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海峰 作品数:17 被引量:135 H指数:7 供职机构: 天津中医药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生甘草与炙甘草的抗氧化能力比较研究 被引量:16 2016年 [目的]对生甘草与炙甘草的抗氧化能力进行比较。[方法]采用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法、铁离子还原法、总抗氧化能力测试(ABTS法)以及福林试剂法测定药物的抗氧化能力。[结果]生甘草与炙甘草均具有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铁离子还原能力和总抗氧化能力。[结论]生甘草与炙甘草均具有良好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实验表明炙甘草的抗氧化能力大于生甘草并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 胡晓慧 代向东 李来来 闫海峰 王怡关键词:生甘草 炙甘草 抗氧化活性 生蒲黄与炒蒲黄、蒲黄炭提取物对正常BALB/c小鼠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比较生蒲黄与炒蒲黄、蒲黄炭提取物对正常BALB/c小鼠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正常BALB/c雄性小鼠,随机分为4组,即空白对照组、生蒲黄组、炒蒲黄组、蒲黄炭组。各药物组分别按0.15 m L/10g体重每天灌胃1次,连续15 d。空白对照组给予等体积蒸馏水。通过对正常BALB/c小鼠免疫器官指数、炭粒廓清实验、血清溶菌酶含量等非特异性免疫指标来检测上述药物对其影响。结果:生蒲黄对正常BALB/c小鼠无非特异性免疫作用;炒蒲黄、蒲黄炭组分别通过促进溶菌酶分泌、增加胸腺指数来增强免疫作用。结论:炒蒲黄、蒲黄炭对正常BALB/c小鼠具有增强非特异性免疫的作用。 代向东 闫海峰 张晗 王怡关键词: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陈士铎论治虚汗证医案三则及方药探析 被引量:4 2016年 清代名医陈士铎对虚汗证的辨证治疗有独特见识。故在探讨陈士铎所著《辨证录》治疗虚汗证三则医案的用药特色和病因病机,进而总结出治疗虚汗证"补阴摄阳、滋肾水兼清心火、补肾滋阴"的学术思想,并发现陈士铎在治疗虚汗证的三则医案中尤为固护肾水的重要性,肾水足则五脏阴阳调和,五脏阴阳调和则汗液止。陈士铎治疗虚汗证的重要思想为我们临床治疗虚汗证提供了明确的辨证思路,对临床虚汗证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范红江 闫海峰 刘厚涞 王克林关键词:辨证录 医案 陈士铎 人参皂苷Re对ADP、PAF、AA诱导家兔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4 2016年 [目的]研究人参皂苷Re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体外实验通过Born法观察人参皂苷Re对二磷酸腺苷钠盐(ADP)、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家兔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结果]人参皂苷Re体外抑制ADP、PAF、AA诱导的家兔血小板聚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0.197、0.242、0.443 g/L。[结论]人参皂苷Re呈剂量依赖性抑制体外ADP、PAF、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且抗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作用强于PAF、AA。 闫海峰 代向东 樊克涛 王怡关键词:人参皂苷RE 血小板聚集 血小板活化因子 炒蒲黄与蒲黄炭提取物对免疫抑制BALB/c小鼠部分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比较炒蒲黄与蒲黄炭提取物对环磷酰胺致BALB/c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正常BALB/c雄性小鼠,随机分为8组,即空白对照组、模型组、炒蒲黄组(生药3.0、6.0、12.0 g/kg)、蒲黄炭组(生药3.0、6.0、12.0 g/kg)。共计灌胃15 d,灌胃第13天开始皮下注射环磷酰胺生理盐水溶液(浓度为每日100 mg/kg)建立免疫抑制动物模型,连续3 d,空白对照组给予同体积生理盐水。通过检测部分免疫器官指数、碳粒廓清实验、血清溶菌酶含量等指标来比较上述药物对免疫抑制BALB/c小鼠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强弱。[结果]炒蒲黄与蒲黄炭均能增加脾脏质量及指数,并且提高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功能及溶菌酶活性。[结论]炒蒲黄与蒲黄炭提取物均可改善环磷酰胺致免疫抑制小鼠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且蒲黄炭优于炒蒲黄。 代向东 闫海峰 樊克涛 王怡关键词:BALB/C小鼠 环磷酰胺 免疫抑制 从临床治疗皮肤病常用方剂论证“五脏皆主皮毛” 被引量:7 2015年 皮肤病是临床常见的疾病,常见的如湿疹、痤疮、荨麻疹、神经性皮炎等,现代医学对于此只能常规使用一些抗组胺或者糖皮质激素等药,很难从根本上治愈,传统中医药是人类文明伟大的结晶,在传统中医药宝库中很多方药,对皮肤病有显著疗效。《内经》有"肺主皮毛"之说,然临床中很少单纯的从肺治疗皮肤病,且治疗皮肤病的方药,往往每个脏腑皆有涉及,很少单纯使用某一脏腑相应方药,笔者认为治疗皮肤病,而不是单纯的从"肺主皮毛"论治,而是以脏腑辨证为主,从"五脏皆主皮毛"论治,临床上皮肤病有以下几种类型:一、肺有伏火,肺热弥漫型,常用泻白散、上消痈疮散加减治疗;二、脾有伏火,脾经湿热型,常用泻黄散、消风散加减治疗;三、心肝有热,火毒炽盛型,常用导赤散、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四、肾精不足,命门火衰型,常用玉女煎、阳和汤加减治疗;五、肝血不足,血虚风燥型,常用当归饮子等加减治疗;治疗皮肤病应以脏腑辨证为纲,兼以清热解毒,活血祛风之法。 