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玉 作品数:13 被引量:44 H指数:4 供职机构: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 建筑科学 更多>>
多层螺旋CT扫描及图像后处理技术在小儿气道异物诊断中的应用意义 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探讨小儿气道异物诊断中运用多层螺旋CT扫描及图像后处理技术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8年2月期间该院收治的65例小儿气道异物患儿为研究对象,均行X线和多层螺旋CT扫描,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儿均顺利完成检查,Ⅰ型、Ⅱ型以及Ⅲ型异物的CT轴位+后处理、CT轴位以及X线诊断准确率分别为100.00%(5/5)、97.78%(44/45)、93.33%(14/15);100.00%(5/5)、93.33%(42/45)、73.33%(11/15);20.00%(1/5)、64.44%(29/45)、46.67%(7/15);同时,CT轴位+后处理的诊断准确率高于X线诊断和CT轴位检查(P<0.05)。经MPR分析,65例均出现异常密度影,其40例为等密度影,占61.54%,同时,在CTVB图像中,可见4例支气管或气管正常,占6.15%,36例支气管或气管出现不完全阻塞,占55.38%,25例支气管或气管出现完全阻塞,占38.46%。结论临床上给予小儿气道异物患儿多层螺旋CT扫描+图像后处理技术可以提高诊断准确率。 高樱 冯玉 周旭辉 严超贵关键词:气道异物 小儿 多层螺旋CT 后处理 低剂量CT扫描技术在早期肺癌筛查中的应用与临床价值分析 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探讨低剂量CT扫描技术在早期肺癌筛查中的应用与临床价值。方法于2016年1月—2018年8月对该院收治的临床可疑早期肺癌的患者100例进行观察和分析,全部患者接受常规剂量与低剂量肺部CT平扫,由两名高年资放射医师在不知病理结果的前提下分别独立阅片,对比不同剂量CT扫描技术的诊断价值。结果常规剂量CT与低剂量CT对肺癌的检出率分别为97.00%、96.00%,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3.7±1.1)分、(3.6±0.9)分,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3,P=0.906;t=1.861,P=0.062)。但是低剂量CT的权重CT剂量(CTDIw)为(1.9±0.5)mGy、有效辐射剂量(0.8±0.2)mSv均低于常规剂量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2.072、142.232,P<0.05)。结论不论是常规剂量CT还是低剂量CT检查,都具有相当的诊断价值,但是低剂量肺部CT扫描可避免患者接受过多的辐射剂量,值得临床借鉴普及。 冯玉 高樱 朱莹 李向民 杨旭峰关键词:低剂量 CT扫描技术 早期肺癌 前瞻性探讨小剂量对比剂及特殊体位设计在320排CT颈部血管造影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探讨小剂量对比剂及特殊体位设计在320排CT颈部血管造影中的可行性研究。【方法】收集临床可疑颈动脉或椎动脉病变的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G1、G2,每组各30例,检查前均先询问体质量并做记录。两组均采用320排CT螺旋扫描模式,检查前均于右臂肘静脉留置静脉通道,对比剂用量为体质量乘以0.6 m L/kg,注射对比剂速率均为4 m L/s。G1组:采用常规体位;G2组:采用辅助设备使手臂抬高并小角度外展的体位,其他扫描及重建参数与G1组相同。测量颈动脉和颈静脉各节段CT值,观察颈动脉(包括颈总动脉、颈内/外动脉)、椎动脉的显示效果及头臂静脉、上腔静脉、右侧锁骨下静脉污染程度。比较和分析两组客观图像质量(血管CT值)。【结果】G1、G2两组右头臂静脉、右锁骨下静脉和上腔静脉CT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1、G2两组颈总动脉开口处;左、右颈内动脉(窦部上2 cm);左、右侧椎动脉窦部水平的C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行颈部CTA检查时,采用低剂量对比剂及特殊体位扫描,图像质量能够满足临床诊断需要;同时提高了对比剂利用效率,降低了对比剂的肾毒性风险。 何绍富 冯玉 胡曼诗 李竹浩 杨旭峰 肖素朋 张小玲关键词:320排螺旋CT 低剂量对比剂 双低剂量在全主动脉和冠状动脉一站式CT血管造影中的临床应用 冯玉 朱洪章 温志华 严超贵 杨旭峰去金属伪影技术(SEMAR)在颅内动脉瘤夹植入术后患者的应用价值 严超贵 杨旭峰 李平 冯玉 江利CE-MRA联合HRMR-VWI技术对颅内“未破”动脉瘤稳定性的评估价值 2024年 目的探究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CE-MRA)和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RMR-VWI)技术对“未破”颅内动脉瘤(UIA)稳定性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我院60例UIA(共68个瘤灶)患者为研究对象,将PHASES评分>3分者纳入破裂高风险组(n=31),≤3分者纳入破裂低风险组(n=37),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影像特征,分析UIA破裂的相关因素及UIA患者影像学参数与PHASE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破裂高风险组年龄、高血压、高血脂、ELAPSS评分、瘤体直径≥5mm、多发病灶、形态不规则、含有子囊、体颈比>1.6、瘤体体率>1.6、动脉瘤壁强化占比显著高于破裂低风险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多发病灶、形态不规则、子囊、体颈比、动脉瘤壁强化、ELAPSS评分是影响UIA破裂的危险因素(P<0.05);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显示,多发病灶、形态不规则、子囊、体颈比、动脉瘤壁强化与PHASES评分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UIA患者CE-MRA和HRMR-VWI影像学特征性明显,其中多发病灶、形态不规则、子囊、体颈比、动脉瘤壁强化与UIA破裂风险评分均具有显著相关性。 张年邱 胡海菁 谭树生 廖志盛 冯玉关键词:动脉瘤 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 两种检查前准备方法对多层螺旋CT胃周血管成像效果的影响及护理 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探讨两种检查前准备方法对多层螺旋CT胃周血管成像效果的影响及总结护理要点,提高螺旋CT胃周血管成像的质量。