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兴博
- 作品数:8 被引量:83H指数:4
- 供职机构:甘肃省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吴阶平医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一种标本股骨颈X射线投照卡具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标本股骨颈X射线投照卡具,包括至少一个卡具,卡具为正N棱柱,N大于等于8且N为偶数,卡具的中心处设有用于安放股骨标本的圆形通孔,在卡具的侧壁的中间设有垂直于侧壁的钉道,钉道从侧壁延伸至通孔处且与通孔连通...
- 马信龙马剑雄王颖李飞卢斌孙磊王岩田爱现董本超王兴博赵兴文范峥睿
- 文献传递
- 股骨颈骨折术前空间移位三维重建研究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23
- 2016年
- 目的通过三维重建测量股骨颈骨折空间移位,重新认识Garden分型并为不同类型骨折严重程度及预后判断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2年5月-2014年8月15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其中GardenI型23例,Ⅱ型30例,Ⅲ型42例,Ⅳ型55例。术前行双侧股骨近端螺旋CT扫描,通过Mimics10.01阈值选定、区域增长、镜像配准等功能生成股骨近端三维模型,测量不同类型骨折股骨头空间移位参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6例不完全性GardenI型股骨颈骨折中经三维重建发现3例为完全骨折、3例为不完全骨折,GardenI型嵌插性骨折空间移位角度为(19.8±12.5)°。GardenⅡ型、GardenⅢ型、GardenⅣ型骨折股骨头中心移位分别为(7.0±2.5)mm、(14.1±6.8)mm、(20.4±9.3)rnm;股骨头小凹最低点移位分别为(11.6±4.4)mm、(23.2±11.2)mm、(30.1±10.1)mm;空间移位角度分别为(22.1±9.9)°、(31.5±15.2)°、(37.8±13.5)°。除GardenⅡ型骨折与嵌插性骨折空间移位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类型骨折空间移位参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典Garden分型有一定的局限性,骨科医师需要重新认识并制订适宜的治疗方案;三维重建能更准确地评价骨折类型及骨折空间移位参数,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 张成宝马信龙马剑雄王颖王辰姜轩孙磊王兴博社长龄卢斌刘彦士
- 关键词:股骨颈骨折成像
- 神经生长因子对老年退变性膝骨关节炎疼痛模型的影响被引量:2
- 2024年
- 目的:探讨体外模型评价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抗体在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疼痛模型中的作用。方法:选取30只8周龄雄性SPF大鼠,分为空白组10只;其余20只行右膝关节单碘乙酸(monoiodoacetate,MIA)注射,制备骨性关节炎疼痛模型。造模成功后,再根据干预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生理盐水腹腔注射)、治疗组(抗NGF腹腔注射),每组10只。所有动物右膝关节进行荧光金(fluorogold,FG)逆行神经示踪剂注射。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1、2周使用猫道步态分析系统评估步态。治疗后3周,从L3-L5水平切除右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a,DRG),进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免疫染色,并计算DRG数量。结果:在使用猫道系统的步态分析中,与空白组相比,对照组、治疗组占空比、摆动速度和触地面积比率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占空比、摆动速度明显改善(P<0.05),触地面积比率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中FG标记的DRG神经元数量高于治疗组和空白组(P<0.05);对照组CGRP表达上调,与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注射抗NGF抗体抑制了步态损伤和DRG神经元中CGRP的上调。这些发现提示抗神经生长因子治疗可能对治疗膝关节疼痛有价值。NGF可能是治疗KOA疼痛的重要靶点。
- 马玉红张辉王兴博台会平
- 关键词:膝骨关节炎
- 股骨颈骨折闭合复位最佳X线投照角度的实验研究
- 目的:对股骨头颈部的完整股骨、锡线模型、解剖复位模型、非解剖复位模型,使用X线分别对其进行不同位置、不同角度投照,寻找关键部位以及骨折线显示的规律,并得出最佳显示角度;探究解剖复位和非解剖复位图像在不同位置和角度的差异。...
