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菲
- 作品数:62 被引量:385H指数:12
- 供职机构:四川省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理学更多>>
-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钙化与临床情况的关系
- 洪大情孟祥龙王君如蒲蕾张月邓菲何强王莉
- 应用5S管理在血液透析室医疗装备质量管理中的作用研究
- 目的:研究血液透析室医疗装备质量管理效果.方法:2022 年1 月在血液透析室医疗装备质量管理中实施5S 管理措施,对实施5S 管理措施前后的医疗装备质量管理效率进行观察,分析医疗装备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且不断优化和完善...
- 王联丽邓菲袁强邹俊峰
- 关键词:血液透析室质量管理
-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住院及死亡事件分析被引量:17
- 2013年
- 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hemodialysis,MHD)是终末期肾脏疾病患者主要的肾脏替代治疗方式。尽管透析技术及并发症治疗手段的不断改进,患者的生存质量得到改善,但患者发生住院及死亡的风险仍远远高于普通人群。本文回顾性分析四川省人民医院MHD患者住院及死亡的主要原因及相关危险因素,为血液透析持续质量改进提供依据。
- 蒲蕾洪大情何强邓菲吴姝焜王芳李贵森王莉
- 关键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住院终末期肾脏疾病相关危险因素
- 自体动静脉内瘘的动脉-瘘管直径比对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后血管通路通畅性影响的临床研究
- 2024年
- 目的探讨自体动静脉内瘘的动脉-瘘管直径比对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的患者手术后1年血管通路通畅性的影响。方法符合研究要求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12个月的随访。当患者因再次失功需再次行PTA手术或进行内瘘再造时结束随访,将初级通畅时间<12个月分为A组(n=24),初级通畅时间≥12个月为B组(n=46),观察透析通路PTA后的初级通畅性。收集2组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组患者年龄(t=8.237,P<0.001)、内瘘动脉-瘘管直径比(t=4.251,P<0.001)高于B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较高的内瘘动脉-静脉直径比是PTA手术后1年内再狭窄的独立预测因素(OR=0.000,95%CI:0.000~0.033,P=0.002)。ROC曲线分析显示内瘘动脉-静脉直径比曲线下面积(AUC)为0.788(95%CI:0.667~0.909,P<0.001),具有预测价值,其内瘘动脉-静脉直径比临界值为0.752。约登指数为0.576,敏感度为75.0%,特异度为82.6%。结论动脉-瘘管直径比高的PTA治疗患者手术后1年内存在较高的再次内瘘失功风险。
- 罗旭阳杨薇康宇薇马石杰范译邓菲
- 关键词: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 蟾酥对肝癌HepG2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被引量:10
- 2016年
- 目的研究蟾酥对肝癌Hep G2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细胞活性CCK-8法检测蟾酥对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Hoechst 33258染色技术观察蟾酥对细胞核型的影响,并用流式双染法检测其凋亡情况;采用Rhodamine 123染色法在流式细胞仪中检测蟾酥对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利用凋亡因子caspase 8/9/3的特异性抑制剂预处理细胞,然后检测蟾酥对细胞活性的影响。结果细胞活性检测结果发现,蟾酥对肝癌细胞的杀伤作用具有明显的时间和浓度依赖性。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发现蟾酥能够明显引起细胞核皱缩,并形成凋亡小体。20μg/m L蟾酥处理24 h后导致56.4%的细胞凋亡,并引起细胞线粒体膜电位下降51.9%。Caspase 9和caspase 3的抑制剂预处理细胞后,相比单独蟾酥处理的细胞,明显引起细胞活性的上升。结论蟾酥能明显抑制肝癌Hep G2细胞增殖,并促进其凋亡。凋亡机制与诱发线粒体膜电位下降及活化caspase 9/3分子有关。
- 冯静邓菲张萍张允段华
- 关键词:蟾酥凋亡肝癌HEP线粒体膜电位CASPASE
- 经透析通路体外红光照射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皮肤瘙痒的临床疗效及初步机制研究被引量:15
- 2016年
