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鹏
- 作品数:20 被引量:63H指数:5
-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吴阶平医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3D腹腔镜根治性全胃切除术的学习曲线被引量:2
- 2022年
- 目的探讨3D腹腔镜根治性全胃切除术的学习曲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21年10月由同一组医师完成的100例腹腔镜胃癌根治(全胃切除)手术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先后顺序分为2组(第一阶段35例 vs.第二阶段65例),应用SPSS 22.0进行统计学分析,围手术期指标包括平均累计手术时间、术后平均住院天数及淋巴结清扫数目等计量资料以(均数土标准差)表示,采用独立力检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中转开腹率等计数指标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所有手术患者均由同一组手术医生完成,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BMI及ASA评分方面均具有可比性。第一阶段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230.8±50.6)min,显著高于第二阶段手术患者的(174.5±30.9)min(P<0.05);两组患者在预估出血量方面,中位预估出血量分别为200 ml和100 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第一阶段患者手术时间曲线呈现明显上坡趋势,而第二阶段患者手术时间曲线呈现下坡趋势。两组患者在中转开腹率、淋巴结清扫数目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无显著差异。结论3D腹腔镜根治性全胃切除术的学习曲线大致为35例,手术者及团队能顺利跨过学习曲线,进行成熟的3D腹腔镜根治性全胃切除术。
- 沈晓菲刘颂夏雪峰康星宋鹏王峰王萌赵阳杜峻峰陆晓峰管文贤
- 关键词:胃肿瘤腹腔镜全胃切除
- 纳米炭导航3D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中淋巴结分拣的临床价值探讨被引量:5
- 2020年
- 目的探讨淋巴结分拣是否有助于提高纳米炭导航3D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淋巴结分拣数目。方法入选患者随机化分为淋巴结未分拣组与分拣组,进一步根据病理分期及胃癌根治术式实施亚组分析,比较组间淋巴结清扫数目,同时比较围手术期安全性与随访存活率。结果共纳入147例患者,其中淋巴结未分拣组58例、淋巴结分拣组89例,两组患者的基线特征一致。所有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214.8±55.6)min,术中出血量(128.7±106.0)ml,术后并发症12例次(7.5%),围手术期二次手术率1.3%,术后住院时间(11.5±3.7)d,平均随访时间(15.1±6.9)个月,两组均无死亡。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安全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淋巴结分拣能够显著提高Ⅰ期胃癌的淋巴结清扫数目[(29.0±12.3)枚比(24.1±7.8)枚,P=0.04],也能够显著提高根治性全胃切除术中的淋巴结清扫数目[(31.3±11.2)枚比(25.1±7.6)枚,P=0.02]。结论淋巴结分拣有助于提高纳米炭导航3D腹腔镜下Ⅰ期胃癌与根治性全胃切除术的淋巴结清扫数目。
- 陆晓峰刘颂艾世超王行舟夏雪峰沈晓菲宋鹏康星王萌管文贤
- 关键词:纳米炭腹腔镜胃癌根治术
- 2例pT1aN3b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 2023年
- 本文总结了2例pT1aN3b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均含印戒细胞癌成分,分别检出62枚与41枚淋巴结,阳性淋巴结均集中于胃小弯侧。最长随访近9年,患者均健康存活,无复发迹象。
- 刘颂陆晓峰宋鹏孙锋艾世超胡琼源沈晓菲笈康康王萌管文贤
- 关键词:印戒细胞癌胃癌患者胃小弯临床病理特征
- 胃癌肝转移危险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构建
- 2023年
-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单中心胃癌患者临床数据,得到胃癌肝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Nomogram预测模型。方法纳入201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85例胃癌伴肝转移(GCLM)患者,以及2015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行胃癌根治术治疗的536例无肝转移患者,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及R 3.6.3进行数据分析。应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及绘制ROC曲线,通过绘制诺模图(Nomogram)将多因素分析结果进行可视化展示。P<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肿瘤位置、N分期、年龄、性别、肿瘤分化程度、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糖类抗原242(CA242)均为胃癌肝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此分析建立Nomogram预测模型(C=0.911,95%CI:0.880-0.958)。结论通过引人肿瘤位置分类方法、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等全身炎症反应指标,营养学指标预后营养指数(OPNI),确定了胃癌肝转移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性Nomogram模型,可以为胃癌肝转移临床预测提供参考。
