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波

作品数:12 被引量:13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生物学
  • 5篇农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4篇榕小蜂
  • 4篇小蜂
  • 3篇植物
  • 3篇网络
  • 3篇昆虫
  • 2篇幼虫
  • 2篇雨林
  • 2篇生态
  • 2篇生态网络
  • 2篇群落
  • 2篇热带雨林
  • 2篇榕树
  • 2篇网络指标
  • 2篇挥发物
  • 2篇传粉
  • 1篇大小蠹
  • 1篇地理变异
  • 1篇幸存
  • 1篇幸存者
  • 1篇性信息素

机构

  • 12篇中国科学院
  • 7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贵州师范大学
  • 1篇安徽大学
  • 1篇安徽师范大学
  • 1篇西北工业大学
  • 1篇云南大学
  • 1篇首都师范大学
  • 1篇陕西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华...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西南林业大学
  • 1篇山东省科学院...

作者

  • 12篇王波
  • 9篇彭艳琼
  • 2篇王刚
  • 1篇李金涛
  • 1篇李莉
  • 1篇杨培
  • 1篇马丽滨
  • 1篇苗白鸽
  • 1篇鲁敏
  • 1篇丁晖
  • 1篇吴孝兵
  • 1篇孙江华
  • 1篇刘景欣
  • 1篇张媛
  • 1篇马方舟
  • 1篇王剑
  • 1篇王瑞武
  • 1篇潘勃

传媒

  • 5篇生物多样性
  • 2篇大自然
  • 2篇武夷科学
  • 1篇环境昆虫学报
  • 1篇绿色科技
  • 1篇中国科学:生...

