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何虎

作品数:30 被引量:173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期刊文章
  • 6篇专利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0篇环境科学与工...
  • 7篇生物学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1篇湖泊
  • 8篇沉水
  • 7篇沉水植物
  • 6篇生态系统
  • 6篇沉积物
  • 5篇营养化
  • 5篇营养盐
  • 5篇鱼类
  • 5篇水体
  • 5篇太湖
  • 5篇浅水湖泊
  • 5篇苦草
  • 5篇富营养化
  • 4篇生态修复
  • 4篇湖泊生态
  • 4篇湖泊生态系统
  • 4篇浮游
  • 3篇水丝蚓
  • 3篇河蚬
  • 3篇浮游动物

机构

  • 30篇中国科学院
  • 11篇暨南大学
  • 10篇中国科学院大...
  • 4篇华中农业大学
  • 4篇江南大学
  • 3篇滁州学院
  • 3篇上海海洋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贵州大学
  • 1篇安徽师范大学
  • 1篇江苏大学
  • 1篇华南师范大学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河北大学
  • 1篇同济大学
  • 1篇重庆三峡学院
  • 1篇太原师范学院
  • 1篇内蒙古农业大...
  • 1篇江西生物科技...
  • 1篇广州中国科学...

作者

  • 30篇何虎
  • 19篇李宽意
  • 13篇刘正文
  • 11篇于谨磊
  • 6篇关保华
  • 6篇陈非洲
  • 6篇靳辉
  • 4篇吴庆龙
  • 4篇谷娇
  • 3篇章铭
  • 3篇杜瑛珣
  • 3篇杨桂军
  • 2篇钟萍
  • 2篇谈冰畅
  • 2篇刘素霞
  • 2篇苏雅玲
  • 2篇蔡永久
  • 2篇朱小龙
  • 1篇罗旭光
  • 1篇姬娅婵

传媒

  • 14篇湖泊科学
  • 2篇生态科学
  • 1篇生态学报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应用与环境生...
  • 1篇水处理技术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农业环境科学...
  • 1篇湖南城市学院...
  • 1篇中国海洋湖沼...

