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晓玲

作品数:5 被引量:26H指数:3
供职机构:贵州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贵州省卫生厅科学技术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上皮
  • 2篇子宫
  • 2篇宫颈
  • 1篇血清
  • 1篇孕激素
  • 1篇孕激素受体
  • 1篇上皮内
  • 1篇上皮内瘤
  • 1篇上皮内瘤变
  • 1篇上皮细胞
  • 1篇上皮细胞癌
  • 1篇生育
  • 1篇生育期妇女
  • 1篇受体
  • 1篇术后
  • 1篇术后监测
  • 1篇皮内
  • 1篇平滑肌
  • 1篇平滑肌瘤
  • 1篇平滑肌瘤病

机构

  • 4篇贵州医科大学

作者

  • 4篇吴晓玲
  • 3篇沈蓉
  • 1篇龙义国
  • 1篇邹丽丹
  • 1篇胡晓燕

传媒

  • 1篇广州医药
  • 1篇广东医学
  • 1篇实用妇产科杂...
  • 1篇贵州医科大学...

年份

  • 1篇2017
  • 3篇2016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不同程度宫颈病变患者血清中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水平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观察血清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SCC-Ag)在宫颈病变及宫颈鳞癌手术前后的变化。方法:3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CIN组)、107例宫颈鳞癌患者(宫颈癌组)及30例同期体检健康妇女(正常对照组),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化法(CMIA)测定正常对照组体检时、宫颈癌患者入院和手术后不同时间(1、2及3月)血清SCC-Ag浓度,比较正常对照组、CIN组及宫颈癌组入院时血清SCC-Ag水平及阳性率,入院时不同临床分期宫颈癌患者SCC-Ag水平及阳性率,宫颈癌患者入院时及手术后不同时间点(术后1、2、3月)SCC-Ag水平及阳性率。结果:3组被检者血清SCC-Ag水平及阳性率比较,正常对照组
赵轩胤吴晓玲
关键词: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宫颈病变术后监测
P-gp和GST-π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的相关性被引量:9
2016年
目的探讨耐药基因蛋白P-糖蛋白(P-gp)、谷胱甘肽S-转移酶-π(GST-π)与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0例正常子宫内膜、40例不典型增生及98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gp、GST-π、ER和PR的表达。结果在上述所有子宫内膜组织中均有ER、PR、P-gp和GST-π表达,在正常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子宫内膜癌组织中ER和PR表达逐渐降低(P<0.05);P-gp和GST-π表达逐渐升高(P<0.05);ER和PR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分化程度、组织学类型、FIGO分期和淋巴结转移均有关(P<0.05,P<0.01);P-gp、GST-π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参数间无明显相关(P>0.05)。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gp、GST-π表达与ER呈负相关(P<0.05),而与PR无关。结论子宫内膜癌患者对抗肿瘤药具有先天性耐药,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gp、GST-π、ER和PR存在一定的相互调节关系,检测P-gp、GST-π、ER和PR表达有助于评估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生物学行为和预后,这可能为子宫内膜癌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分子治疗靶点。
沈蓉吴晓玲肖子文胡晓燕聂蕾龙义国
关键词:子宫内膜癌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P-GPGST-Π
E2F-1与p16在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宫颈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研究细胞周期调控因子E2F-1和p16蛋白与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鳞癌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通过免疫组化SP法检测宫颈上皮内瘤变Ⅰ-Ⅱ级(CINⅠ-Ⅱ级)、宫颈上皮内瘤变Ⅲ级(CINⅢ级)、宫颈鳞癌各40例中E2F-1和p16蛋白的表达情况,并用20例慢性宫颈炎组织作对照。结果 E2F-1蛋白在CINⅠ-Ⅱ级、CINⅢ级和宫颈鳞癌组中阳性率分别为17.5%、67.5%和80.0%,3组间有差异(χ2=37.278,P<0.001)。p16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27.5%、70.0%和82.5%,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708,P<0.001)。CINⅠ-Ⅱ级与CINⅢ级组及宫颈鳞癌组比较均有差异,但CINⅢ级与宫颈鳞癌组间无差异。p16蛋白的表达与E2F-1蛋白表达有正相关关系;在鳞癌组中E2F-1与p16的异常表达与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有关(P<0.05)。结论子宫颈鳞癌的形成与E2F-1、p16蛋白过表达是呈正相关关系,E2F-1、p16蛋白可能作为子宫颈鳞癌及CIN的标志物,对子宫颈癌筛查和预防有重要意义。
沈蓉吴晓玲胡晓燕龙义国
关键词:E2F-1P16宫颈上皮内瘤变宫颈鳞癌免疫组织化学
继发性腹膜播散性平滑肌瘤病伴膀胱巨大平滑肌瘤1例被引量:7
2016年
腹膜播散性平滑肌瘤病(leiomyomatosis pefitonealis disseminata,LPD)是一种以腹膜表面发生多发平滑肌瘤样结节为特征的罕见良性肿瘤,因其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和体征,术前很难明确诊断,通常见于生育期妇女,偶尔也有绝经期妇女及男性发生LPD的报道([1,2])。近年来,随着腹腔镜手术的广泛开展,有多篇文献报道了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或子宫次全切除术子宫粉碎器使用后出现的LPD([3,4]),
沈蓉吴晓玲邹丽丹
关键词:平滑肌瘤子宫次全切除术生育期妇女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