- 于恒陆晓峰宋鹏毛永欢孙锋艾世超王峰陶亮胡琼源王萌刘颂王琼沈晓菲沈晓菲
- 关键词:胃肿瘤肿瘤转移LOGISTIC模型列线图
- 双示踪导航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单臂开放前瞻性研究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探讨双示踪(吲哚菁绿联合纳米碳)导航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中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开展单臂开放前瞻性临床研究,自2021年7月至2021年9月共纳入符合纳排标准的患者共15例,入组患者同时接受吲哚菁绿与纳米碳示踪,其中吲哚菁绿注射采用腹腔镜下浆膜面“六点法”,纳米碳注射采用胃镜下黏膜面“三明治法”,实施规范化D2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及标本淋巴结检取。15例患者中男性11例(73.3%),女性4例(26.7%),平均年龄(57.1±12.8)岁,腹腔镜根治性全胃切除术(π吻合)6例(40.0%)、腹腔镜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术(毕Ⅱ式+Braun吻合)9例(60.0%),分析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并发症及二次手术率、存活率,术后病理分期、各站淋巴结检取数目及总数目。结果:入选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254.7±40.1)min,术中出血量(90.0±51.7)ml,术后住院天数(10.5±1.5)d,无严重并发症或非计划二次手术,至今均存活。各站淋巴结清扫数目不等,总清扫数为(44.6±13.1)枚。结论:双示踪(吲哚菁绿联合纳米碳)导航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中安全有效。
- 刘颂宋鹏艾世超杨志王萌陆晓峰管文贤
- 关键词:腹腔镜吲哚菁绿示踪导航
-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治与预后分析
- 2023年
- 目的总结原发性腹膜后肿瘤(PRT)的临床与肿瘤学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年1月至2023年6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经手术治疗的92例PR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92例PRT包括恶性64例、交界性10例、良性18例,其中脂肪肉瘤与平滑肌肉瘤最常见。与交界性和良性PRT相比,恶性PRT的直径大、Ki-67指数高。恶性PRT的多灶率为50%,整块切除率为72%,R 0切除率为61%,联合脏器切除率为41%,其中小肠与结肠是最常见的联合切除脏器。最长随访时间9.3年,恶性PRT的1、3、5年累积再手术率分别为10.6%、44.7%、62.9%,中位再手术时间为4.0年,1、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0.1%、73.0%、64.2%,中位生存时间为6.1年,交界性与良性PRT无再手术或死亡。结论PRT以恶性多见,外科治疗难度较高,预后较差。
- 刘颂宋鹏孙锋陆晓峰王萌管文贤
- 关键词:腹膜后肿瘤预后
- 腹腔57例巨大间叶源性肿瘤报告并文献复习
- 2022年
- 目的分析腹腔巨大间叶源性肿瘤的临床特点、外科治疗及其预后。方法回顾性总结自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57例腹腔巨大间叶源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病种及人口学特征、术中探查及外科治疗情况、围手术期及随访预后情况等。对于连续型变量进行正态性检验,若满足正态分布,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若不满足正态分布,则以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表示。对于分类变量,以频数(百分率)表示。所有数据分析与统计用GraphPad Prism9.0完成。结果共纳入57例直径≥10 cm,瘤体≥1kg的腹腔巨大间叶源性肿瘤,包括间质瘤31例、脂肪肉瘤13例、平滑肌肉瘤2例、横纹肌肉瘤2例、淋巴管瘤2例、神经鞘瘤2例及其他肿瘤5例。发病年龄(55.8±13.9)岁,肿瘤直径(13.0±7.0)cm,手术时长(175.0±90.0)min,术中出血量(200.0±450.0)ml,术中输血率26.3%,多灶率22.8%,整块切除率80.7%,侵犯周围结构率22.8%,联合脏器切除率50.9%,患者术后住院(11.0±5.0)d、随访(23.0±16.0)个月,死亡4例(7.0%),均因肿瘤复发转移死亡。结论间质瘤与脂肪肉瘤是最多见的腹腔巨大间叶源性肿瘤,不同类型肿瘤的临床特征与外科治疗存在差异,提高对此类疾病的认识有助于改善此类患者的临床预后。