年份

  • 1篇2024
  • 3篇2022
  • 5篇2021
  • 5篇2020
  • 4篇2019
  • 3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5篇2012
3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模拟气候变暖对湖泊生态系统影响的同步增温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模拟气候变暖对湖泊生态系统影响的同步增温装置,包括机箱,机箱内设有CPU控制器、对照组温度传感器、至少两组温度控制实验组、指示灯组、以太网接口和电源插头;温度控制实验组包括加热组件和实验组温度传感器,...
何虎何军魏小倩李宽意刘正文
文献传递
新开挖偏硬沉积物湖泊清水型生态系统快速构建的方法
本发明涉及新开挖偏硬沉积物湖泊清水型生态系统快速构建的方法,在湖泊底泥上铺设一层组分为煤渣粉、泥炭土、高岭土和萘乙酸钠的矿物覆盖层,对沉积物进行改良,之后撒播沉水植物种子或营养体,实现沉水植物种子库的恢复,以构建生态系统...
李宽意吴庆龙李启升何虎
文献传递
一种促进沉水植物群落稳定的湖泊生态系统生物操纵方法
本发明提供一种促进沉水植物群落稳定的湖泊生态系统生物操纵方法,所述方案包括生态修复期的阶段设定、沉水植物生长状况的判定、测量底栖鱼类的生物量以及底栖鱼类的削减。本发明根据湖泊生态系统修复的实际,实现了对生态修复工程中底栖...
李宽意吴庆龙韩燕青何虎
鳑鲏与河蚌交互作用对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的影响分析被引量:4
2021年
放养河蚌,提高水体透明度以促进沉水植物生长,是湖泊生态修复中的常用手段之一.而小型杂食性鱼类鳑鲏依赖河蚌繁殖,河蚌放养可能会促进鳑鲏种群的发展;而鳑鲏与河蚌交互作用对水生态系统的影响仍研究较少.于2018年1112月通过原位受控实验,设置对照组、河蚌组、鳑鲏组和河蚌+鳑鲏组,研究了鳑鲏(大鳍鱊Acheilognathus macropterus)与河蚌(背角无齿蚌Sinanodonta woodiana)对水质、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鳑鲏显著增加了上覆水总氮、总磷、悬浮质和叶绿素a(Chl.a)浓度;但并未显著影响无机悬浮质的浓度,说明鳑鲏对沉积物的扰动作用较弱.此外,鳑鲏显著增加了浮游植物生物量和蓝藻的比例.浮游动物总生物量并未受鳑鲏的影响,但显著增加了浮游动物的丰度,其中以轮虫为主.鳑鲏组的底栖动物总丰度(主要为水丝蚓)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鳑鲏对水丝蚓的摄食压力较低.鳑鲏与河蚌交互作用对总磷、Chl.a、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丰度具有显著影响:具体表现为河蚌虽然抵消了部分鳑鲏对水质(如氮、磷和悬浮质浓度,以及Chl.a浓度和浮游植物生物量等)的负面影响,但其对浮游动物和水丝蚓生物量的影响不显著.在湖泊生态修复和管理中,需要关注和重视鳑鲏等此类小型杂食性鱼类对水生态系统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通过物理(网簖等)或生物(放养肉食性鱼类)等方式将其控制在较低密度水平,从而降低这些鱼类对水质、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群落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维持生态修复效果的长效与稳定运行.
于谨磊夏曼莉关保华何虎何虎陈非洲
关键词:杂食性鱼类浮游动物水丝蚓背角无齿蚌
淡水贝类河蚬对沉水植物苦草生长的影响被引量:4
2021年
在富营养水体生态修复工程实践中,较高的沉水植被盖度或充分的生物量是水体从浊水态转变为清水态的关键。利用贝类改善水体光照条件、促进沉水植被扩张与恢复是其技术途径之一。根据太湖河蚬的自然丰度,设计了4组河蚬密度处理(对照组、低密度组、中密度组、高密度组)的野外受控实验,研究河蚬对沉水植物苦草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苦草的相对生长率和块茎数随河蚬密度的增加而显著升高,低、中、高密度组的苦草相对生长率分别比对照组升高了29.1%、41.5%和69.3%,块茎数分别增加了53.0%、88.3%和141.0%;此外,河蚬还显著增加了苦草的根叶比,与对照组相比,中、高密度组的苦草根叶比升高了43.9%和71.6%,而低密度组与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河蚬一方面通过滤食作用显著降低了水体营养盐水平和浮游藻类浓度,促进底栖藻生长,改善了水体光照条件,改变了苦草生长的分配策略,导致较高的块茎数和根叶比;另一方面通过生物沉降作用,增加了沉积物和植物叶片中的N、P含量,降低叶片C∶N和C∶P,促进了植物的生长和繁殖。因此,淡水贝类有利于富营养水体沉水植被恢复。
谷娇韩燕青何虎戴燕燕张鹏飞李宽意
关键词:富营养水体河蚬沉水植物生态修复
鳑鲏对“蚌 草”关系的影响被引量:2
2020年
