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高国栋

作品数:22 被引量:69H指数:6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水利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1篇天文地球
  • 2篇水利工程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7篇旱涝
  • 4篇长江
  • 4篇长江流域
  • 3篇洋面
  • 3篇水汽
  • 3篇夏季
  • 3篇流域
  • 2篇灾害
  • 2篇水分
  • 2篇水汽输送
  • 2篇太阳辐射
  • 2篇气候
  • 2篇潜热
  • 2篇夏季大气
  • 2篇黄河流域
  • 2篇河流域
  • 2篇洪涝
  • 2篇厄尔尼诺
  • 2篇辐射场
  • 2篇感热

机构

  • 21篇南京大学
  • 2篇江西省气象局
  • 2篇中国气象科学...
  • 1篇河海大学
  • 1篇学研究院

作者

  • 22篇高国栋
  • 6篇马开玉
  • 4篇朱超群
  • 4篇翟盘茂
  • 3篇陆渝蓉
  • 3篇曹丽青
  • 3篇陈星
  • 2篇姚华栋
  • 2篇姜达雍
  • 1篇黄安宁
  • 1篇李永康
  • 1篇张耀存
  • 1篇吴召华

传媒

  • 7篇气象科学
  • 6篇南京大学学报...
  • 3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地理研究
  • 1篇水科学进展
  • 1篇海洋学报
  • 1篇热带气象学报
  • 1篇应用气象学报
  • 1篇中国科协20...

