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HAMP卫星高精度磁场观测数据,对2001—2009年径向行星际磁场(RIMF,radial interplanetary magnetic fields)条件下的场向电流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统计学分析,并与2001—2009年期间场向电流的平均强度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正午时刻场向电流的平均强度对地偶极子倾角有明显线性依赖,冬夏季电流强度比值约为3左右,RIMF条件下冬夏季比值降为2;相对年平均值来说,RIMF条件下行星际磁场总幅度、重联电场、太阳风动压均有所减小,AE指数减弱,Dst指数略有降低;在通常情形下重联电场是场向电流很好的控制参数,但是在RIMF下,重联电场不再与电流强度相关;北半球电流强度在向地IMF条件下大于向日IMF,而南半球则相反,虽然RIMF条件下场向电流的均值小于年平均值,但是正午时段场向电流强度大于年平均值的概率大约为0.2,RIMF条件下仍然有地磁扰动事件(比如亚暴事件)发生。
本文利用2001年至2005年间CHAMP卫星及DMSP(F13,F15)卫星观测数据,对亚暴发生前后,亚暴初始位置所在磁地方时(Magnetic Local Time,MLT)东侧2h(+2h,MLT)至西侧4h(-4h,MLT)范围内等离子体对流速度(Vy)及热层纬向风速度(Uy)的变化进行了统计学分析.研究发现在亚暴发生后的1.5h内,所有MLT区间的Vy均明显增大,且峰值位置的地磁纬度向赤道侧移动,1.5h后,Vy减小,峰值的纬度向极区移动,表明亚暴的发生能显著增强等离子体对流速度;在亚暴发生位置的西侧0-2h内,Vy增幅最大,这表明亚暴对热层的影响主要在西侧,影响最大的区域是西侧0-2hMLT区间;Uy在亚暴发生后3h持续增大,其对亚暴的响应相较于Vy有1.5h的延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