赵烨 闫海峰 范红江 宋俊生关键词:皮肤病 方剂 中药治疗痛风相关专利用药规律分析 被引量:13 2016年 [目的]分析中药治疗痛风的用药规律和特点,为中医治疗痛风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检索近10年相关专利,将符合标准的484篇中医治疗痛风专利中的中药归类,并分别查出其功效、性、味、归经、证型、治则,用Excel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过统计分析发现,治疗痛风出现频数最高为茯苓,其次是牛膝、当归,占全部用方的85.96%;从功效角度以利湿为主共达29.68%,其次是活血化瘀药、补虚药、清热药,此3类药物占全部功效组成的48.60%;药物归经以归肝经的药物为最多,其次是归肺经、胃经、脾经、肾经的药物,药物归经占到了全部用药归经的74.76%;从药味角度以甘味为最多,其次是辛味、苦味药,此3药味占到了全部用药药味的62.56%;从药性角度主要是性温,其次是性寒、性平的药物,此3种药性占到了全部用药药性的69.65%。从中医证型角度主要为:湿热蕴结证45.94%、瘀血阻滞证24.48%、肝肾亏虚证17.75%、脾虚湿盛证11.83%等四大主证。[结论]从以上规律中可以看出常用药物临床上多选用清热利湿、活血化瘀、疏肝补肾、健脾化浊之法。 闫海峰 杨凯伦 樊克涛 代向东 王怡关键词:中药 痛风 用药规律 舒肺压方对野百合碱诱导肺动脉高压模型大鼠肺动脉压及氧化应激的影响 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探讨舒肺压方治疗肺动脉高压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8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20只)和造模组(60只),造模组大鼠采用野百合碱(MCT)单次性腹腔注射60 mg/kg诱导14天建立肺动脉高压模型。将造模成功的50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西地那非组和舒肺压方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0只。对照组和模型组大鼠给予1 ml/100 g蒸馏水灌胃,西地那非组给予西地那非溶剂25 mg/kg灌胃,舒肺压方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浓度为0.2925、0.5850、1.1700 g/ml的舒肺压方溶液1 ml/100 g灌胃,各组均每日灌胃1次。灌胃14天后检测大鼠右心室收缩压(RVSP)、平均肺动脉压(mPAP),计算右心室肥厚指数(RVHI),检测血清活性氧(ROS)、丙二醛(MDA)含量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及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并通过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肺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RVSP、mPAP、RVHI水平及ROS、MDA含量显著升高,GSH-Px、CAT活性显著降低(P<0.01),HE染色显示肺动脉内皮连续性破坏,肺小动脉血管壁呈现不规则间断性肥厚,管腔部分狭窄。与模型组比较,西地那非组及舒肺压方各剂量组肺动脉管壁厚度及管腔狭窄程度改善明显;西地那非组和舒肺压方中、高剂量组RVSP、mPAP、RVHI显著降低(P<0.05或P<0.01),舒肺压方高、中剂量组ROS、MDA含量降低,CAT活性升高(P<0.05或P<0.01)。与舒肺压方低剂量组比较,舒肺压方高、中剂量组CAT活性显著升高,舒肺压方高剂量组MDA含量显著降低(P<0.01)。结论舒肺压方可降低肺动脉高压模型大鼠肺动脉压及肺动脉病理损伤,减轻氧化应激反应,可能是治疗肺动脉高压的机制之一。 闫海峰 闫海峰 王贤良 王琳 王贤良 高宁 王帅 毛静远关键词:肺动脉高压 野百合碱 平均肺动脉压 氧化应激 中医药治疗风热感冒用药规律分析 被引量:13 2018年 [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风热感冒用药规律。[方法]通过对国家专利网搜索,筛选出关于治疗风热感冒的中成药及中药方剂组方共有164首,并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采用软件集成的改进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等无监督数据挖掘方法,分析治疗风热感冒的中成药及中药方剂组方规律。[结果]其中,用药频次大于10的有51味中药,排在前5位的是甘草(69)、防风(53)、连翘(52)、薄荷(49)、金银花(46),设置支持度个数为15及置信度0.6时,得出排前3位的药对频次为连翘-甘草(30)、甘草-桔梗(28)、甘草-防风(27)。[结论]可以看出治疗风热感冒主要以疏散风热、清热解毒为主,并能演化得到核心组合70个,新处方12个,这为临床治疗风热感冒及开发治疗风热感冒药物提供用药参考。 王天琪 陈婷 闫海峰 王怡关键词:中医药 风热感冒 用药规律 中医药治疗血小板聚集用药规律分析 被引量:6 2017年 通过对国家专利网、知网数据库搜索、筛选出关于抗血小板聚集的中成药及中药方剂组方共有164首,并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1.1),采用软件集成的改进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等无监督数据挖掘方法,分析抗血小板聚集的中成药及中药方剂组方规律。其中,用药频次大于10的有22味中药,排在前五位的是川芎(67)、黄芪(45)、当归(45)、丹参(44)、红花(43)、三七(31),设置支持度个数为10及置信度0.6时,得出排前三位的药对频次为川芎、当归(32)、川芎、红花(28)、当归、红花(23),可以看出治疗血小板聚集主要以活血化瘀、理(益)气通络为主,及兼以补肾、健脾药,并能演化得到核心组合53个,新处方7个,这为临床治疗血小板聚集及开发抗血小板药物提供用药参考。 樊克涛 代向东 闫海峰 王怡关键词:中医药 血小板聚集 用药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