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永胜

作品数:6 被引量:7H指数:2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化学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核科学技术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化学工程
  • 1篇核科学技术

主题

  • 4篇页岩
  • 4篇页岩气
  • 4篇排液
  • 3篇压裂
  • 3篇压裂返排液
  • 3篇返排
  • 2篇蒸发
  • 2篇双效
  • 2篇热力学
  • 2篇热力学模型
  • 1篇性能分析
  • 1篇液膜厚度
  • 1篇蒸发结晶
  • 1篇渗滤
  • 1篇渗滤液
  • 1篇数学模型
  • 1篇数值模拟
  • 1篇结晶速率
  • 1篇垃圾
  • 1篇垃圾渗滤

机构

  • 6篇四川大学

作者

  • 6篇肖泽仪
  • 6篇李永胜
  • 4篇王远
  • 3篇姜杰
  • 2篇孙兆鹏

传媒

  • 2篇广州化工
  • 1篇化工环保
  • 1篇云南化工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四川化工

年份

  • 3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页岩气返排液处理单效MVR系统性能分析被引量:2
2016年
取样检测西南地区某页岩气田三个处于不同返排期的返排液,其具有TDS高、溶解性物质以氯化钠为主等特点,提出采用单效机械蒸汽再压缩(MVR)系统浓缩返排液的技术方案。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计算分析了料液浓度、进料温差和传热温差对系统性能影响。结果表明,适当提高料液浓度,可以降低系统的换热面积和比耗功;进料温差和传热温差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类似,减小温差可以降低比耗功,但系统总换热面积增加;该系统能效比高,具有良好的能量循环利用效果。
孙兆鹏王远李永胜姜杰肖泽仪
关键词:页岩气性能分析
竖直管降膜流动的CFD分析
2018年
建立了竖直管降膜流动的二维模型,采用RNG κ-ε湍流模型、VOF模型,对管内的降膜流动进行了CFD研究,得到了稳定前后的液膜、速度分布。研究发现,沿管长方向的流动稳定后,依次分为平稳区、小幅波动区、大幅震荡区,在给定流速下平稳区、波动区膜厚为0.63 mm、0.23~1.5 mm。在平稳区不同位置处液膜流速在膜厚方向变化一致,沿管长有增大趋势,最大速度在膜内,流动稳定后分布变化不大。最后将模拟得到的膜厚与学者数据进行了对比,结果可靠。
温冬李永胜樊森清肖泽仪
关键词:降膜流动液膜厚度
页岩气压裂返排液的分析与双效MVR处理被引量:4
2016年
对西南地区某页岩气田压裂返排液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双效机械蒸汽再压缩(MVR)系统对其进行处理,建立了完整的计算模型,并对影响系统的主要参数进行了探讨。压裂返排液分析结果表明:蒸发浓缩液黏度与相同浓度氯化钠溶液的黏度相近,可排除因有机物富集导致其在蒸发器内壁附着而影响传热系数及堵塞蒸发器的可能。模型计算结果表明:进料含盐率由2%增至6%时,压缩机比功耗与压缩机进气量的降幅均小于4.0%,两效蒸发器面积分别减小约4.3%和18.5%;传热温差由4℃升至8℃时,压缩机比功耗增加约51.0%,两效蒸发器面积均减小约49.6%;在系统安全运行的前提下,提高蒸发温度可降低系统能耗。
王远孙兆鹏李永胜姜杰肖泽仪
关键词:压裂返排液页岩气蒸发结晶热力学模型
页岩气压裂返排液浓缩结晶实验研究
2018年
对四川长宁页岩气田压裂返排液进行水样分析,其具有含盐量高、成分复杂的特点。探究利用机械蒸汽再压缩技术处理压裂返排液,通过蒸发结晶分离水和盐。实验研究了两种压裂返排液的浓缩结晶特性:返排液介稳区宽度和过饱和度对浓缩结晶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返排液介稳区随温度升高而减小,但结晶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温度从60℃增加到80℃,结晶平均粒径增长了56%左右;返排液结晶的主要成分为氯化钠。
李永胜王远温冬肖泽仪
关键词:压裂返排液结晶速率
垃圾渗滤液双效机械蒸汽再压缩蒸发系统分析
2018年
通过蒸发实验确定两种垃圾渗滤液的氨氮含量和浓缩液粘度等,提出了双效机械蒸汽再压缩蒸发+冷凝液厌氧/好氧处理的联合处理工艺。建立数学模型,研究了蒸发温度、蒸发温差和浓缩倍数与系统总的蒸发面积和压缩机功率的关系。
李永胜王宇阳肖泽仪
关键词:垃圾渗滤液氨氮数学模型
MVR系统非稳态热力学模拟被引量:1
2017年
建立了机械蒸汽再压缩系统的热力学模型,并对换热器无相变瞬态传热分析的模型进行了简化。在此基础上,以加热后的料液显热作为启动热源,以稳态计算数据为基础,利用迭代法对系统非稳态运行过程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在闪蒸阶段,系统内蒸汽流量增长较快,当换热量达到蒸发器换热的最大值时,蒸汽流量出现明显拐点,并呈下降趋势直至稳态;系统约在2 500s后达到稳态运行。压缩机最大功率及最大进气量均出现在非稳态运行过程中,与稳态值相比,分别高出41.89%和32.56%。
王远李永胜姜杰肖泽仪
关键词:非稳态热力学模型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