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阮修莉

作品数:4 被引量:16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计划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篇需氧量
  • 2篇旋流
  • 2篇氧量
  • 2篇生化需氧量
  • 2篇气浮
  • 2篇气泡
  • 2篇化学需氧量
  • 1篇等效
  • 1篇低强度
  • 1篇毒性
  • 1篇在线检测
  • 1篇直径
  • 1篇生物降解
  • 1篇气浮工艺
  • 1篇切向速度
  • 1篇微生物降解
  • 1篇接触区
  • 1篇降解
  • 1篇BOD
  • 1篇COD

机构

  • 4篇北京石油化工...
  • 4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中国海洋石油...

作者

  • 4篇韩严和
  • 4篇陈家庆
  • 4篇阮修莉
  • 1篇桑义敏
  • 1篇王建宏
  • 1篇张明
  • 1篇翟跃华
  • 1篇王鹏
  • 1篇王春升
  • 1篇王建文

传媒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科技导报
  • 1篇过程工程学报
  • 1篇环境工程学报

年份

  • 1篇2014
  • 3篇2013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旋流气浮中气泡-颗粒碰撞效率影响因素理论分析被引量:6
2013年
在旋流气浮接触区碰撞模型基础上,通过理论计算考察了物性、运行和结构参数对分散相颗粒/油滴与气泡碰撞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物性参数中的分散相粒径与密度、运行参数中气泡直径与切向速度和结构参数中等效旋流直径对碰撞效率影响较大.在旋流气浮工艺中,碰撞效率随分散相粒径增大而增大,但随气泡直径和分散相颗粒/油滴密度增大而减小;分散相粒径小于0.02μm时,碰撞效率随切向速度增大而减小、随等效旋流直径增大而增大;分散相颗粒/油滴大于0.02μm时,碰撞效率随切向速度增大而增大、随等效旋流直径增大而减小.旋流气浮去除的主要是油滴大于0.02μm的非溶解性油,因此,设备紧凑可提高气泡与分散相颗粒的碰撞效率,达到高效分离目的.
韩严和陈家庆桑义敏阮修莉王春升王建文张明
关键词:气泡切向速度
旋流气浮工艺接触区气泡-颗粒碰撞理论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为了对旋流气浮过程中的动力学行为和气浮分离效率进行准确预测,在借鉴重力场下气泡-颗粒碰撞模型建立方法的基础上,考虑旋流气浮的特点,首次将表征流态的雷诺数引入到各种碰撞过程中,推导建立了旋流气浮接触区的气泡-颗粒碰撞效率模型.理论模型显示:低强度旋流气浮工艺中气泡-颗粒的各种碰撞效应主要与雷诺数、气泡和颗粒直径有关.当颗粒直径接近于分子直径时,即直径为1nm时,碰撞主要受扩散碰撞所控制;当颗粒在1-10nm之间时,碰撞主要受扩散碰撞和离心沉降效应的共同作用所控制;当颗粒在10nm-1μm时,碰撞主要受离心沉降效应所控制;当颗粒大于1μm时,碰撞将受截留效应、离心沉降效应和惯性效应联合作用.该模型能够准确预测旋流气浮过程中的动力学行为和分离效率,为旋流气浮工艺的实际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韩严和陈家庆阮修莉王春升王建文张明
关键词:气泡接触区
水体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和毒性在线检测技术研究进展被引量:7
2013年
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生化需氧量(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BOD)及其毒性是衡量水污染程度的重要指标,在污染监测、水处理运行管理及水质评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在线检测技术已经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COD、BOD和毒性的传统分析方法分别以氧化剂消耗量、溶解氧变化量和生物群体变化数量作为定量依据,难以实现一体化检测。本文从COD检测,BOD及其与COD一体化检测,毒性及其与COD、BOD一体化检测等方面,探讨各种检测技术的优缺点。在综合分析基础上提出,采用非常规定量的方法可以实现COD、BOD和毒性一体化检测,这也是当前COD、BOD和毒性检测技术研究的发展方向。
韩严和陈家庆王鹏阮修莉
关键词: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毒性
微生物降解前后COD差值法快速测定BOD被引量:1
2014年
采用活性污泥曝气法降解前后COD差值的方法,进行了BOD快速检测的研究。条件实验结果表明,其适宜检测条件为:降解时间180 min;污泥量5 mL/100 mL;pH值7.0;温度25℃。模拟废水检测结果表明,该测定方法具有较高的重复性,5次测定的相对偏差小于6.5%,在BOD浓度为0~500 mg/L范围内,微生物降解前后COD差值与BOD5有良好的相关性,其相关系数达到0.98。因此,可以通过测定微生物降解前后COD值,实现快速BOD检测的目的,同时,也可实现COD和BOD一体化检测,这将是今后COD和BOD检测研究的发展方向之一。
韩严和翟跃华阮修莉陈家庆王建宏
关键词: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