- 目的评价与探讨经透析通路体外红光照射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顽固性皮肤瘙痒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可能机制。方法采取单中心队列研究,选择四川省人民医院血液透析中心符合研究标准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60例,其中男性33例,女性27例;年龄18~75岁,平均年龄53.5岁。其中研究组(红光照射治疗组)30例,对照组(未红光照射治疗组)30例。研究组在每次规律血液透析过程中予以红光照射治疗[红光峰值波长(650±20)nm,光功率密度2~7 m W/cm2]60 min,对照组仅进行规律血液透析治疗,疗程为8周。于第0周、第2周、第4周、第8周记录患者皮肤瘙痒评分,并检测患者的血C-反应蛋白(s CRP)、血浆组胺及血常规,比较研究组治疗前后变化情况及两组间各项指标变化。结果研究组治疗结束时皮肤瘙痒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3.11±1.45)分vs(14.83±5.52)分;P=0.000];治疗前两组皮肤瘙痒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9),治疗结束时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11.45±6.37)分;P=0.000]。研究组治疗结束时s CRP明显低于治疗前[(4.41±2.27)mg/L vs(8.22±6.52)mg/L;P=0.001];治疗前两组s CR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治疗结束时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7.37±5.06)mg/L;P=0.001]。研究组治疗结束时血浆组胺明显低于治疗前[(0.86±0.63)ng/m L vs(3.66±1.31)ng/m L;P=0.000];治疗前两组血浆组胺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6),治疗结束时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3.43±1.52)ng/m L;P=0.000]。两组白细胞和血小板在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皮肤瘙痒症状可能与其微炎症状态存在一定的关系。同时,进行红光照射治疗可以有效地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皮肤瘙痒症状及患者的微炎症状态,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 邓菲冯静洪大情冯韵霖何强王莉
- 关键词:透析通路红光照射维持性血液透析皮肤瘙痒
- 血清曲霉菌半乳甘露聚糖抗原检测在侵袭性肺部曲霉菌感染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7
- 2017年
- 目的评价血清曲霉菌半乳甘露聚糖(GM)抗原检测在侵袭性肺部曲霉菌感染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取单中心回顾性研究,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呼吸内科及内科重症监护室内,随机选择通过肺部痰培养确诊为曲霉菌感染的患者30例(研究组),白色念珠菌感染的患者30例(对照A组),无真菌感染的患者30例(对照B组),分别在治疗初期(0~1周)、中期(2~4周)和治疗结束时(4~6周)检测血清曲霉菌半乳甘露聚糖抗原。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各组自身及三组之间检测结果变化。结果研究组中治疗有效的患者治疗前的GM检验结果明显高于治疗后(P=0.000,t=11.784),而治疗无效的患者治疗前后GM检验结果比较无明显差异(P=0.335,t=0.449);三组治疗有效患者同期的GM检验结果比较发现,在治疗初期,研究组的GM检验结果明显高于另外两组(P<0.05),而对照两组间的GM检验结果并没有明显差异(P>0.05);在治疗结束时,三组治疗有效的患者间的GM检验结果没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血清曲霉菌半乳甘露聚糖抗原检验在侵袭性肺曲霉菌病(IPA)患者诊治中,能有效帮助早期诊断和在治疗过程中评估患者恢复情况,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值得在临床诊治中进一步推广。
- 刘行仁邓菲冯静邹俊杨阳
- 罗沙司他治疗血液透析肾性贫血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被引量:12
- 2022年
