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瑞
- 作品数:16 被引量:48H指数:5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友谊医院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非治愈性切除患者的临床转归被引量:4
- 2020年
- 目的评价经内镜切除的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RNETs)伴淋巴血管(LV)浸润或切缘阳性患者的临床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44例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治疗的存在LV浸润或切缘阳性的RNET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85例RNETs患者中,44例病理确诊为RNETs伴LV浸润或切缘阳性,其中男性25例,女性19例,中位年龄57. 5岁(范围30~80岁)。病变完整切除率为87. 01%(335/385)。肿瘤直径为1~13mm,中位值为5. 5 mm;38个肿瘤直径<10 mm。36例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5例为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3例为经肛内镜显微手术(TEM)。病理表现为G1级40例,G2级4例。术后病理提示肿瘤垂直切缘阳性31例(26例为ESD,5例为EMR),水平及垂直切缘均阳性4例(均为ESD);LV浸润5例(均为ESD),垂直切缘阳性且LV浸润4例(均为ESD)。3例垂直切缘阳性或LV浸润的患者接受TEM作为补救治疗,术后病理未见肿瘤残留;其他41例患者接受内镜监测,无复发病例。随访7~74个月,中位值为24个月,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淋巴结或远处转移。结论内镜切除术是RNET的有效治疗方式,术后伴切缘阳性或LV浸润患者可随访观察,但需严密监测。
- 胡海一李荣雪张澍田徐瑞
- 关键词:切缘阳性内镜切除术
- 低级别嗜酸细胞肾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分析
- 2024年
- 目的探讨低级别嗜酸细胞肾肿瘤(LO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组织化学表达情况。方法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病理科2021-06—2023-07诊断的5例(6个)LOT的临床、组织形态学、免疫表型及随访资料进行总结。结果5位患者男性1例,女性4例。肿瘤境界清楚,由紧密排列的实性小巢状结构构成,可见疏松水肿区及出血区。细胞学形态较一致,呈圆形,胞质丰富嗜酸性,可见核周空晕,WHO/国际泌尿病理协会(ISUP)分级多为2级(5/6),偶为3级(1/6)。免疫表型均为CK7阳性,CD117阴性。GATA3大多阳性(5/6),Ki-67增殖指数1%~3%。结论LOT是一种具有独特形态及免疫表型的惰性肿瘤,病理医师应当加强对于此类病变的认识,不要将其误诊为其他嗜酸细胞肿瘤。
- 岳冰张淑红柳玮华徐瑞王琳陈光勇
- 关键词:肾肿瘤嗜酸细胞
- 不同内镜表现的胃错构瘤性内翻性息肉三例被引量:5
- 2020年
- 胃错构瘤性内翻性息肉是一种罕见疾病,内镜下一般难以诊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确诊了3例胃错构瘤性内翻性息肉,其中2例患者内镜下表现为黏膜下隆起,超声内镜提示起源于黏膜下层或黏膜肌层,呈混杂回声,内可见无回声区,拟诊平滑肌瘤或间质瘤;1例内镜表现为带蒂息肉。通过分析3例患者内镜、超声内镜及病理特征,并查阅文献进行总结。
- 李常娟徐瑞李鹏
- 关键词:错构瘤息肉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 胃黏膜上皮肠化生病变的基因突变分析
- 2021年
- 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胃上皮肠化生病变的特征突变谱,并寻找潜在的癌变风险突变。方法纳入2018至2020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11例胃早癌伴肠化生患者,对其切除的肠化生病变组织进行外显子组测序,分析其整体突变负担、突变类型与类别,通过比较TCGA数据库中胃癌的突变图谱,分析潜在风险突变。结果肠化生组织的突变水平为每Mb碱基大约0.92个突变,在各种恶性肿瘤中位于中间水平,高于乳腺癌、前列腺癌等肿瘤类型,已具有部分肿瘤相关特征;错义突变是胃上皮肠化生最常见的变异类型,占67.8%,SNP突变主要以C>A突变为主,C>T突变次之;高频突变基因的突变频率为20%左右,且与胃早癌及进展期腺型胃癌的高频突变基因存在较大差异;进一步分析发现肠化生阶段积累的突变主要由错配修复缺陷产生,部分与吸烟等高危风险因素有关。结论本研究初步揭示了胃黏膜上皮肠化生病变中基因突变的整体情况,提示肠化生阶段积累的突变具有潜在致癌潜力。
