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鹏程
- 作品数:7 被引量:2H指数:1
- 供职机构:承德市中心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神经生长因子及其受体调节胶质瘤细胞Warburg效应促进其转移的作用机制研究被引量:2
- 2019年
- 目的:探究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及其受体调节胶质瘤细胞Warburg效应促进其转移的作用机制。方法:Western 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3株胶质瘤细胞中NGF以及TrkA的蛋白及m RNA水平。以U251为实验细胞,将U251分为Control组和NGF组,50μg/L的NGF干预。CCK-8检测细胞活力,PI染色后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的变化,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细胞的侵袭能力,Western blot检测神经生长因子受体(growth factor receptor,TrkA)、AKT、PI3K以及代谢酶磷酸果糖激酶(Phosphofructokinase,PFK)、丙酮酸激酶M2(pyruvate kinase M2,PKM2)的表达水平,检测葡萄糖摄取水平、乳酸水平、细胞氧耗水平。将U251细胞分为为Control组、AKT inhibitor组和NGF组,Control组为常规培养细胞,AKT inhibitor组为AKT抑制剂预处理后再使用50μg/L的NGF干预,而NGF组为50μg/L的NGF干预。同样进行上述检测。结果:胶质瘤细胞中NGF和TrkA水平高于胶质细胞,其中U251水平最高。NGF干预后,U251细胞活力增高,NGF组细胞中G2期明显高于Control组,NGF组细胞的侵袭数目明显高于Control组,NGF组细胞中TrkA、AKT、PI3K的蛋白水平明显高于Control组。而代谢酶PFK、PKM2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Control组。NGF组细胞葡萄糖摄取水平、乳酸水平、细胞氧耗水平相比Control组具有明显差异。AKT信号抑制后,NGF组细胞活力高于Control组、AKT inhibitor组,NGF组细胞中G2期比例明显高于Control组和AKT inhibitor组。NGF组细胞的侵袭数目明显高于Control组和AKT inhibitor组,NGF组细胞中TrkA、AKT、PI3K的蛋白水平明显高于Control组和AKT inhibitor组。而代谢酶PFK、PKM2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Control组和AKT inhibitor组。NGF组细胞葡萄糖摄取水平、乳酸水平、细胞氧耗水平相比Control组和AKT inhibitor组具有明显差异。结论:NGF可以通过TrkA-PI3K/AKT信号促进胶质瘤细胞Warburg效应,促进其转移。
- 杜鹏程张海军武焕颖郭伟伦
- 关键词:神经生长因子胶质瘤细胞
- 岩静脉的解剖学特征及临床意义
- 2020年
- 目的:分析岩静脉的解剖学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经10%福尔马林充分固定带颈国人成人头颅标本20例,经手术显微镜观察其形态、行径及与三叉神经的毗邻关系。结果:经游标卡尺测量岩静脉的直径、外径以及三叉神经根宽度,发现个体间的岩静脉存在较大差异。结论:通过在显微镜下对头颅标本的解剖、观察、测量及研究,发现岩静脉的各小属支的汇合点与三叉神经根的关系密切。
- 郭伟伦杜鹏程孙实安
- 关键词:岩静脉解剖学特征
- 创伤性颅脑损伤治疗新进展分析
- 2016年
- 创伤性颅脑(TBI)出现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目前已经是威胁发达国家青少年健康的一个主要病因。近些年来,我国对TBI的基础研究加强了重视。本文对创伤性颅脑损伤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分析。
- 杜鹏程郭伟伦张海军武焕颖
- 关键词:创伤性颅脑损伤病理机制
- 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大面积脑梗塞临床探究
- 2016年
-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并发大面积脑梗塞的临床治疗。方法总结分析56例经头颅CT、MR证实为重型颅脑损伤合并急性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资料以及与其相关的治疗措施。结果所有病例均行开颅血肿清除术,其中24例,同时行梗死侧去大骨瓣减压,16例于术后1~3天经CT复查证实后再次行梗死侧去大骨瓣减压手术治疗;按GOS判断预后的标准,恢复良好17.9%,中残28.6%,重残21.4%,植物生存3.6%,死亡8例。结论此类疾病要及时的开展治疗,为了避免因此造成并发大面积脑梗死而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只有及时的意识到问题存在的原因,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能够降低患者出现死亡的几率,从而改善治疗效果。
- 杜鹏程郭伟伦张海军武焕颖
-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大面积脑梗塞
- 儿童颅咽管瘤患者经胼胝体穹窿间入路手术前后认知功能的变化
- 2017年
- 目的探讨儿童颅咽管瘤患者经胼胝体穹窿间入路手术前后认知功能的变化。方法选取2005年5月至2016年5月间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医院收治的42例颅咽管瘤患儿,按不同手术方法分为胼胝体穹窿间入路组(22例)和非胼胝体穹窿间入路组(20例),术后6个月时进行认知功能检查,行韦氏儿童智力测试(C-WISC),观察两组患者认知功能情况,并分析颅咽管瘤患儿认知功能的危险因素。结果胼胝体穹窿间入路组患儿的知识、算术、词汇、领悟、图片排列、言语智商(VIQ)和总智商(FIQ)评分均低于非胼胝体穹窿间入路组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两组患儿的图形拼接和操作智商(PIQ)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7岁、肿瘤直径>4cm、全切除和术后放疗是经胼胝体穹窿间入路手术的颅咽管瘤患儿认知功能的危险因素。结论儿童颅咽管瘤患者术后认知功能受损可能与年龄、肿瘤大小、切除程度和术后有否行放疗有关。
- 杜鹏程张海军郭伟伦
- 关键词:儿童颅咽管瘤
- 岩静脉的临床应用解剖
- 2020年
- 研讨对岩静脉临床解剖价值。方法:选择2018-1~2020-2临床16例(32侧)头颅尸性标本,应用相关医疗器具,其他脑组织全部清除,保留颅盖打开,排除小脑幕、脑干预小脑外,并对其实施解剖,通过手术显微镜的辅助下,了解岩静脉的构成情况,并通过解剖了解其与三叉神经根之间的关联性,并对岩静脉的外径与行径等实施测量。结果:外径就是岩静脉到岩上窦入口位置,长度为(2.89±0.05)mm;行径就是脑桥角内相关属支的聚集点到岩上窦口之间的距离(2.32±0.03)mm。16例(32侧)头颅尸性标本中,有36支岩静脉,其中岩静脉位于三叉神经上端占比19.44%,位于三叉神经外端占比69.44%,位于三叉神经内端占比11.11%。岩静脉与三叉神经最近距离(4.62±0.09)mm,岩静脉与三叉神经最远距离(7.06±0.176)mm,岩静脉入口与三叉神经根距离(6.01±0.14)mm,岩静脉汇合与三叉神经根距离(4.98±0.34)mm。结论:岩静脉与三叉神经有一定关联,通过解剖有助于对两者位置、距离等方面的进行了解与掌握,从而加强术中对岩静脉的保护措施,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术后不良反应出现。
- 郭伟伦杜鹏程孙实安
- 关键词:岩静脉岩上静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