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琰琰
- 作品数:19 被引量:24H指数:3
- 供职机构: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文化科学历史地理艺术更多>>
- 生态节能技术融入的建筑教育模式探讨——山东建筑大学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方向教学实践
- 针对我国当前生态建筑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在传统建筑教学模式中融入生态节能技术环节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介绍了两年来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学专业新设置的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专业方向在生态建筑教育方面进行的教学实践,并针对新...
- 刘长安魏琰琰刘伟波仝晖
- 关键词:ECOLOGICALENERGY-SAVINGARCHITECTURALARCHITECTURAL
- 工业园区转型产业社区的策略研究被引量:5
- 2021年
- 伴随城市更新的推进,我国传统工业园区发展面临瓶颈,急需通过转型升级以寻求新的发展机遇。“产业社区”概念的提出与实际应用,为我国传统工业园区发展提供过了新的思路。本文通过对新加坡纬壹科技园的实例研究,归纳、总结出适用于传统工业园区转型升级的发展策略,有助于激发园区发展的新活力,推动城市经济发展,完善工业园区转型发展路径。
- 刘辰魏琰琰
- 关键词:工业园区
- 基于模块化设置的建筑设计课教学组织研究
- 建筑设计课教学组织的模块化设置包括三方面内容,即课程设计题目的系列专项化设定、教学内容的专题化设置、课程设计过程组织的分阶段控制,目的在于建立起一套基于系统化思维的教学组织模式,引导建筑课程设计内容逐层深化,帮助学生确立...
- 仝晖刘甦赵继龙郭逢利魏琰琰
- 关键词:教学组织建筑设计
- 文献传递
- 空间设计为主线的建筑学二年级教学实践与探索——以“方体限定与展览空间设计”为例被引量:5
- 2018年
- 空间是现代建筑学的核心问题和关键要素,空间设计训练则是当前国内大多数建筑院校低年级建筑设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整个建筑教学体系中起重要作用。文章关注建筑学主干课程体系中的空间设计教学,以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学专业二年级建筑设计课程——方体限定与展览空间设计为例,阐述相关教学探索,总结经验与不足。教学实践利用空间设计作为串联系列课程设计的主线,引入分析思考与空间操作的方法,使空间概念理解和设计思辨过程变为可教、可控,改善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使课程设计既符合当前建筑教育的国际趋势,也具有自身特色。
- 刘长安仝晖魏琰琰
- 关键词:建筑设计教学
- 地方院校的国际建筑教育合作模式探讨
- 本文从培养模式和课程的维度进行中外建筑学专业教育的比较分析,以期把握国际建筑教育合作模式的基本规律,并为我国的中外合作办学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
- 魏琰琰任震陈林
- 关键词:建筑教育地方院校
- 文献传递
- 地方院校建筑学专业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
- 鉴于地方工科院校在地方经济建设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立足社会需求,研究适应专业教育需要的、切实可行的开放式实践教学模式,提高该院建筑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推动整体专业教学发展,也为其他工科专业提供一个可借鉴的操作模式...
- 魏琰琰赵继龙梁淑卿
- 关键词:建筑学专业教学体系建筑教育
- 文献传递
- 大门建筑设计的思考——青岛泰林工业园大门设计被引量:1
- 2005年
- 介绍了一个工业园入口门房的设计方案和创作体会,并由此探讨了在这类大门建筑中如何结合现实情况体现时代精神并力求有所创新.
- 窦志国郝赤彪魏琰琰
- 基于城市设计层面的地铁站域商业综合体与空间结构的调整适应——以北京为例被引量:3
- 2016年
- 建筑与城市的关联方式随着社会和时代的进步逐渐发生变革,在城市现代转型中诞生的地铁站域商业综合体,通过将不同的城市功能与公共交通杂糅在一起,而表现出更高的城市级别和更深的城市影响力,成为区域发展的核心空间。北京作为我国地铁网线最为发达的城市之一,由此产生的地铁站域商业综合体对城市空间的促进引导作用也相对明显,并以城市要素中最为活跃的商圈结构为典型代表。文章以北京为例,从城市设计的层面探讨了地铁站域商业综合体与商圈布局之间的调整适应关系。
- 刘文魏琰琰
- 关键词:城市空间结构
- 明辽东镇戍边屯堡聚落变迁机制探究——以庆云堡为例
- 2015年
- 本文以明辽东镇为时空之区划,以戍边军事聚落庆云堡为研究对象,从聚落发展的整体视角考察军屯的聚落分布和变迁,分析其在整体防御系统之下的演变机制和内在联系。
- 魏琰琰尹雷
- 轨道交通站点综合体选址布局适应性量化分析——以上海地铁2号线为例被引量:2
- 2020年
- 轨道交通综合体作为联系建筑本身与城市空间的重要元素,其选址布局的适应性量化分析是站城一体开发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可为其周边资源的整合量化及前期决策提供有效参考。文章以上海2号线为例,采用模糊德尔菲法提取站点综合体选址布局的影响因素,建立了包含3个指标和9项因子的模型框架,通过专家打分法和GIS平台对权重进行加权叠加,形成直观有效的决策图形,阐明模型与实例之间的验证关系。通过对综合体选址布局的适应性量化分析,表明传统商业圈的布局、交通系统的便利、基础设施的完善和潜力要素的推动是促进轨道交通站点综合体选址的关键因素。
- 刘文魏琰琰李晓东于瑞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