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薛欣

作品数:6 被引量:14H指数:3
供职机构:青岛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肝移植
  • 2篇蛋白
  • 2篇血液
  • 2篇人血白蛋白
  • 2篇术后
  • 2篇术后早期
  • 2篇羟乙基淀粉
  • 2篇围术期
  • 2篇肺部并发症
  • 2篇白蛋白
  • 2篇并发
  • 2篇并发症
  • 1篇弹力
  • 1篇血功能
  • 1篇血栓
  • 1篇血栓弹力描记...
  • 1篇血液回收
  • 1篇血液凝固
  • 1篇血液凝固试验
  • 1篇移植病人

机构

  • 6篇青岛大学

作者

  • 6篇薛欣
  • 4篇袁莉
  • 3篇李如霞
  • 2篇臧运金
  • 2篇饶伟
  • 1篇王鹏
  • 1篇刘佳
  • 1篇王士雷
  • 1篇梁永新
  • 1篇闫伟华
  • 1篇张楠楠
  • 1篇郭海燕
  • 1篇魏明

传媒

  • 1篇青岛大学医学...
  • 1篇临床麻醉学杂...
  • 1篇中华移植杂志...
  • 1篇医学信息
  • 1篇实用器官移植...

年份

  • 2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6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肝移植围术期EPO应用的效果及安全性研究
2018年
目的评价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在肝移植围术期中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5年9月~2016年12月原位肝移植89例患者的化验检查、用药情况及围术期输血情况,排除二次肝移植手术患者、死亡患者、术中输血>50 U患者,根据围术期是否应用r Hu EPO,分为EPO组和对照组。EPO组入院后根据围术期贫血情况皮下注射r Hu EPO 10000 U/次,1次/d或1次/2 d;对照组入院后未用r Hu EPO。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网织红细胞计数以及输血量的对比情况。结果 (1)EPO组患者经治疗后,术后3 d(T_1)、术后7 d(T_2)、术后15 d(T_3)及术后1个月(T_4)与术前基础值(T0)比较,Hb变化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Hb T_1、T_2、T_3、T_4与T0比较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EPO组T0时点Hb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T_3、T_4时点Hb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EPO组患者经治疗后,T_1、T_2、T_3、T_4与T0比较,RBC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RBC T_1、T_2、T_3、T_4与T0比较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T_1、T_2、T_3、T_4时点RBC低于EPO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EPO组患者经治疗后,网织红细胞计数(RET)T_3、T_4时点较对照组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EPO组T_3、T_4时点与T0比较,RET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RET在T_1、T_2、T_3、T_4与T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EPO组T_3、T_4时点RET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肝移植贫血患者在围术期皮下注射r Hu EPO,术后1个月患者的贫血改善好于对照组,提示r Hu EPO对肝移植贫血的重症患者安全、有效。
贾鹏飞袁莉赵利鹏臧运金薛欣
关键词: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肝移植贫血
肿瘤患者肝移植术中回收自体血细胞形态及病理学研究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对肿瘤患者肝移植术中回收自体血细胞进行形态学及病理学研究。方法原位肝移植患者124例,其中肿瘤患者55例。术中应用自体血回收仪(Cell Saver 5或5+)进行血液回收,全自动洗涤一次红细胞容量为225 ml,对洗涤后的血细胞进行涂片分析及病理学观察。结果 55例术前肿瘤患者中,有36例患者回收血量少未洗涤,19例患者自体血回收、洗涤,回收血液总量为225-13 900 ml。失血量〈1 000 ml的7例患者自体血未回输,失血量〉1 000 ml的12例患者中有6例患者回收血液多,洗涤次数超过5次,最终有10例回输自体血,有2例因为术中切除肝脏肿瘤,怀疑肿瘤破裂最终未输注自体血。所有血样涂片红细胞形态正常,偶有挤压的中性粒细胞、少见淋巴细胞。肝癌细胞在低倍光镜下排列成小梁状、实性巢状、假腺样或腺泡样结构,细胞排列成3-4层厚的小梁或细胞索;高倍镜下,癌细胞大小不一,形态怪异,胞浆丰富,嗜酸性,核圆形,核仁清楚,深染,可单核或多核,偶见破骨细胞样巨细胞,病理学检查未发现肿瘤细胞。结论回收自体血无论从红细胞形态学、肿瘤细胞病理学方面均未发现肿瘤细胞,在术中肿瘤未破,失血超过1 000 ml的患者可以考虑回输。
袁莉闫伟华饶伟薛欣李如霞朱孔娟臧运金
关键词:肿瘤肝移植血液回收病理学
人血白蛋白和羟乙基淀粉对肝移植术后早期肺部并发症的影响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中应用人血白蛋白(HSA)和羟乙基淀粉(HES)与术后早期肺部并发症的关系,为肝移植术中合理的应用液体提供依据。  方法:回顾性分析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器官移植中心2014年4月至2016年1月60例肝移植...
薛欣
