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毛竹

作品数:15 被引量:15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哲学宗教

主题

  • 3篇现象学
  • 2篇意志论
  • 2篇哲学
  • 2篇主体性
  • 2篇表象
  • 2篇操心
  • 1篇笛卡尔
  • 1篇悬搁
  • 1篇学术
  • 1篇学术积累
  • 1篇研究导论
  • 1篇疑难
  • 1篇意识形态
  • 1篇意志
  • 1篇犹太
  • 1篇哲学贡献
  • 1篇哲学问题
  • 1篇哲学研究
  • 1篇证法
  • 1篇中国学者

机构

  • 8篇中国社会科学...
  • 5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浙江大学
  • 1篇芝加哥大学

作者

  • 12篇毛竹
  • 1篇强乃社
  • 1篇张剑
  • 1篇靳希平

传媒

  • 4篇云南大学学报...
  • 3篇哲学动态
  • 3篇世界哲学
  • 1篇中国哲学年鉴
  • 1篇哲学门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19
  • 3篇2018
  • 4篇2016
  • 2篇2015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马克思对当代的哲学贡献--客观表象的辩证法
2018年
马克思指出有两种社会变化:可见的和不可见的。意识形态的变化属于第二种。但是,这种变化往往带有客观的表象。意识形态可以是虚假的观念,但也可以是表达了社会实际的真实观念。问题是,在我们这个时代,有很多带着客观表象的特征而其实是错误的主观理解的观念。商品和劳动的二重性是密切关联的:商品拜物教和劳动的二重性有内在关系,因为劳动有具体和抽象之分。那种以社会平均必要时间来区分的抽象劳动,可能让商品关系表现为客观存在;拜物教往往以客观的表象呈现出来,只有马克思的批判理论才能够揭示这种蒙蔽。意识形态的破解在于劳动的破解,在于对商品世界的拜物教性质和劳动的社会规定所具有的物的外观的揭露。
施戴夫·甘德乐强乃社毛竹
关键词:辩证法意识形态
冯肯斯坦论适应原则与神学的世俗化
2018年
在《神学与科学的想象——从中世纪到17世纪》一书中,冯肯斯坦借用韦伯"世界的祛魅"来表述全书的背景。不同于通常学者将现代世界的科学和哲学的产生归因于17世纪近代哲学去除神学化的努力,冯肯斯坦将神学世俗化的过程追溯到了古希腊哲学与希伯莱律法传统,并澄清了中世纪经院哲学在某些关键的问题与主题上对两希传统的反抗与改造。对此进程,冯肯斯坦以"适应原则"和"世俗神学"作为他论证的核心术语。本文从贯穿冯肯斯坦早期和晚期学术生涯的基本问题入手,探讨贯穿在《神学与科学的想象——从中世纪到17世纪》背后的学术关切。
毛竹
反思与推进:2014年西方哲学研究的热点问题评述
2015年
近年来,中国的西方哲学研究越来越细化和精专,不断涌现出关于西方思想史中具体问题的研究性著述,其中既有填补空白式的哲学问题研究,但更多的是在以往的学术积累上,中国学者对于错综复杂的西方思想史问题的深入探究与推进。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学者切人西方哲学的问题意识与涉身处境,从来都是与切近中国自身的学术讨论和中国现代的社会变革紧密相关的。本文将追随2014年中国学界在西方哲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回顾这些问题在中国西方哲学研究中的发生史与增长点。
毛竹
关键词:西方哲学研究中国学者西方思想史哲学问题学术积累
此在是否作用于自身?--《现象学研究导论》中的意志论倾向初探
2015年
在早年的现象学著作中,马里翁提出了对现象学事业的整体性批评:无论是胡塞尔的“先验自我”还是海德格尔的“此在”,都存在着“被给予”和“再现”这两个根本性的缺陷,这些缺陷触及到了现象学还原的根本困境。马里翁的现象学批评的结论在于指出,旨在建构一种无前设的、中立与严格奠基的现象学事业,实际上奠基于对某种“被给予”之物对意识的“再现”的基础上。换言之,旨在“面向事情本身”的现象学事业,从一开始就注定是失败的。本文试图以海德格尔早期讲稿《现象学研究导论》中的此在分析,回应马里翁对现象学的这种整体批评:海德格尔早期思想中的意志论倾向,正是为了解决“操心”的意向性活动中此在如何自我作用于自身的现象学困境。然而这种基于意志的自我作用之上的现象学主张中隐含的意志论倾向,无疑也激化了海德格尔早期思想中更为棘手的伦理学困境。