- 刘颂陆晓峰王萌王峰宋鹏康星沈晓菲胡琼源陶亮郑黎明管文贤
- 关键词:间叶源性肿瘤外科手术预后
- 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现况及循证医学证据被引量:2
- 2016年
- 腹腔镜手术是近年来我国胃肠外科发展的主要方向。针对胃部恶性肿瘤,腹腔镜不但可对癌变组织进行完整切除,还能对胃周淋巴结进行有效的清扫,具有视野清晰、手术创伤小和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其应用范围及适应证也不断扩大。本文简述腹腔镜外科治疗胃癌的原则、术式,并结合循证医学的证据,总结腔镜下不同手术方式的安全性及治疗效果。同时,评价腔镜下对不同临床分期的胃癌需清扫淋巴结的范围及数量,探讨其肿瘤学根治的可靠性,为临床医师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 宋鹏管文贤
- 关键词:胃癌腹腔镜循证医学
- 机器人与腹腔镜胃癌D2根治术近期疗效对比Meta分析被引量:3
- 2016年
- 目的系统评价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与腹腔镜手术在治疗胃癌时行D2淋巴结清扫的近期疗效。方法手动检索多个国内外数据库,收集2005年1月至2015年11月公开发表的有关于机器人胃癌手术(robotic gastrectomy,RG)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laparoscopic gastrectomy,LG)临床疗效的相关对比的文献,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筛选文献,提取相关数据后进行Meta分析。计量资料使用加权均数差(weighted mean difference,WMD)及用95%可信区间(95%CI)为合并统计量,二分类资料采用比值比(odds ratio,OR)及95%CI表示。采用I^2用来评估异质性的大小。结果共有6篇文献纳入此次研究,累计样本量1 177例,其中RG组419例,LG组758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在选择病人时体质量指数上无明显差异(WMD=0.0;95%CI:-0.49,0.48);与LG组比较,RG组手术时间相对较长(WMD=58.89;95%CI:24.31,93.47),但术中出血量更少(WMD=-44.41;95%CI:-60.60,-28.22)、术后首次进食更早(WMD=-0.27;95%CI:-0.48,-0.06)和术后住院时间更短(WMD=-1.02;95%CI:-1.83,-0.24),同时在术中淋巴清扫数目(WMD=0.52;95%CI:-1.86,2.90)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OR=0.59;95%CI:0.33,1.04)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运用机器人系统在治疗胃癌时行D2根治术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及可行性,但仍需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来验证。
- 宋鹏王萌汪灏管文贤
- 关键词: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腹腔镜D2根治术
- 胃癌手术患者营养风险筛查和评估适用性研究被引量:2
- 2023年
- 目的:同时采用营养风险筛查(NRS)2002和患者参与的主观全面评定(PG-SGA)联合人体成分分析对胃癌胃切除患者术前营养风险筛查和评估的适用性进行评价,寻找术后住院时间延长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增加的较为准确的预测因子,为临床提供实证依据。方法:使用NRS 2002和PG-SGA对366例胃癌胃切除患者进行术前营养风险筛查和营养评估,并观察人体成分,分析各项指标的差异,分析不同营养风险分级对术后并发症以及住院时间的影响。采用SPSS 23.0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不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一致性采用Kappa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结果:NRS 2002营养风险筛出率为50.3%,PG-SGA营养风险筛出率为71.3%,其中轻度或可疑营养风险为48.1%,重度营养不良为23.2%。两种筛查方法一致性检验结果中等,Kappa=0.439。存在营养风险患者,术前白蛋白、身体质量指数(BMI)、身体总水分含量、肌肉量、去脂体重、体脂肪、骨骼肌、骨骼肌指数、基础代谢率、上臂周长和上臂肌围均低于无营养风险患者(P<0.05)。通过ROC曲线分析得到NRS 2002预测住院时间延长的评分最佳截止点是3.5分,术前白蛋白预测住院时间延长的最佳截止点是38.6g/L,PG-SAG预测并发症发生的评分最佳截止点是8.5分。结论:NRS 2002、PG-SGA营养风险筛查一致性中等,对于并发症和住院时长的预测存在不同的价值,无法相互替代;NRS 2002≥4分,术前白蛋白低于38.6 g/L患者住院时间更长,PG-SGA≥9分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更高。
- 高延庆韩菲朱怀军宋鹏陶亮管文贤卞晓洁
- 关键词:胃肿瘤胃切除术营养风险筛查营养评价身体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