年份

  • 1篇2024
  • 4篇2023
  • 3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6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细菌挥发物减缓伴生真菌对红脂大小蠹幼虫的不利作用被引量:4
2017年
红脂大小蠹(Dendroctonus valens LeConte)携带着与其关系密切的真菌入侵中国,造成了数百万健康油松的死亡.红脂大小蠹的伴生真菌Ophiostoma minus在生长过程中与其幼虫竞争糖从而对红脂大小蠹幼虫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小蠹虫与其伴生真菌的共生体系中,细菌挥发物在调节糖分分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研究的3株红脂大小蠹幼虫主要伴生细菌Ralmella aquatilis,Serratia liquefaciens和Pseudomonas sp.7所产生的挥发物能够减缓O.minus对红脂大小蠹幼虫的拮抗作用,它们能抑制真菌的生长并减少真菌对葡萄糖的利用.利用SPME-GC-MS对3株细菌的挥发性物质进行分析,在Ralmella aquatilis B301中检测到了18种挥发物,在Serratia liquefaciens B310中检测到了21种挥发物,在Pseudomonas sp.7 B321中检测到了19种挥发物.上述挥发物丰度较高的3-甲基-1-丁醇、1,10-十一二碳烯、2-丁醇、2-庚酮、2,2-二甲基丁醇、(R)-2-己醇和氨能够显著性抑制O.minus的生长及其对主要糖的利用.本研究表明,优势伴生细菌所产生的挥发物能够抑制真菌的生长,调节红脂大小蠹幼虫-微生物体系中碳水化合物的分配,间接有利于红脂大小蠹幼虫的生长发育.
王闪闪周方园王波胥丹丹曹庆杰鲁敏孙江华
关键词:拮抗作用OPHIOSTOMA红脂大小蠹
滇西保山地区草地贪夜蛾的种群动态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
2023年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预警的重大农业害虫,成虫具有较强的迁飞能力.滇西保山地区是草地贪夜蛾进入我国最早的地区之一,为监测其种群动态,本研究在云南省保山隆阳区芒宽乡和施甸县旧城乡,采用主要成分为顺-9-十四碳烯乙酸酯和顺-7-十二碳烯乙酸酯的草地贪夜蛾性信息素,通过带气候仪的自动监测设备对草地贪夜蛾成虫开展为期2 a的种群监测,并分析种群动态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草地贪夜蛾在云南保山玉米种植区全年有发生,种群波动在芒宽乡比旧城乡大,种群活动高峰出现在3—5月.与2020年相比,2021年草地贪夜蛾种群数量明显减少,这可能与开展的防治措施有关.在草地贪夜蛾种群发生的高峰月份,种群日动态变化分析显示,旧城乡和芒宽乡诱集到虫口数量最多的时间分别为晚上21:00和凌晨3:00;草地贪夜蛾种群存在一定的时空变化规律,但2个监测地的种群发生规律存在差异.此外,草地贪夜蛾种群动态受温湿度影响,与温度和湿度分别呈三次曲线和二次曲线关系,其成虫活动的最适温度为26.21℃,最适湿度为53.0%.研究结果为草地贪夜蛾的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赵国安王波沈云峰杨园耘兰鑫琳张媛彭艳琼
关键词:种群动态性信息素温度
生态网络分析:从集合群落到集合网络被引量:3
2023年
在景观尺度上,沿不同环境梯度分布着多个局域群落,这些局域群落通过物种扩散相联系,形成了集合群落(metacommunity)。当同时考虑集合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种间互作时,出现了集合网络(metanetwork)的概念。近年来,基于集合网络的概念,运用网络分析的方法描述物种互作在多个群落中的分布和动态成为生态网络研究的新趋势。在网络分析中,研究的尺度及对应于不同数据类型的众多网络指标及其统计推断思路常常让研究者感到困惑。本文首先对网络指标进行了归类整理,将其划分为全局网络指标和局域网络指标,解释了网络指标的应用场景、计算过程和生态学意义,讨论了采样强度对网络指标的影响以及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介绍了基于互作多样性的网络β多样性指标。随后,梳理了网络分析中基于单一网络指标和网络β多样性指标的统计推断思路。在此基础上,总结了近年来从集合群落到集合网络的研究趋势的演变。我们对网络分析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强调在研究性论文中应该考虑物种系统发育关系对网络组成和互作的影响。多层网络能从更广泛的物种互作尺度反映群落结构,揭示更加全面的群落动态。集合网络的分析思路应保持一致,以利于在不同研究之间进行比较。
冯志荣陈有城彭艳琼李莉王波
关键词:生态网络网络指标
揭秘蚁-蜂-榕系统的营养级联效应
2019年
榕树是热带雨林中的关键植物类群,而种类多样的榕小蜂在榕树上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小蜂群落,两者间存在着竞争、寄生和互惠等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一种蚂蚁——黄猄蚁——的出现使这种关系更加扑朔迷离,三者形成了独特的蚁-蜂-榕系统的营养级联效应。
王波刘景欣王琼霞(文/图)彭艳琼
关键词:榕小蜂营养植物类群热带雨林相互作用
榕树繁育系统及榕小蜂资源利用塑造了榕小蜂群落
2024年