年份

  • 1篇2008
  • 1篇2004
  • 1篇2002
  • 2篇1996
  • 3篇1995
  • 1篇1994
  • 5篇1993
  • 2篇1992
  • 5篇1991
  • 1篇1990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北太平洋大气长波辐射收支的计算和分析
1991年
本文根据辐射传输理论和一些物理近似,提出了一个计算对流层大气长波辐射的半理论半经验方法.使用五年平均气候资料,计算了北太平洋地区大气长波辐射各分虽和对流层大气长波辐射冷却率,给出了这些量的分布特征,并简要讨论了影响北太平洋大气长波辐射的主要因子.
陈星高国栋吴召华
关键词:北太平洋长波辐射
EINino和LaNina循环的海—气热交换研究
1993年
本文利用1987和1974两个EINina年2°×2°格点COADS资料,计算了30°S-30°N热带太平洋面感热、潜热、有效长波辐射、射入太阳辐射通量及热量收支,得出:EINino和LaNina期间洋面热交换的差异主要发生在赤道洋面,厄瓜多尔和秘鲁西部洋面最为明显;EINino期间,赤道洋面感热和潜热交换加强,有效长波辐射和太阳辐射减弱,洋面净获得(损失)热量减少(增加);LaNina期间,赤道洋面感热和潜热交换减弱,有效长波辐射和太阳辐射增强,洋面净获得(损失)热量增加(减少)。最后概括出一个EINino和LaNina循环的海—气热交换机制模型,并估计得出EINino和LaNina循环的周期约为4年。
马开玉高国栋姚华栋姜达雍
江淮地区旱涝灾害年份的水分气候研究被引量:16
1996年
选取江淮地区夏季出现大面积洪涝年份(1980,1991年)与大面积干旱年份(1978,1985年),利用我国126个探空站每日两次的探空资料及江淮地区气象站的观测资料,计算了从地面到高空100hPa共11层的逐层和整层大气的水汽输送方向、水汽输送量和水汽通量散度,探讨了大气中的水分传输特征;同时计算了江淮地区地面的降水量、蒸发量和地面余水量,分析了地面的水分收支和水分盈亏。从而较全面地揭示了江淮地区干旱和洪涝灾害年份水分气候的特征与差异,对江淮地区旱涝灾害的致灾因子和成灾规律进行了物理分析。
陆渝蓉高国栋朱超群翟盘茂
关键词:旱涝灾害水分气候物理分析
热带太平洋和印度洋热源对大气影响的季节变化特征被引量:1
1991年
本文利用1970—1979年COADS2°×2°格点月平均资料,计算了30°S—30°N热带太平洋和印度洋洋面上的有效长波辐射、感热和潜热通量以及它们的季节变化和年变化。结果指出:在冬季半球热带海洋外侧有大量的长波辐射、感热和潜热向大气输送,输送通量的季节变化大;热带太平洋地区西北部热通量的季节变化最大,赤道洋面地区热通量的年变化最小,潜热是洋面上热量输送的最大项,季节变化也最大;感热的输送量虽不及有效长波辐射,但其季节变化与有效长波辐射的变化相当;赤道地区是有效长波辐射和潜热通量的低值区,暖池地区是有效长波辐射的低值中心,靠近秘鲁海域的东南赤道太平洋是感热通量的负值区;热带太平洋西北部和阿拉伯海、孟加拉湾地区的热通量及年、季变化与亚洲季风有密切的关系,同时对我国和南亚地区的气候有重要的影响。
马开玉姚华栋姜达雍高国栋
关键词:赤道太平洋洋面暖池季节变化特征亚洲季风
长江流域典型旱/涝夏季大气中的感热和潜热输送特征分析
1991年
1980年和1985年夏季(6,7,8月)是长江流域典型的涝夏和旱夏年.本文在(20-45°N,100-125°E)范围内选取72个测站,利用每日00z探空资料计算这两年6,7,8三个月从地面到100hpa各层和整层的感热和潜热总输送、平均输送和涡旋输送以及110—115°E间感热和潜热经向和纬向输送的剖面图,得出:1980和1985年夏季我国大气中感热和潜热输送特征明显不同,大范围内感热和潜热通量分布与降水量分布一致,与副热带高压系统和西风气流的强弱有密切的关系;80年夏季感热和潜热的输送量大,涡旋输送由南向北一直输送到黄河流域以北,850hpa上江淮流域有明显的感热和潜热辐合,华南地区有明显的感热和潜热辐散;85年夏季感热和潜热输送量小,经向输送弱,涡旋输送无明显一致的输送方阳,850hpa上长江流域处于感热和潜热辐散或弱辐合区中.
马开玉高国栋
关键词:长江旱涝潜热输送
太阳短波辐射分光谱计算模式被引量:9
2004年
本文采用太阳短波辐射分光谱模式计算了我国太阳辐射收支各分量。模式中主要考虑及计算了大气中各种成份在不同谱区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衰减作用。如水汽、均匀混和气体的红外吸收 ,紫外和可见光区的臭氧吸收、雷利散射及大气气溶胶的削弱作用等。给出了大气中各种成份在不同波段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并且分析了我国太阳辐射收支各分量 1月、7月的分布特征。模式误差在4 %~ 10 % ,比较理想。为无辐射观测的高原、沙漠、海洋等地区提供了一种较好的计算方法。
曹丽青高国栋
关键词:太阳辐射加热率
长江流域典型旱/涝夏季大气中的水汽输送被引量:12
1992年
1980年夏季(6、7、8月),雨带在30-33°N间南北摆动,长江流域暴雨频繁,造成严重涝灾。1985年夏季长江流域以局部阵性降水为主,雨带不明显,是典型的夏旱年。本文在(20—45°N,100—125°E)范围内选取72个测站,利用每日00Z探空资料计算这两年6、7、8三个月从地面到100hPa各层和整层的水汽总输送、平均输送和涡旋输送,得出:80和85年夏季我国大气中水汽输送有明显不同的特征,大范围内水汽通量的分布与降水量的分布和降水特点相一致,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系统和西风带气流的强弱有密切的关系;80年夏季水汽输送量大,涡旋输送由南向北一直输送到黄河流域以北,850hPa上长江中下游有明显的水汽辐合,华南地区有明显的冰汽辐散;85年夏季水汽输送量小,经向输送弱,涡旋输送无明显一致的输送方向,850hPa上长江流域处于水汽辐散或弱辐合区中。分析100—115°E间一些测站水汽经向输送振荡的方差谱,得出在80年夏季长江流域地区对流层中下层有较明显的7—8天振荡,85年夏季则有很强的30天左右的振荡。
马开玉高国栋
关键词:水汽输送降水长江流域
江淮地区旱涝时期大气潜热能和大气感热能的计算与比较被引量:8
1996年
旱涝灾害的发生,追究其形成的物理原因,主要是由于地球和大气系统能量传输异常而导致水、热收支与循环变异所造成.本文选取江淮流域夏季出现洪涝和干旱年份的水、热资料,计算了江淮地区整层大气柱以及从地面到150hPa共分10层的逐层大气的潜热能和感热能,对其的能量含量、能量输送量及能量源、汇(辐合、辐散量)作了时空分布特征的分析比较,探讨了旱涝形成的物理原因.
陆渝蓉高国栋翟盘茂
关键词:潜热能
北太平洋洋面太阳辐射收支的计算被引量:1
1990年
本文用参数化方法计算了北太平洋地面洋面的太阳辐射收支各分量。在计算方案中考虑了大气水汽、二氧化碳气体、臭氧和尘埃等的吸收作用,同时计算了北太平洋上空整层大气的太阳辐射增温率,给出了上述各结果的分布特征图,描述了北太平洋地区洋面太阳辐射收支的基本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子。
曹丽青陈星高国栋
关键词:太阳辐射散射大气水汽臭氧
长江流域大气水汽输送特征及其对旱涝形成的影响
大气水汽输送是大气水分循环的主要因子,大气水汽通量散度又是大气水分平衡的主要分量,其对气候形成和变化具有重大影响。1.多年平均大气水汽场、水汽输送场及水汽散度场分析
高国栋陆渝蓉翟盘茂高波陈勇进吴必文
关键词:水汽输送长江流域散度场
文献传递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