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琦

作品数:5 被引量:29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更多>>
发文基金:环境保护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环境保护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天文地球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天文地球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4篇生态保护
  • 3篇生态
  • 2篇管理政策
  • 2篇红线
  • 1篇地震
  • 1篇地震灾区
  • 1篇灾后
  • 1篇灾后重建
  • 1篇灾区
  • 1篇责任追究
  • 1篇账户
  • 1篇震灾
  • 1篇生态保护区
  • 1篇生态保护与建...
  • 1篇生态城
  • 1篇生态城镇
  • 1篇生态系统
  • 1篇生态系统结构
  • 1篇生态优化
  • 1篇青藏

机构

  • 5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北京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5篇饶胜
  • 5篇黄琦
  • 4篇牟雪洁
  • 4篇柴慧霞
  • 1篇赵昕奕
  • 1篇王睿博
  • 1篇王夏晖

传媒

  • 2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环境保护科学
  • 1篇中国环境管理

年份

  • 2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我国生态保护与建设支出账户框架构建研究被引量:3
2015年
生态保护与建设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生态保护与建设支出账户核算是环境经济核算的重要内容,但我国目前尚未开展系统的生态保护与建设支出核算。本文首先梳理了生态保护与建设支出核算的国际经验,指出我国生态保护与建设支出账户核算面临统计口径不完善、统计体系尚未建立、统计主体和对象仍不完整、统计数据呈部门化和分散化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从生态保护与建设支出主体、支出分类、支出资金来源等方面初步构建了支出账户核算体系,并以2013年为例进行了初步估算。结果表明,我国财政资金用于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支出总量不足,仅占当年GDP的0.25%。为推动生态保护与建设支出账户核算工作,建议应从预算科目、统计口径、统计主体、统计对象等方面不断完善生态保护与建设统计体系,加快推进生态保护与建设支出账户的构建与核算,并争取尽快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与制度建设的进程,促进我国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饶胜牟雪洁黄琦
关键词:生态保护与建设
基于已有保护政策的生态保护红线管理政策的思考
保护红线划定与管理是建立我国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迫切需求,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任务.本文梳理了我国已有的主要生态保护地政策,分析了地方生态保护红线管理进展,在此基础上,明确了我国生态保护红线的管理定位,初步提...
柴慧霞黄琦饶胜
关键词:环境规划生态保护公共政策责任追究
关于生态保护红线管理政策的思考被引量:9
2015年
为推动生态保护红线管理政策制定,梳理了我国已有的主要生态保护地政策,并总结了地方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实践的经验、教训。文章认为生态保护红线管理要遵循中央统筹、地方落实的管理模式和规范的管理程序,通过建立完善的激励性政策和约束性政策,实现管、护均衡。同时生态保护红线要遵循分层级、分类别管理的原则,宏观尺度实施框架式管理,微观尺度实施精细化管理,不同类型红线实施差异化管理措施。
柴慧霞饶胜王夏晖黄琦牟雪洁
关键词:管理程序
基于灾后重建的国土空间生态优化--以芦山地震灾区灾后重建为例被引量:1
2016年
在GIS支持下,基于芦山地震灾区生态环境敏感性以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估,研究灾区恢复生态系统功能和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方法,提出灾后重建国土空间优化开发格局的方案,指出各个区域的保护措施和发展方向。按照主要功能定位,优化后的国土空间分为生态保护区、生态农业发展区和生态城镇复合发展区3个区域:1)芦山地震灾区生态保护区,占区域总面积的80.6%,以维护生态安全为目标,保护和恢复区域重要的生态功能,实施生态修复;2)生态农业发展区,约占区域总面积的13.4%,作为重要的农业生产功能区,其主导生态功能为农产品供给保障,同时兼具土壤保持功能;3)生态城镇复合发展区,仅占区域总面积的6.0%,是区域城镇化和产业发展的核心区域,应依据当地发展需求,进行生态城镇化建设,同时注重生态保护。
柴慧霞饶胜牟雪洁黄琦王睿博
关键词:生态保护区
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近10年生态系统结构变化研究被引量:16
2016年
以2000,2005和2010年3期生态系统类型数据为基础,采用生态系统转移矩阵、动态度等统计分析方法,研究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近10年的生态系统结构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近10年屏障区内生态系统结构较为稳定,以草地生态系统为主,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69%;2)生态用地与非生态用地均有增加或减少,其中湿地增加2660.9 km2,草地减少1377.5 km2,城镇面积增加224.6 km2,农田面积减少163.4 km2,荒漠减少1388.5 km2;3)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城镇、农田类型变化速率明显高于湿地等生态用地,2000—2010年城镇面积以2.88%的年平均增长率迅速增加,农田面积以0.64%的年均速率持续减少,而湿地年均增长率仅为0.44%;4)生态系统类型整体转移量较小,仅为整个研究区的0.5%,其中草地→湿地、荒漠→湿地的转移量最大,两个转移方向的总转移比例达到69%;5)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是生态系统结构变化的共同驱动因素,其中气候变化是引起湿地面积增加的主要自然因素,人口与GDP的急速增长导致城镇不断扩张,其深层次原因是工矿业的发展,载畜量增加是引起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但生态保护工程对草地生态系统恢复具有积极作用。
牟雪洁赵昕奕饶胜黄琦柴慧霞
关键词: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结构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