毛竹
关键词:意志
还原与悬搁:海德格尔与极限处境被引量:1
2016年
现象学自建立伊始就与笛卡尔有着继承关系。本文试图从海德格尔对笛卡尔的现象学阐释中剥离出海德格尔对蕴含在笛卡尔哲学中的"积极可能性"的挪用。通过揭示海德格尔对笛卡尔哲学的现象学改造,本文意在建构写作《存在与时间》的海德格尔与笛卡尔哲学直接"对峙"的史前史。
毛竹
关键词:操心
“我思”还是“我在”——马里翁对海德格尔的批评被引量:1
2019年
在论文《海德格尔与笛卡尔》和《自我是否作用于自身?慷慨与现象学:评亨利对笛卡尔的"我思"的解释》中,马里翁考察了海德格尔对笛卡尔的解读。他指出,海德格尔对笛卡尔的批评,旨在针对胡塞尔现象学中的笛卡尔因素。但马里翁并未将海德格尔中后期"世界图像的时代"讲演中的笛卡尔阐释纳入考察。换言之,马里翁对此问题的整体把握是有所缺憾的。本文试图推进马里翁对"海德格尔与笛卡尔"这个主题的讨论,通过考察《世界图像的时代》中海德格尔对笛卡尔的批评,从整体上把握海德格尔对笛卡尔思想的理解与批评的旨归。
毛竹
关键词:表象主体性
笛卡尔、永恒真理与上帝的全能
2018年
笛卡尔宣称上帝创造了永恒真理,并因此可以使诸如"2+1=3"这样的永恒真理失效。本文认为,笛卡尔的永恒真理学说是一种"直观知识",这种"直观知识"从"存在判断"中悬隔了出来。但永恒真理学说仍然悖论重重:笛卡尔保障自然规律的充足理由律是否定性的,数学真理既是永恒的,也是偶然的。换言之,笛卡尔并没有明确讨论上帝是否还能创造另一个数学世界的可能性。本文主张,"自然规律"在笛卡尔那里,其意义发生了变化:它们变成了出于同质性、依据几何学的方式建构与重建自然的蓝图。这是笛卡尔既主张上帝创造了永恒真理,同时也主张上帝需要一刻不停地保存永恒真理的原因。
A.冯肯斯坦毛竹
关键词:笛卡尔唯意志论
沉思与寂静:韩炳哲论海德格尔之“心”
2024年
《海德格尔之心》中韩炳哲对海德格尔的阐释,并不完全属于正统学院派海德格尔研究的范畴,但这些阐释贯穿韩炳哲此后的诸多作品。韩炳哲看到,海德格尔之“心”民既是克服形而上学主体性之经济和计算图景的隐喻,也是一种非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但是早期海德格尔存在之“心”的情绪与声音仍然带有主体性的痕迹,他克服形而上学的努力并没有超出形而上学的范畴。韩炳哲认为,海德格尔试图通过“思”“痛苦”与“畏”等概念跨越形而上学的门槛,但未能成功,并且他的很多概念在现代绩效世界面前已经失去了阐释效力。因此在韩炳哲笔下,一方面,社会批判理论巫函需对《存在与时间》进行“数字化升级”;另一方面,克服形而上学的可能性仍然存在于海德格尔提出的“怯”“沉思”与“寂静”等概念之中。
毛竹
关键词:情绪沉思寂静
理性、生活与此在:海德格尔早期生命现象学的转向被引量:2
2016年
文章对海德格尔"现象学时代"之思想嬗变的讨论,旨在提供一种阐释海德格尔早期生命哲学转向的可能思路。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为海德格尔提供了表述源初生活体验的可能性;与此同时,拒斥笛卡尔式主体性的努力,一直贯穿在海德格尔早年对关于此在的基础存在论的建构过程之中。换言之,通过拥抱胡塞尔现象学来拒斥新康德主义的主观逻辑,与通过转向生命现象学来拒斥内在于胡塞尔现象学之中的笛卡尔式主体性问题,这两种思想冲动同时交织在海德格尔的"现象学时代"探索"源初生活体验"的哲学路向上,构成了《存在与时间》这部"20世纪最伟大的反笛卡尔主义著作"形成的"史前史"。
毛竹
关键词:主体性
普遍主义还是特殊主义?——康德人类学的疑难被引量:2
2023年
长期以来,康德一直被描绘成一位纯粹的道德哲学家,平等主义、普遍主义以及世界主义构想是康德哲学最为难以撼动的成就与结论之一。但是读者在康德哲学中也发现了诸多关于非白人种族的激烈且贬损性的评论,这些评论散见于康德不同时期关于人类学和自然地理学的著作和讲稿之中。这种鲜明的反差在某种意义上揭示出了康德的种族理论与其提倡的普遍主义、平等主义及其世界主义构想之间难以解决的矛盾。本文追溯了康德散见于各个文本种关于非白人种族的贬损性评论以及康德的文本关于人种划分的胚芽和自然禀赋理论,梳理了讨论康德种族问题的文献脉络,尤其是吉米·雅布的终结性讨论,以期揭示康德人类学的疑难。
毛竹
关键词:胚芽自然禀赋人种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