关键词:肝移植白蛋白羟乙基淀粉肺部并发症
文献传递
人血白蛋白和羟乙基淀粉对肝移植术后早期肺部并发症的影响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中应用人血白蛋白(HSA)和羟乙基淀粉(HES)与术后早期肺部并发症的关系,为肝移植术中合理的液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器官移植中心2014年4月至2016年1月60例肝移植受者临床资料。根据术中输注液体分为HSA组和HES组。观察两组受者术前(T1)、无肝期(T2)、新肝期(T3)、术后24 h(T4)、术后48 h(T5)肺功能指标、炎性因子变化情况,以及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时间和肺部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受者年龄、体质量指数、术前Child-Pugh评分和血气指标,以及术中失血量、输血量、手术时间等一般情况具有可比性(P均〉0.05)。HSA组受者T4和T5两个时间点肺动脉压低于HE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016、-7.374,P均〈0.05);T2至T5 4个时间点肺毛细血管楔压低于HE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526、-7.050、-6.213、-6.158,P均〈0.05);T2和T3两个时间点肺动态顺应性高于HE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832、5.041,P均〈0.05)。HSA组受者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时间、肺部感染发生率、急性肺损伤发生率均低于HE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88、-3.738,χ2=.02、4.02,P均〈0.05)。HSA组受者IL-6在T5时间点低于HES组(t=-5.452,P〈0.05),TNF-α在T3、T4、T5 3个时间点均低于HES组(t=-4.724、-3.815、-2.719,P均〈0.05),而IL-10在T5高于HES组(t=2.22,P〈0.05)。结论肝移植术中应用HSA在改善肺功能,减轻炎症性肺损伤和减少肺部并发症方面可能优于HES。
薛欣袁莉李如霞饶伟
关键词:肝移植白蛋白羟乙基淀粉肺部并发症
肝移植病人围术期凝血功能变化50例分析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探讨肝移植手术病人围术期凝血功能的变化。方法对我院2014年3—12月实施肝移植手术病人50例进行研究,病人肝功能Child-Pugh评分为C级。分别于术前、无肝前期、无肝期30min、新肝期30min和术毕从中心静脉采血,进行血常规、钙离子(Ca2+)、凝血指标及血栓弹力图(TEG)测定。结果与术前相比,无肝前期、无肝期、新肝期及术毕时病人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显著下降(F=14.40、14.04,P<0.01),无肝期、新肝期及术毕时血小板显著下降(F=5.32,P<0.05)。与术前相比,Ca2+水平在无肝期显著降低,在新肝期、术毕显著升高(F=6.53,P<0.01)。与术前相比,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在各时间点均显著下降(F=12.34~22.60,P<0.01);纤维蛋白原、抗凝血酶Ⅲ从无肝前期开始下降,在新肝期下降最明显,在术毕略有回升,与术前相比,二者在各时间点下降均有统计学意义(F=30.74、10.20,P<0.01)。与术前相比,随着手术时间的延长,TEG测定反应时间、凝固时间、血凝块形成速率及最大振幅改变在新肝期、术毕有统计学意义(F=21.70~146.81,P<0.01)。结论肝移植手术病人凝血功能波动幅度较大,多数指标在新肝期变化最大,应采用多种方法监测凝血功能,综合判断。
李如霞袁莉张楠楠梁永新薛欣
关键词:肝移植手术期间血液凝固试验血栓弹力描记术
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对大鼠海马神经元缺氧复氧损伤中线粒体分裂的影响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的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Dex)在大鼠海马神经元缺氧复氧损伤中对线粒体分裂的影响。方法 24h内出生的雄性SD大鼠,断头分离海马区神经组织,收集获得神经元细胞进行培养,8d后培养的海马神经元随机分为六组:正常对照组(C组);赋形剂组(V组);缺氧复氧组(HR)组;缺氧复氧+右美托咪定组(D1、D2、D3)组。C组:正常培养;V组:不行缺氧复氧、加入赋形剂二甲基亚砜培养6h,浓度0.01%;HR组:氧糖剥夺法缺氧6h,复氧12h建立缺氧复氧损伤模型;D1、D2、D3组,于缺氧6h后分别加入右美托咪定0.1、1、10μmol/L。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各组神经元细胞质Ca2+荧光强度,采用ELISA法检测细胞钙调神经磷酸酶活性,采用透射电镜观察线粒体的超微结构,Western-blot法检测线粒体分裂蛋白Drp1、Fis1的含量。结果与C组比较,HR组、D1组、D2组和D3组线粒体超微结构破坏加重,Ca2+荧光强度、CaN活性明显增强,Fis1、Drp1蛋白含量明显升高(P<0.05);与HR组比较,D1组、D2组和D3组线粒体超微结构破坏减轻,Ca2+荧光强度、CaN活性明显减弱,Fis1、Drp1蛋白含量明显降低(P<0.05);与D1组和D3组比较,D2组线粒体结构更加完整,Ca2+荧光强度、CaN活性明显减弱,Fis1、Drp1蛋白含量明显降低(P<0.05)。C组和V组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右美托咪定0.1、1、10μmol/L可以减少大鼠海马神经元缺氧复氧损伤中线粒体的分裂,其中1μmol/L是最佳的保护浓度,其机制可能是与其抑制钙超载有关。
刘佳郭海燕薛欣王鹏孙一笑魏明王士雷
关键词:海马神经元缺氧复氧损伤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