物种–资源利用网络可以呈现不同物种在资源利用上的竞争、共享以及分化,可为从资源利用角度解释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提供新的视角。昆虫群落一方面由群落内种间对资源的利用方式决定,也受寄主植物生态特征的影响。通过寄主生态特征解释物种–资源利用网络指标将深入揭示昆虫群落的组织模式和多样性决定机制。本研究采集榕属(Ficus)18种榕树的榕小蜂群落,构建每种榕树上的榕小蜂–榕果资源利用网络,分析网络指标间的关系。我们重点关注了群落物种数(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稳健度指标与其他网络指标间的关系,并比较不同寄主特征(传粉模式、生活型、繁育系统)对榕小蜂物种数以及榕小蜂–榕果资源利用网络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18种榕树上共收集到隶属于5科28属173种榕小蜂。榕小蜂群落物种数与网络的连接度呈负相关,与分化度呈显著的正相关;网络稳健度与物种数无显著相关关系,但与连接度、加权嵌套性、互作Shannon多样性、分布重叠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与互作专化度、分化度呈显著负相关。与雌雄异株榕树相比,雌雄同株榕树的榕小蜂资源利用的互作专化度高,种间分布重叠度小,分化度高(资源利用分化高),所以雌雄同株榕树比雌雄异株榕树上榕小蜂物种数多。本研究支持资源利用的特异性和分化促进了榕小蜂物种多样性,支持竞争导致的资源利用分化在促进近缘种多样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群落对资源丢失的稳健度与群落的物种数无关,但是与物种的资源共享程度(由连接度、分布重叠度表示)正相关。此外,繁育系统间榕小蜂物种数的差异可能与雌雄异株榕树繁殖功能的分化和专化以及对非传粉榕小蜂产卵的防御能力有关。
冯志荣陈明波杨小芳王刚董乙乂彭艳琼陈华燕王波
关键词:网络指标昆虫多样性
聚果榕小蜂群落在中国西双版纳和缅甸曼德勒之间的地理变异
2020年
榕树及其传粉榕小蜂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互惠共生的经典例子,雌雄同株的榕树庇护着多样的非传粉小蜂,并共生形成多营养级的榕小蜂群落,可以作为研究群落生态学的模型。区域的物种库、物种的生物地理特征及种间相互作用可能影响榕小蜂群落,但研究极少。选择分布于中国西双版纳和缅甸曼德勒的雌雄同株聚果榕小蜂群落作为研究对象,比较地理分布差异对榕小蜂个体大小及共存网络的影响。结果显示:聚果榕小蜂群落在两地由相同的6个种组成,但分布于西双版纳的6种榕小蜂的个体均显著大于分布在曼德勒的同种榕小蜂。在两个分布地传粉榕小蜂均为优势种,然而在西双版纳传粉榕小蜂种群较大,而在曼德勒非传粉小蜂更丰富。在两地聚果榕有不同的榕小蜂群落结构和物种丰富度,且榕小蜂共存的网络也存在变异,在两地共存网络有相同的节点、边、连接度和全局聚类系数,但是在西双版纳的共存网络有较大的直径和较高的群落矩阵温度,这表明分布于西双版纳的聚果榕小蜂群落种间互作不太紧密,群落受到的干扰较大。由此,阐明了由地理分布所驱动的榕小蜂群落变异。
Khin Me Me AUNG董乙乂王波彭艳琼
关键词:榕小蜂互惠丰富度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优势植物假海桐的花气味及传粉昆虫多样性被引量:2
2019年
指出了假海桐(Pittosporopsis kerrii)是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林下的优势植物,为探讨其花气味及传粉昆虫多样性,针对其开花特性、花气味及访花昆虫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假海桐开花早,种群内花期持续时间长,主要集中在2~3月份,单花期3~4d,单株盛花期8~10d。访花昆虫54种,大蜜蜂(Apis dorsata)是最为优势的传粉昆虫。鉴定出花气味的13种化合物,主要由萜类、脂肪酸衍生物和芳香族化合物三大类构成,含量最高的是α-甲基-α-[4-甲基-3-戊烯基]环氧乙烷基甲醇。传粉后花气味中没有化合物消失,但有2种化合物含量显著减少、3种化合物含量显著增加,并新增1种化合物。深入研究传粉前后含量变化大,对优势传粉昆虫具引诱活性的化合物,有助于揭示林下假海桐的传粉繁殖特点,为热带雨林物种保护提供依据。
王朝雅杨培王波彭艳琼
关键词:开花动态传粉昆虫
凶猛猎手?温柔保姆?黄猄蚁为何如此善变
2016年
在著名童话《爱丽丝梦游仙境》中,红皇后说过这样的话:“你必须竭尽全力地奔跑才能留在原地,而如果想要进步,你必须以两倍的速度奔跑。”这句话似乎同样适用于生物的演化。在自然界亿万年的演化历程中,新老物种的灭绝机会几乎是相同的,今天的幸存者很可能就是明天的失败者。为了自身的生存,所有的物种都在努力地适应着自然和生物环境的变化。
王波王瑞武
关键词:保姆生物环境幸存者
六种同域分布雌雄异株榕树挥发物多样性与系统发育一致性被引量:1
2023年
植物花挥发物是维持昆虫-植物传粉互作的重要化学信号,其组成的多样性对于理解传粉昆虫与植物相互作用的形成、维持和进化具有重要意义。榕树与其传粉榕小蜂是一种专性的互惠共生关系,榕树为榕小蜂提供繁殖场所,榕小蜂为榕树传粉。而榕果雌花期(接收期)释放的特异性挥发物是维持双方相互作用的关键媒介。本研究以西双版纳地区同域分布的6种雌雄异株榕树为研究对象,用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雌花期榕果的挥发物组成进行了分析。共发现77种化合物,包含脂肪酸类衍生物6种、单萜类化合物16种、倍半萜类衍生物50种和芳香族化合物5种,不同化合物对挥发物距离差异性的贡献率依次是:对甲基苯甲醚(4-methylanisole,2.15)、β-罗勒烯(β-Ocimene,0.84)和喜沙木烯(Prezizaene,0.73)。不同物种间挥发物组成有显著的差异,且挥发物的差异与榕树系统发育距离具有正相关性,但同一物种不同性别间的挥发物组成上没有显著的差异。本研究中发现雌雄异株榕树挥发物组成具有多样性高、种内性别间相似、种间差异大,系统发育一致性的特点,上述特点在榕树物种分化以及维持雌雄异株榕树繁殖的化学通讯机制中可能发挥着关键作用。
陈明波王刚彭艳琼王波
垂叶榕榕小蜂群落及种间互作网络季节动态被引量:1
2020年
群落中的物种相互作用构成了复杂的生态网络。有关物种的数量和组成的季节性动态变化已有较多的研究,但是对于生态网络的动态变化知之甚少。揭示生态网络的动态变化对于理解群落的稳定性以及群落的动态变化过程和机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垂叶榕(Ficus benjamina)榕小蜂群落为研究对象,分别在西双版纳的干季和雨季采集了榕小蜂的种类和数量信息。比较了两个季节榕小蜂群落的动态变化以及共存网络的参数(例如网路直径、连接数、嵌套性和群落矩阵温度)变化。结果显示:雨季榕果内传粉榕小蜂Eupristinakoningsbergeri所占比例高于干季,传粉榕小蜂的种群数量也高于干季,而在干季非传粉榕小蜂的种类增加(干季15种小蜂,雨季14种)。从榕树–传粉榕小蜂互利共生系统的适合度来看,干季非传粉小蜂的增加对传粉榕小蜂和榕树的适合度是不利的。在干季,共存网络物种间的连接数(干季0.95,雨季0.47)多于雨季,群落矩阵温度(干季23.24,雨季2.64)也显著高于雨季。表明干季榕小蜂群落组成及种间关系较雨季更为复杂而多样,高的矩阵温度暗示群落受到的干扰更大。
董乙乂彭艳琼王波
关键词:昆虫群落生态网络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