- 目的 观察罗沙司他治疗血液透析肾性贫血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9年8月至2021年8月我院肾内科收治的血液透析肾性贫血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3组,每组20例。A组采用小剂量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皮下注射,B组采用大剂量EPO皮下注射,C组采用罗沙司他胶囊口服。分别检测并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12周的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血清铁蛋白(FER)及血压(BP)变化;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并记录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前,三组患者HB、HCT、FER及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B组和C组HB、HCT均高于治疗前,且C组均高于A组、B组,B组高于A组(P<0.05);治疗12周,三组HB、HCT均高于治疗前,且C组均高于A组,B组均高于A组(P<0.05);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12周,三组FE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组治疗12周,FER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4周,三组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B组BP高于A组及C组(P<0.05);A组与C组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治疗中断、治疗延迟及治疗引起的相关死亡。A组、B组、C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0%、30%、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积极治疗能有效缓解。结论 罗沙司他治疗血液透析肾性贫血患者疗效较好,且起效较快,同时对血清铁蛋白依赖不高,且安全性与EPO无差异。
- 蒋飞飞洪大情杜亚琴甘措陈琴关欣邓菲
- 关键词:血液透析肾性贫血疗效
- 胱抑素C、β2微球蛋白和视黄醇结合蛋白的测定在评估慢性肾脏疾病损害程度中的应用被引量:10
- 2021年
- 目的探讨胱抑素C(Cys C)、β2微球蛋白(β2-MG)和视黄醇结合蛋白(RBP)的测定在评估慢性肾脏疾病(CKD)肾脏损害程度中的可行性。方法选取收治的慢性肾脏疾病患者91例为观察组,健康体检者38例为对照组,前者根据KDIGO的分组标准将患者分为6组(1期、2期、3a期、3b期、4期、5期),对比各期患者Cys C、β2-MG、RBP水平,分析Cys C、β2-MG、RBP与肾功能指标的相关性,联合检测对各期CKD的诊断效能。结果不同组别患者年龄、Cys C、β2-MG、尿RBP、血清RBP水平比较存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患者年龄、Cys C、β2-MG、尿RBP、血清RBP水平明显低于CKD患者,随着CKD肾脏损害程度的上升,Cys C、β2-MG、尿RBP、血清RBP水平逐渐升高,5期CKD患者上述指标水平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KD患者尿RBR、血清RBP、Cys C、β2-MG与Urea、Scr呈正相关,与eGFR呈负相关,β2-MG与Scr的相关程度最高(P<0.001);Cys C、β2-MG、血清RBP及尿RBP联合检测可提高对早期CKD的诊断阳性率。结论CKD患者Cys C、β2-MG、尿RBP、血清RBP水平表达高于健康人群,随着肾脏损害程度增加而升高;CKD患者四项指标与Urea、Scr呈正相关,与eGFR呈负相关,联合检测可提高对早期CKD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 杜亚琴张文松牟俊杰甘措关欣刘瑶邓菲
- 关键词:Β2-MGRBP慢性肾脏疾病
- 胃癌伴发副肿瘤风湿综合征误诊为皮肌炎临床报告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探讨副肿瘤风湿综合征(paraneoplastic rheumatic syndromes,PRS)的诊治经验,分析其误诊原因,并提出相应防范措施。方法对曾误诊为皮肌炎的胃癌伴发PRS 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例以全身多处肌肉疼痛伴乏力为主要临床表现,在外院行肌电图检查提示有肌肉损害,抗核抗体阳性,诊断为皮肌炎,予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欠佳。入我院后,行CT及彩色多普勒超声等检查提示全身多处骨质破坏,多处皮下脂肪及肌肉散在大量稍高密度结节。经胃镜及病理检查后诊断为低分化胃癌伴PRS。因患者肿瘤全身多处转移,与患者家属商议后仅采取保守对症支持治疗。其后患者病情继续恶化,出现严重低蛋白血症伴多浆膜腔积液,1个月后全身衰竭死亡。结论临床接诊具有风湿性疾病临床表现伴极高红细胞沉降率,特异性自身抗体阴性,且一般情况较差或持续恶化患者,应注意排除恶性肿瘤伴发PRS可能,勿轻易诊断为免疫结缔组织疾病并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 邓菲冯静龙武彬李贵森
- 关键词:胃肿瘤误诊皮肌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