重建沉水植物群落是修复浅水富营养化湖泊的关键.河蚌可改善水下光照条件、促进沉水植物生长,因此放养河蚌常被用于沉水植物群落恢复的并行手段.河蚌是鳑鲏产卵的重要基质,因此河蚌可能促进鳑鲏种群发展,而鳑鲏对水生态系统的影响还尚不清楚.本研究以密刺苦草、大鳍鱊和背角无齿蚌为研究对象,通过中宇宙试验研究河蚌和鳑鲏对附着藻的影响,以及鳑鲏对水质和沉水植物生长的影响及机理.结果发现:鳑鲏显著增加了水体总磷、总溶解性磷、总悬浮物和叶绿素a浓度,而对总氮和总溶解性氮浓度的影响不显著.河蚌对苦草的相对生长率、总株数、根冠比及苦草最大叶长均无显著影响,而显著增加了苦草的单株平均生物量,这可能与河蚌组较高的附着藻生物量有关.鳑鲏未显著影响河蚌与苦草间的关系,但鳑鲏的出现显著增加了附着藻类生物量;此外,鳑鲏还降低了苦草的根冠比,而增加了苦草的最大叶长,这可能与鳑鲏引起的营养盐和叶绿素a浓度升高,以及植物表面附着藻生物量显著升高有关.鳑鲏属于小型杂食性鱼类,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分布广泛,与沉水植物关系密切,且易在修复后的湖泊中形成优势鱼类,因此在湖泊修复和管理中应加强此类小型杂食性鱼类的监测与管理.
于谨磊杨柳夏曼莉候元璋何虎关保华刘正文
关键词:河蚌沉水植物杂食性鱼类
秀丽白虾(Exopalaemon modestus)对亚热带湖库春夏季水体营养水平和浮游生物群落的影响--基于微宇宙模拟实验
2022年
秀丽白虾(Exopalaemon modestus)是我国大型淡水湖库的重要经济渔获对象,也是水体中浮游动物的捕食者之一.以往的研究从渔业的角度揭示了秀丽白虾的生物学特征与食性,但少有研究探讨秀丽白虾这一无脊椎动物捕食者对春、夏季浮游生物群落的影响.本研究设计了一个单因素户外微宇宙实验,比较了春季-初夏(4-6月)时期,有无秀丽白虾条件下水体氮、磷浓度以及浮游生物生物量和群落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1)秀丽白虾的存在显著降低了春季水体总氮(TN)浓度,增加了水体总磷(TP)浓度,降低了水体TN:TP比值;2)秀丽白虾的捕食减少了大型枝角类Daphnia pulex和浮游动物总生物量,D.pulex在浮游动物群落中的优势度被轮虫取代,浮游动物群落趋于小型化;3)秀丽白虾显著增加了春季水体叶绿素a浓度,但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不明显.研究表明在大型湖库中,秀丽白虾等无脊椎动物捕食者可能是影响浮游生物群落变化的因素之一,在春季浮游生物研究中应予以关注.
宁晓雨张磊张磊韩财安韩财安李宽意李宽意赵璧影
关键词:秀丽白虾营养盐浮游动物
太湖蓝藻碎屑对水质及附着藻和水丝蚓生物量的影响被引量:3
2020年
富营养化是现今各国面临的主要水环境问题,其中蓝藻水华暴发是全球富营养化水体最常见的现象之一.蓝藻水华将产生大量的蓝藻碎屑,其对水质及生物的影响还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向中宇宙系统添加微囊藻碎屑,分析其对水体不同形态营养盐及水生生物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微囊藻碎屑加入后,水体不同形态的营养盐浓度均在短期内迅速增加,其中水体总氮和总磷平均浓度最高分别达到3.86和0.36 mg/L;浮游植物生物量(用叶绿素a表示)在前9天随营养盐浓度的升高而增加,随后逐渐下降至实验初始水平.此外,附着藻类生物量在微囊藻碎屑加入后呈逐渐下降趋势,这可能与浮游植物快速增殖引起的水体透明度下降有关.微囊藻碎屑加入后,水丝蚓生物量随微囊藻碎屑的分解持续增长,在第20天达到生物量最大值.本研究通过模拟太湖梅梁湾生态系统,探讨微囊藻碎屑对水质及水生生物生物量的影响,结果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蓝藻水华对水生态系统影响的途径及机理,为富营养化湖泊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夏曼莉于谨磊何虎关保华陈非洲陈非洲
关键词:太湖蓝藻水华营养盐释放浮游植物水丝蚓
五里湖生态修复示范区食物网结构分析:稳定同位素技术(13C和15N)与肠道内含物分析技术相结合
本研究于2010年7月至10月结合稳定同位素技术(13C和15N)和肠道内含物分析技术分析了示范区内鱼类的食物来源及相互关系。结果显示:在以沉水植物为主要初级生产力的五里湖生态修复区食物网中,浮游植物是浮游动物食性鱼类(...
于谨磊章铭甄伟何虎康玉辉姬娅婵胡耀辉李宽意刘正文
关键词:鱼类资源稳定同位素食物网结构
文献传递
修复对湖北洋澜湖富营养化与生态状况的影响:基于大型无脊椎底栖动物的评价被引量:12
2019年
大型无脊椎底栖动物是水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评价生态系统状态的重要指标.本文比较了洋澜湖修复示范工程实施水域(修复区)和未实施水域(未修复区)水质和大型无脊椎底栖动物群落差异,并对湖泊生态状态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治理后修复区总氮、总磷和叶绿素a浓度显著低于未修复区,修复区透明度显著高于未修复区.共发现底栖动物30种,隶属于3门4纲12科,其中修复区29种,未修复区19种.修复区与未修复区软体动物的平均密度分别为369.3和34.7 ind./m^2,平均生物量(湿重)分别为102.9和37.2 g/m^2.耐污值指数和多度量指数评价结果显示,修复区生态系统状态优于未修复区.结果表明,结合透明度改善、鱼类控制与沉水植物重建等手段为主的湖泊修复能改善水质和生态状态.
吴家乐甘磊刘素霞钟萍莫家勇何小林王备新何虎于谨磊杜瑛珣关保华陈非洲刘正文
关键词:富营养化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