方法选取2016年1月-12月在本院行术前腹部64层螺旋CT胃周血管成像的胃癌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按常规CT扫描前准备,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扫描前禁水6~8h,扫描前30min训练患者屏气,扫描前10min肌内注射654-2 10mg,扫描前即刻口服6g产气粉+10mL温开水。比较两组患者扫描时胃周血管解剖位置清晰度评分、胃腔充盈满意度及胃形态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扫描时胃周血管解剖位置清晰度、胃腔充盈满意度及胃形态情况比较,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患者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结论在常规CT扫描前准备基础上增加禁水6~8h、训练屏气、肌内注射654-2口服、产气粉检查前准备,有助于提高胃周血管空间解剖关系的准确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杨艳红 黄丽 林锦江 冯玉 陈淑祺 黄斯韵关键词:多层螺旋CT 护理 静脉膀胱造影64排螺旋CT扫描及仿真内镜成像技术探讨 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探讨静脉膀胱造影膀胱CT扫描方法 ,提高膀胱CT仿真内镜图像质量。方法将94例膀胱检查患者分为三组:A组30例,盆腔增强扫描后,将尿液排完,再口服300ml水,上检查床翻转两次后行膀胱扫描;B组32例,扫描同A组相同,但喝水量则根据扫描时所测膀胱充盈后的体积口服等量的水;C组32例,盆腔增强扫描后,不排尿,等候30min,上检查床后反转两次后行膀胱扫描。测定膀胱腔内不同区域液体密度的CT值;对膀胱仿真内镜图像进行评分,统计分析结果。结果 A组和B组膀胱腔内不同区域所测CT值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显示膀胱内对比剂均匀性较好。C组膀胱腔内不同区域所测CT值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显示膀胱内对比剂均匀性差。三组CT仿真内镜图像评分之间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两比较,A组与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C组及B组与C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组和B组图像明显优于C组。结论盆腔增强扫描后,将尿液排完,再口服300 ml水,上检查床反转两次后行膀胱扫描,可获得良好的CT仿真内镜图像。 杨旭峰 严超贵 冯玉 林锦江 欧阳龙源 林芝 李子平 孙灿辉关键词:仿真内镜 双低剂量在全主动脉和冠状动脉一站式CT血管造影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0 2017年 【目的】探讨前瞻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联合低管电压、低对比剂注射速度及剂量技术在全主动脉及冠状动脉一站式CT成像中的应用。【方法】收集心率≤75次/min且心律齐的临床可疑主动脉病变或主动脉术后复查CT的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两组均采用320排CT前瞻性心电门控螺旋模式扫描,除实验组(G1)采用管电压80 kV、对比剂注射速率3 m/s及对比剂容量0.65 mL/kg扫描方案,常规组(G2)组采用管电压120 kV、对比剂注射速率4 m/s及对比剂容量1.2 mL/kg扫描方案扫描外,其他扫描及重建参数相同。测量主动脉及冠状动脉各节段的CT值及其相应平面脂肪组织的CT值及标准差,计算信噪比(SNR)及对比噪声比(CNR),由两名高年资放射医师对三维后处理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并记录对比剂使用剂量、辐射剂量。比较和分析两组的客观图像质量(血管CT值、噪声、SNR及CNR)、主观图像质量、辐射剂量及对比剂使用剂量等指标。【结果】G1组检出主动脉异常率83.33%(25/30),正常率16.67%(5/30);冠状动脉异常率43.33%(13/30),正常率56.67%(17/30)。G2组检出主动脉异常率86.67%(26/30),正常率13.33%(4/30);冠状动脉异常率53.33%(16/30),正常率46.67%(14/30)。客观图像质量指标中,除升主动脉、降主动脉、腹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双侧肾动脉、左冠状动脉主干、前降支、回旋支、右冠状动脉SNR及腹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双侧肾动脉、前降支、回旋支CNR无统计学差异外,其余的指标均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G1组的辐射剂量与对比剂使用剂量明显低于G2组(P<0.05)。两组的血管三维后处理图像主观质量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全主动脉及冠状动脉一站式CT扫描中,运用前瞻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联合低管电压及低流速、低对比剂剂量技术,能够在无明显降低图像质量的前提下降低患者的辐� 冯玉 朱洪章 温志华 李向民 彭振鹏 杨旭峰 林润 严超贵关键词:主动脉 冠状动脉 CT血管造影 X线体层摄影术 对比剂 CT增强血管造影对孤立性内脏动脉夹层的诊断及治疗价值 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 探讨CT增强血管造影对孤立性内脏动脉夹层的临床诊断及治疗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至2015年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增强CT诊断的孤立性内脏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对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CT血管造影征象与临床症状及治疗选择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 51例患者的56例内脏动脉夹层,包括49例肠系膜上动脉夹层,4例髂动脉夹层,2例肾动脉夹层,1例腹腔干夹层.内脏动脉夹层长度(53.3±32.1)mm,真腔直径(3.4±1.7)mm,真腔残留率(40.9±11.3)%.51例患者中,1例外科治疗,8例血管内介入治疗,42例保守治疗.结论 增强CT血管造影可作为发现孤立性内脏动脉夹层、评价治疗效果及追踪复查的有效方法. 张小玲 冯玉 刘明娟 郭燕 关键 李树荣 王焕军 孙灿辉关键词:肠系膜上动脉夹层 计算机断层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