- 郭水龙闵力邵琳琳徐瑞李鹏张澍田
- 关键词:胃黏膜肠化生基因突变
- 胃黏膜上皮肿瘤性病变的病理学诊断被引量:2
- 2020年
- 2019年世界卫生组织消化系统肿瘤分类第5版正式出版,其中胃黏膜上皮肿瘤性病变病理诊断相关的一些概念、名称和病变类型有新的变化。本文简要介绍胃癌的前驱病变、癌前病变、异型增生相关概念和类型的一些更新以及病理诊断标准,并和日本胃癌取材规约(第15版)相比较,提出目前胃黏膜肿瘤性病变病理诊断的实际问题和对策。
- 陈光勇徐瑞岳冰黄受方张澍田
- 关键词:胃肿瘤早期胃癌异型增生病理学诊断
- 幽门腺腺瘤16例临床病理学观察
- 2024年
- 目的探讨幽门腺腺瘤(pyloric gland adenoma,PGA)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16例PGA的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PepsinogenⅠ、p53、MUC6、MUC5AC、CgA、Syn、CD56、Ki67、CDX-2、MUC2、β-catenin、CD10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16例PGA患者中男性7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58岁(范围26~81岁)。肿瘤平均最大径1.3 cm(范围0.2~4 cm)。肿瘤位于胃6例(胃体3例和胃底3例),十二指肠3例,胆囊7例。低级别PGA 7例,镜下见幽门腺样腺管紧密排列,内衬单层立方至低柱状细胞,核圆形、卵圆形,位于基底侧,核仁不明显,胞质透明或嗜酸性,呈毛玻璃样外观,细胞缺乏黏液帽;高级别PGA 1例,镜下见腺体结构紊乱、细胞核拥挤、核极向消失;其余8例混合低级别和高级别成分。5例发现鳞状桑葚样化生。根据免疫表型特点,16例中混合型(MUC5AC+,MUC6+)8例,纯幽门型(MUC5AC-,MUC6+)8例,未发现小凹优势型(MUC5AC+,MUC6-)。结论PGA是消化系统少见肿瘤,具有特征性形态学特点和免疫表型,因其有向恶性转化的风险,需提高警惕,尽量做到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
- 周宾岳冰徐瑞陈光勇
- 关键词:十二指肠胆囊免疫组织化学
- Ⅱ/Ⅲ型胃食管结合部腺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及随访分析被引量:3
- 2020年
- 目的探讨Ⅱ/Ⅲ型胃食管结合部腺癌(AEG)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及术后随访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9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接受手术的134例AEG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12例,女性22例,男女比例为5.1∶1;年龄27~82岁,平均年龄62.1岁。主要研究指标为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和3年总体生存率,次要研究指标为淋巴结转移率和淋巴结转移分布情况。随访方式主要以门诊、电话等方式开展。随访期间,患者需要接受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胸、腹部CT检查以及每年进行1次胃镜检查,评估疾病情况,随访期至2020年1月。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等级资料进行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逐步法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COX回归风险模型进行生存分析。结果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浸润深度(OR=4.341,95%CI:2.498~7.545,P=0.000)、肿瘤大体类型(OR=3.626,95%CI:1.425~9.228,P=0.007)及脉管内癌栓(OR=2.888,95%CI:1.106~7.544,P=0.030)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Ⅱ/Ⅲ型AEG患者均易出现腹腔淋巴结转移,其中以第1、2、3、4、7、11组淋巴结为主。