p38的表达在鳞癌、腺癌组织中无明显差异,与肺癌肿瘤直径大小、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无关。免疫组织化学显示p38分布在胞浆内,而P-p38在胞浆和胞核内均有表达。结论p38的过度激活可能在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 王志强谢宗涛陈丽达汪炳华蔡铭
- 关键词:肺癌P38免疫组织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