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斌斌

作品数:5 被引量:8H指数:2
供职机构:太和县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导板
  • 2篇置换术
  • 2篇膝关节
  • 2篇内固定
  • 2篇骨折
  • 2篇关节
  • 1篇单髁
  • 1篇单髁置换
  • 1篇单髁置换术
  • 1篇垫片
  • 1篇预防措施
  • 1篇置入
  • 1篇上颈椎
  • 1篇术后
  • 1篇锁骨
  • 1篇锁骨骨折
  • 1篇徒手
  • 1篇转子间
  • 1篇转子间骨折
  • 1篇椎弓

机构

  • 5篇太和县人民医...
  • 1篇蚌埠医学院第...
  • 1篇蚌埠医学院第...

作者

  • 5篇张敬堂
  • 5篇张斌斌
  • 2篇李海亚
  • 1篇肖玉周
  • 1篇牛国旗
  • 1篇刘东旗

传媒

  • 2篇临床骨科杂志
  • 1篇中国矫形外科...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创伤外科杂志

年份

  • 2篇2024
  • 2篇2023
  • 1篇2016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基于3D打印个性化截骨导板在内翻膝患者膝关节双间室置换术中的应用
2024年
目的 分析3D打印个性化截骨导板在内翻膝患者膝关节双间室置换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80例终末期内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且接受膝关节双间室置换术(TKA)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传统手术组40例(40膝),3D打印导板组40例(40膝)。分别记录2组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下床时间、术后股骨与胫骨机械轴夹角、VAS评分、膝关节HSS评分、WOMAC评分、膝关节活动度(ROM)等指标并统计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实施手术并接受随访3~12个月。与传统手术组相比,3D打印导板组手术时长显著缩短(P <0.05),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下床时间明显缩短(P <0.05),术后VAS评分、股骨与胫骨机械轴夹角低于传统手术组(P <0.01)。2组术后6个月KSS评分明显高于术前(P <0.01),术后6个月3D打印导板组KSS评分高于传统手术组(P <0.05),2组K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WOMAC评分较术前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降低(P <0.05),术后3个月、6个月,3D打印导板组评分低于传统手术组(P <0.05)。除传统手术组出现积血感染1例,经再次清创后保存假体顺利出院外,所有手术患者未出现神经血管损伤、深静脉栓塞、假体松动、假体周围骨折等并发症。结论 基于3D打印截骨导板行膝关节置换术,较传统TKA手术具有手术操作时间短、失血量少、截骨精确快捷、术后恢复快、就诊满意度高等优点,临床疗效更具有优势。
张斌斌吴泳锐李超范开张敬堂
关键词:膝关节置换术3D打印膝内翻
PFNA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分析被引量:5
2016年
对34例不稳定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接受股骨近端内固定(PFNA)治疗的疗效进行分析,认为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显性失血少、创伤小、固定牢靠、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可作为老年不稳定转子间骨折的首选治疗方案。
张敬堂张斌斌刘东旗李海亚
关键词: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老年
3D打印辅助与徒手上颈椎椎弓钉置入比较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比较3D打印技术辅助上颈椎椎弓根螺钉的置入与徒手置钉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5月—2019年5月,对18例上颈椎畸形患者行寰枢或颈枕融合固定术,其中,10例采用3D打印导板引导上颈椎椎弓根置入10例,8例采用常规徒手置钉。比较两组早期临床与影像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共置钉72枚,其中3D组40枚,徒手组32枚。3D组手术时间[(189.7±16.1)min vs(242.1±23.2)min,P<0.001]、术中失血量[(216.6±49.8)ml vs(385.0±23.5)ml,P<0.001]、平均每钉置入时间[(3.3±0.8)min vs(7.0±1.1)min,P<0.001]和透视次数[(8.7±1.1)次vs(30.0±3.3)次,P<0.001]均显著优于徒手组。影像方面,3D组术前模拟置钉和实际置钉在螺钉直径、长度以及与后正中线距离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D组置钉准确优良率显著高于徒手组(97.5%vs 81.3%,P<0.05)。[结论]与传统徒手置钉方法相比,3D打印技术辅助置钉准确率更高,并提高手术效率。
李超牛国旗刘香平张敬堂李海亚张斌斌
关键词:导板椎弓根螺钉
锁骨骨折术后内固定失效的原因分析与预防措施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分析锁骨骨折术后内固定失效的原因并总结处理、预防措施。方法176例锁骨骨折患者中,30例采用锁骨钩钛板内固定治疗,96例采用S形锁骨钛板内固定治疗,27例采用克氏针内固定治疗,23例采用张力钢丝带内固定治疗。分析术后内固定失效的原因。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12个月。术后内固定失效、骨折不愈合12例:(1)6例锁骨钩钛板内固定失效,均为钛板近端-骨连接处骨皮质连续性中断,断端成角畸形,锁骨钩钛板位置改变。(2)3例S形锁骨钛板内固定失效,其中2例原骨折处骨折线清晰,钛板螺钉翘起;1例原骨折处骨折线清晰,锁骨钛板断裂。(3)2例克氏针内固定失效,均为原骨折端骨折线模糊,克氏针向远端退出,内固定位置改变。(4)1例张力钢丝带内固定失效为钢丝断裂,克氏针向远端退出,原锁骨骨折线清晰。1例克氏针内固定患者采用非手术治疗后6个月骨折骨性愈合;11例患者均去除原有内固定,再次复位行内固定术干预,术后3~9个月骨折均骨性愈合。结论锁骨骨折术后内固定失效与内固定选择不当、固定不牢靠、患者术后功能锻炼不当等多重因素相关,术前合理的规划、术中精细操作、术后恰当的功能锻炼可以有效避免内固定失效的发生。
张斌斌张敬堂肖玉周
关键词:锁骨骨折内固定失效
膝关节单髁置换术后垫片脱位1例
2024年
患者,女,72岁,因右膝关节疼痛伴活动受限3年加重6个月于2022年8月9日至我科就诊。主诉3年前无诱因下出现右膝关节内侧疼痛,负重时加剧,休息后缓解。半年来膝内侧疼痛持续加重,休息及口服止痛药物不见缓解,右膝关节伸屈活动受限,行走不便。入院查体:右膝关节轻度内翻畸形,浮髌试验(-),双下肢肌力Ⅴ级,右膝关节活动度0°~110°。下肢全长X线片显示:右膝关节内侧关节间隙变窄,胫骨平台内侧关节面密度增高,右下肢内翻角6°。右膝关节MRI检查显示:膝关节内侧胫骨关节面水肿,多发囊性改变,对应软骨损伤。诊断:右膝骨关节炎。完善术前检查,在腰椎管麻醉下行右膝关节内侧单髁表面置换术(旋转平台假体),术后1周出院。
张斌斌张敬堂
关键词:膝关节单髁置换术假体脱位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