Ⅲ型AEG患者易出现第5、6组淋巴结转移,而其在Ⅱ型AEG中转移率低。与Ⅲ型AEG相比,Ⅱ型AEG易出现纵隔淋巴结转移,其中以第110和111组淋巴结为主,转移率分别为7.1%和3.0%。3年随访发现无淋巴结转移(82.1%比46.1%,P=0.046)和接受辅助化疗(60.6%比39.4%,P=0.007)的患者,术后生存期显著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肿瘤浸润深度、肿瘤大体类型和脉管内癌栓是影响AEG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合并有淋巴结转移的AEG患者远期预后差,但是辅助化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 徐瑞郑智陈光勇张军姚宏伟张忠涛
- 关键词:腺癌随访研究预后淋巴结转移
- 根除幽门螺杆菌后早期胃癌和背景黏膜病理学特征及其对活检病理诊断的提示意义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探讨根除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后早期胃癌,特别是其背景黏膜的临床病理学改变,并探讨术前活检病理出现过低诊断的原因。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2016—2021年除菌后早期胃癌90例、未除菌早期胃癌的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标本120例及其对应的活检标本,分析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对照观察组织形态学特征和免疫表型结果。结果(1)与无除菌史的早期胃癌相比较,除菌后早期胃癌的病理组织学类型均为分化型腺癌,肿瘤区域内癌性和非癌性上皮呈交错分布;(2)除菌后早期胃癌背景胃黏膜形态学具有特征性改变,包括胃黏膜肠化腺管开口增宽、腔缘呈锯齿状改变、肠化上皮胞质呈嗜酸性及微泡状;(3)除菌后胃癌上皮细胞存在低异型性,可能造成活检病理出现过低诊断或漏诊。结论根除幽门螺杆菌后早期胃癌及其背景黏膜具有独特的病理形态学特点,可以作为病理诊断的线索,提高活检病理准确性,减少过低诊断。
- 孙晓宇李静岳冰徐瑞贾梅高杨陈光勇
- 关键词:活组织检查胃黏膜
- 双侧扁桃体肿大
- 2016年
- 1.病例简介:患者男,65岁。2015年1月中旬无明显诱因出现咽痛、咽部异物感伴吞咽疼痛,抗炎治疗未见好转,3月8日就诊于当地医院,体检示扁桃体Ⅲ度肿大,左侧扁桃体增大明显,表面呈隆起样、越过中线。患者自发病以来无发热、盗汗及体质量减轻,血常规检查未见异常,颈部B超未见肿大淋巴结。2015年3月13日行双侧扁桃体切除术。
- 谢建兰于冉徐瑞周小鸽
- 关键词:扁桃体肿大咽部异物感体质量减轻血常规检查肿大淋巴结病例简介
- 原发性消化道黑色素瘤14例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4
- 2021年
- 目的探讨原发性消化道黑色素瘤(primary gastrointestinal melanoma,PGIM)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PGIM的临床病理学特征,采用qRT-PCR法检测BRAF基因突变情况,对患者进行随访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4例PGIM中女性8例,男性6例;中位年龄59岁(年龄44~84岁);肿瘤位于食管7例,直肠肛管4例,胃2例,小肠1例。除4例术前得到确诊外,其余10例均被误诊。发生于食管者以进食哽咽感,发生于直肠肛管者多因腹痛便血、排便困难为首发临床表现。组织学表现为大部分呈实性巢状,部分呈假乳头结构,在57%(8/14)病变中可见移行的邻近上皮组织内黑色素细胞Pagetoid样累及。肿瘤细胞可呈四种类型:上皮样细胞为主型最多见,其次为梭形细胞型、横纹肌样细胞型以及小细胞型。免疫表型:HMB-45、Mart-1、vimentin、MUM1、S-100阳性,CD56部分阳性,14例均无BRAF V600E基因突变。随访3~48个月,11例死亡(平均生存期11个月),2例存活,1例失访。结论PGIM好发于食管和直肠肛管,恶性程度高,病理特征多样,易被误诊,应结合临床资料、组织形态及免疫表型综合诊断。
- 魏雪静张彦宁徐瑞岳冰郑晓丹柳玮华陈光勇
- 关键词:消化道肿瘤食管肿瘤黑色素瘤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