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型血小板反应蛋白7A域在膜性肾病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 2018年
- 膜性肾病类型的鉴别对于研究肾病综合征的发病机制、诊断、治疗以及疾病的预后均有重要意义。1型血小板反应蛋白7A域(thrombospondintype-1domain-containing7A,THSD7A)首先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umbilicalvein,HUVECs)中被发现,并证实THSD7A有抑制HUVECs的迁移和血管形成的作用。近来,利用免疫病理技术鉴别原发性膜性。肾病和继发性膜性肾病已有较大进展。相关研究提出THSD7A可作为欧洲和美国的膜性肾病的新的靶抗原,之后THSD7A在膜性肾病中的相关研究越来越多。本文旨在综合近期膜性肾病THSD7A的研究进展。
- 孙选君刘文雪杨焕荣
- 关键词:肾小球肾炎膜性肾病综合征
- 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尿足细胞及肾小管相关指标的变化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观察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尿足细胞及肾小管相关指标的变化,以了解甲状腺功能减退对足细胞及肾小管的影响。方法选取80例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作为观察组(n=80),80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n=80)。两组均监测尿足细胞标志蛋白Podocalyxin(PCX)、尿白蛋白(ALB)、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尿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转载蛋白(NGAL)、尿可滴定酸(TA)、尿铵离子(NH4+)的含量,并对其含量的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尿PCX/CR、ALB/CR均有所偏高(P<0.05);尿NAG/CR、NGAL/CR均明显为高(P<0.01);而TA和NH4+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足细胞及近端肾小管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但远端小管损伤不明显。
- 郭晓林刘文雪丁慧郭世彪
- 关键词: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肾小管标志蛋白
- 65例老年特发性膜性肾病临床与病理特点分析
- 杨焕荣刘文雪孙逸君孙铭
- 65例老年特发性膜性肾病临床与病理特点分析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探讨老年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的临床与病理特点,指导该病的临床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07例于益都市中心医院确诊为IMN患者的临床与病理特点,其中65例老年IMN及42例青年IMN患者。结果 IMN以肾病综合征为主要临床表现,以水肿为主要首发症状,老年组慢性肾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感染、血栓等并发症发生率及血糖(blood glucose,BS)、血压(blood pressure,BP)、心衰指数(heart failure index,HFI)、血肌酐(SCr)、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HO)、磷脂酶A2受体(phospholipase A2 receptor,PLA2R)抗体、尿β2微球蛋白(urineβ2-microglobulin,β2-MG)水平均高于青年组(P均<0.05),但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水平明显低于青年组(P均<0.05),而血尿素氮(BUN)、血红蛋白(hemoglobin,Hb)、白蛋白(albumin,A1b)、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尿蛋白定量(urine protein quantitative,Upro)及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甘酶(NAG)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MN患者病理以Ⅰ、Ⅱ期为主。老年组系膜细胞增生、间质纤维化、炎细胞浸润、肾小管萎缩、肾血管硬化程度均明显重于青年组(P<0.05)。2组IgG及补体C3的沉积明显高于IgA、IgM与补体C4、C1q,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PLA2R沉积浓度具有显著差异(P<0.01)。IMN肾脏病理损伤与BP、SCr、BS、TCHO、TG、PLA2R、Upro、β2-MG水平呈明显正相关,与Alb、eGFR水平呈明显负相关。结论老年IMN患者以肾病综合征为主要临床表现,以水肿为主要首发症状,病理以Ⅰ、Ⅱ期为主,系膜细胞增生、间质纤维化、炎细胞浸润、肾小管萎缩、肾血管硬化程度较重,并发症发生率高。
- 刘文雪董元正杨焕荣
- 关键词:特发性膜性肾病肾脏病理老年人
- 微炎症状态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的影响及雷公藤多甙的干预作用
- 2016年
- 目的观察微炎症对早期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的影响及雷公藤多甙的干预作用。方法:选取糖尿病患者97例,分为无蛋白尿组(DM组)30例及早期DKD组67例两组,早期DKD组又随机分为雷公藤多甙治疗组(A组)及一般治疗组(B组)两组,A组给予雷公藤多甙20mg,3次/d:B组不服用雷公藤多甙,其他用药相同。观察3个月。结果:早期DKD组hs—CRP、IL-6、TNFQ、ACR水平较DM组明显增高(P〈0.01),且两组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ACR与血清hs—CRP、IL-6、TNFa(r=0.895,0.701,0.616.P〈0.01)水平呈正相关。A组治疗后hs—CRP、TNFα、ACR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较B组治疗后也显著降低(P〈0.05),显著高于DM组、正常对照组(P〈0.05)。B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各因子虽有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炎症状态是DKD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与ACR密切相关,并随DKD的进展逐渐加重。雷公藤多甙能够显著降低DKD的炎症因子及ACR水平,延缓DKD肾小球硬化及肾间质纤维化,可能为DKD患者带来全新有效的诊治手段。
- 董元正刘文雪杨焕荣
- 关键词:微炎症雷公藤多甙糖尿病肾病
- 高尿酸血症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3
- 2017年
- 目的探讨高尿酸血症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12例糖尿病肾病患者据血尿酸水平分为高尿酸组60例、正常尿酸组52例,分析并比较两组血浆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1(ET-1)的水平、大血管病变(脑梗死、冠心病、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以及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结果与尿酸正常组相比,高尿酸组患者血浆NO水平明显更低(P〈0.05),内皮素-1的水平明显更高(P〈0.01),大血管病变的发生率明显更高(P〈0.01)。两组肱动脉内径基础值及含服硝酸甘油后动脉内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高尿酸血症组血流介导的动脉舒张功能明显低于尿酸正常组(P〈0.05)。结论高尿酸血症可引起糖尿病肾病血管功能的紊乱,促进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 刘文雪孙逸君孙铭杨焕荣
- 关键词:高尿酸血症糖尿病肾病内皮血管
- 高尿酸血症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 尿酸是嘌呤代谢的终产物,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高嘌呤饮食逐渐增加,高尿酸血症的发病率也逐年增加。大量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高尿酸血症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致病因子,而心血管疾病最根本的发病机制是影响血管内皮功能进而导致内...
- 杨焕荣刘文雪孙逸君孙铭
- 关键词:高尿酸血症糖尿病肾病一氧化氮内皮素-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