- 李飞马剑雄王兴博姜轩卢斌孙磊王颖张成宝赵兴文马信龙
- 关键词:股骨颈骨折数字化X线摄影
- 股骨颈骨折空间移位程度与内固定术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37
- 2016年
- 目的探讨基于三维重建的股骨颈骨折空间移位程度与内固定术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163例股骨颈骨折患者资料,男61例,女102例;平均年龄为55.7岁。骨折Garden分型:I型20例,Ⅱ型30例,Ⅲ型57例,Ⅳ型56例.收集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股骨近端多层螺旋CT扫描的薄层原始数据,通过Mimics10.01软件测量所有患者术前、术后股骨头空间移位参数(小凹最低点移位、中心移位、空间移位角度)。所有患者根据术后是否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分为2组:坏死组与非坏死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术前、术后股骨头空间移位参数。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相关因素。结果163例患者术后获2.5-5.4年(平均3.1年)随访。其中33例(20.2%)患者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d坏死组与非坏死组患者术前骨折Garden分型,术前股骨头小凹最低点移位、中心移位、空间移位角度,术后股骨头小凹最低点移位、中心移位、空间移位角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股骨头空间移位参数、术前骨折Garden分型及术后股骨头空间移位参数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相关(P〈0.05)。结论基于三维重建的股骨颈骨折空间移位程度能准确评估术前移位程度及复位质量,术前骨折移位程度、骨折类型及术后骨折复位质量是决定是否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主要因素。
- 张成宝马信龙马剑雄王颖王辰姜轩王兴博孙磊卢斌刘彦士
- 关键词:股骨颈骨折成像摄影测量法股骨头坏死
- 全膝关节置换后股神经阻滞和收肌管阻滞镇痛的Meta分析被引量:12
- 2018年
- 背景:近年来随着对全膝关节置换后疼痛控制的广泛研究发现了不同的镇痛方式。其中股神经阻滞因可有效控制疼痛而作为全膝关节置换后镇痛的标准方法,但其可能减低置换后股四头肌肌力而造成严重后果。收肌管阻滞是一种新兴的镇痛方式,其在全膝关节置换后具有更快的功能恢复及良好的疼痛控制能力。目的:应用Meta分析方法对比全膝关节置换后收肌管阻滞和股神经阻滞在疼痛控制和功能恢复等方面的差异。方法:以2017年3月为截点,在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知网、Pub Med、Web of Science、Embase数据库中检索关于膝关节置换镇痛和功能恢复的相关文献,按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筛选,纳入文献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 5.1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结论:(1)最终纳入12篇文献,共802例患者,总计872膝;(2)分析显示,与股神经阻滞相比,收肌管阻滞可明显地减低术后8 h静息目测类比评分(P<0.001),并且可以改善股四头肌肌力(P<0.001)和活动能力(TUG试验)(P<0.05);但是术后24,48 h静息目测类比评分和术后8,24,48 h动态目测类比评分、阿片类药物使用量、住院时间方面2组差异并无显著性意义;(3)综上,膝关节置换后收肌管阻滞使患者早期(术后8 h)镇痛效果更好,具有更好的活动能力和更强的股四头肌肌力,因此收肌管阻滞在膝关节置换后可作为替代股神经阻滞的一种镇痛方式。
- 王银王兴博郭士方杨青山陈志信
- 关键词:股神经循证医学
- 兰州市中老年体质与骨质疏松调查被引量:2
- 2023年
- [目的]探讨中老年人年龄、性别和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与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之间关系。[方法]兰州本地居民958人纳入本研究,获取观察对象的体质资料,检测骨密度,并依据诊断标准确定是否OP。对此人群的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以是否OP的二分变量为因变量,其他因素为自变量,行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探索OP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本组男457人,女501人;年龄40~89岁,平均(61.7±7.5)岁;男性OP检出率为2.7%~21.5%,女性OP检出率11.9%~61.0%。随年龄增加,男性和女性的BMI均呈下降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年龄增加,男性和女性的OP检出率均显著上升(P<0.001)。相同年龄组,男性BMI大于女性,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相同年龄组男性OP的检出率均显著低于女性(P<0.001)。逻辑回归表明:女性(OR=3.782,95%CI 2.415~5.85,P<0.001),高龄(OR=2.031,95%CI 1.724~2.831,P<0.001)是O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大BMI(OR=0.447,95%CI 0.361~0.693,P<0.001)是OP发生的保护因素。[结论]此组人群随年龄增加OP的发生率显著增加,女性OP的发生率显著高于男性。在此人群中,高BMI是OP发生的保护性因素。
- 王兴博金明霞胡宁宁郭士方陈志信张辉台会平施松波
- 关键词:骨密度骨质疏松性别体质指数
- 股骨颈骨折闭合复位最佳X线投照方式的实验研究被引量:9
- 2017年
- 目的 通过对股骨颈进行不同位置和不同角度的X线投照,总结股骨近端关键部位及骨折线显示规律,并获取最佳投照方式.方法 按纳入及排除标准选取天津医科大学解剖教研室提供的6根股骨标本,分别制作完整股骨颈模型、锡线模型和骨折模型,并依次进行X线投照.锡线模型是以Pauwells角为依据,用锡线缠绕制作3种骨折模型(Pau-wells角30°、50°和70°);骨折模型是用钢锯锯断,制作同锡线模型一样的3组骨折模型.投照方式包括不同位置和不同角度,不同投照位置包括:与股骨干平行、与股骨干垂直、与股骨颈平行、与股骨颈垂直;不同投照角度包括:头侧40°、头侧300、头侧20°、头侧15°、头侧10°、头侧5°、垂直0°、足侧5°、足侧10°、足侧15°、足侧20°、足侧30°、足侧40°.对完整股骨颈投照后观察股骨头、颈部关键部位(主压力性和主张力性骨小梁、小转子、转子间线、股骨颈长度、股骨头外形)的影像学特点,总结其显示规律,并分别获取其最佳显示位置.对于锡线模型和骨折模型通过不同位置和角度的投照,探讨骨折线显示的最佳投照角度和位置.结果 完整股骨颈模型投照结果显示:小转子最佳投照方式为与股骨干垂直,随足侧偏转显示逐渐增大;压力性和张力性骨小梁最佳投照方式为与股骨干平行并向头侧偏转10°,随着角度向两侧偏转渐显示不清;转子间线最佳投照方式为与股骨干平行或与股骨干垂直,两者无明显区别,但在与股骨干垂直位置随偏转角度增大其与颈基底部渐重合;股骨头颈部外形随管球向两侧偏转,股骨头渐变形.锡线模型投照结果显示:Pauwells角30°时骨折线最佳投照方式为与股骨干平行并头侧偏转20°;Pauwells角50°时骨折线最佳投照方式为与股骨干平行并头侧偏转5°;Pau-wells角70°时骨折线最佳投照方式为与股骨干平行并头侧偏转10°.骨折
- 李飞马剑雄王兴博姜轩赵兴文韩彪王颖卢斌马信龙
- 关键词:股骨颈骨折放射摄影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