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彭龙

作品数:9 被引量:32H指数:3
供职机构:北京中医药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代谢
  • 5篇代谢综合
  • 5篇代谢综合征
  • 5篇综合征
  • 2篇多糖
  • 2篇乙肝
  • 2篇乙肝病毒
  • 2篇乙肝病毒携带
  • 2篇乙肝病毒携带...
  • 2篇脂多糖
  • 2篇脂肪
  • 2篇疏肝
  • 2篇祛毒
  • 2篇小鼠
  • 2篇携带者
  • 2篇慢性
  • 2篇慢性乙肝
  • 2篇慢性乙肝病毒
  • 2篇慢性乙肝病毒...
  • 2篇菌群

机构

  • 8篇北京中医药大...
  • 5篇北京中医药大...

作者

  • 9篇彭龙
  • 6篇张立平
  • 4篇陈丽如
  • 2篇郭子宁
  • 2篇刘源
  • 1篇聂玮

传媒

  • 2篇世界中医药
  • 2篇环球中医药
  • 1篇中医药信息
  • 1篇中国医药
  • 1篇临床与病理杂...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6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代谢综合征并发症回顾性研究及柴芪汤调控代谢综合征肠道菌群机制研究
本文共分为文献综述、临床研究及动物实验研究三部分,在文献综述部分阐述了现代医学和中医学对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etS)和肠道菌群以及二者之间关系的认识,在临床研究部分则对MetS并发症发病规...
彭龙
关键词:肠道菌群代谢综合征脂多糖
文献传递
16S rRNA高通量测序研究柴芪汤对代谢综合征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被引量:11
2021年
目的:采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柴芪汤对代谢综合征(MS)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通过Illumina Miseq PE300型高通量测序仪对大鼠粪便肠道菌群进行16S rRNA基因V3-V4可变区检测,运用Usearch、Mothur、LEfSe分析肠道菌群的组成结构及不同菌属相对丰度变化。结果:柴芪汤能够逆转MS大鼠肠道菌群物种多样性的下降,并纠正MS导致的菌群组成结构改变。研究发现MS大鼠的肠道菌群在菌属水平有57个菌属相对丰度发生显著变化,而柴芪汤能将其中的54个菌属恢复至正常水平。结论:从肠道微生态角度阐释了MS的可能病机,柴芪汤可以通过调节肠道菌群防治MS。
彭龙张立平
关键词:代谢综合征健脾疏肝肠道菌群短链脂肪酸脂多糖
柴芪汤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模型血清TNF-α和IL-6表达的影响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观察柴芪汤对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大鼠炎症因子TNF-α和IL-6的影响,探讨其延缓NAFLD进展的作用机制。方法:SPF级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治疗组,高脂饲料喂养造模,8周后,空白组与模型组各取8只处死取材,评价模型。造模成功后治疗组每天给予柴芪汤5.67 g/kg灌胃,8周后,处死各组动物,检测血清AST,A LT,TG,TC,LDL-C,H DL-C,TNF-α及I L-6水平,空腹血糖(fast ing blood glucose,FBG)及胰岛素(fasting insulin,FINS)水平,评价胰岛素抵抗指数(insulin resistance index,IRI);取肝组织,镜下观察病理形态。结果:高脂饲养8周后,模型组大鼠血清ALT,AST,FBG,FINS及IRI水平高于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肝细胞脂肪变性;柴芪汤治疗8周后,大鼠血清ALT,AST,TG,TC,LDL-C,TNF-α及IL-6水平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细胞脂肪变性程度较模型组轻,肝细胞坏死及炎性细胞浸润不明显。结论:高脂饲养8周后,NAFLD大鼠模型制备成功;柴芪汤可减轻NAFLD大鼠模型肝脏炎症反应和肝细胞脂肪变性程度,下调炎性因子TNF-α和IL-6的表达,降低血清TG,TC及LDL-C,改善胰岛素抵抗。
郭子宁张立平陈丽如彭龙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肝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6
柴芪汤对代谢综合征大鼠血管损伤预防及治疗的干预机制研究被引量:9
2017年
目的:观察柴芪汤对饮食诱发的代谢综合征(MS)模型大鼠血管损伤的预防及治疗的干预效果,探讨其血管保护机制。方法:将56只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中药预防组和中药治疗组,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用高盐高脂高糖饮食喂养。中药预防组从造模第一天开始给予柴芪汤[5.67 g/(kg·d)];中药治疗组前8周使用蒸馏水灌胃对照,从第8周开始使用柴芪汤灌胃8周。分别于8周末和16周末检测大鼠血清血糖及胰岛素,评价胰岛素抵抗情况,同时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s VCAM-1、s ICAM-1、TNF-α及IL-6的水平,并取大鼠腹主动脉血管检测NF-κB蛋白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血糖、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血脂、血清s VCAM-1、s ICAM-1、TNF-α及IL-6水平、血管NF-κB蛋白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使用柴芪汤干预后各项指标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但早期预防组的各项指标较治疗组的更具有优势。结论:柴芪汤可能通过影响血清s VCAM-1、s ICAM-1、TNF-α、IL-6的水平及NF-κB蛋白从而对MS血管损伤起到一定的干预效果,同时柴芪汤早期预防用药比治疗给药效果明显。
陈丽如刘源张嘉琰彭龙张立平
关键词:代谢综合征血管损伤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茵栀黄口服液治疗黄疸的作用机制研究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构建茵栀黄口服液成分-靶点-通路的相互作用网络,探究其治疗黄疸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获取茵栀黄口服液4种成分-茵陈、栀子、黄芩、金银花的有效活性成分,并对潜在靶点进行预测,进而绘制药物有效活性成分韦恩图及化合物-靶点网络图,通过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OMIM)、GeneCards及Drugbank数据库筛选出黄疸相关靶点,与获得的药物预测靶点取交集,再将交集靶点导入STRING数据库及Cytoscape 3.7.2,得到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图;通过Metascape对关键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结果:茵栀黄口服液的4种成分-茵陈、栀子、黄芩、金银花在TCMSP数据库中共检索到530个化学成分,根据口服生物利用度(OB)和类药性(DL)共筛选出87个活性成分,得到作用于黄疸的靶点共233个,通过与疾病数据库筛选出黄疸相关靶点取交集,获得交集靶点122个,GO功能分析集中在对细胞凋亡、细胞因子受体结合的调控,对多种蛋白激酶活性的调节等方面,KEGG通路分析得到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核因子κB信号通路等通路。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茵栀黄口服液治疗黄疸具有多成分、多靶点的作用特点,并预测了可能的作用机制,为后期实验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王炳然张立平彭龙
关键词:茵栀黄口服液黄疸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
柴芪汤对代谢综合征性肾损害大鼠的干预作用研究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观察柴芪汤对饮食诱导的代谢综合征大鼠糖脂代谢紊乱及代谢综合征性肾损害的干预效果。方法将40只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中药组、西药组,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用高盐高脂高糖饲料喂养。中药组从造模第一天开始给予柴芪汤[5.71 g/(kg·d)]灌胃,西药组从造模第一天开始给予盐酸吡格列酮混悬液[2.7 mg/(kg·d)]灌胃,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做对照,共16周。第16周末检测大鼠血清血糖、血脂、胰岛素,评价胰岛素抵抗。同时检测血清肌酐、尿素氮,比色法检测24小时尿蛋白定量,评价肾损害程度。并测量大鼠血压,HE染色观察肾脏病理改变。结果模型组大鼠血糖、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血脂、肌酐、尿素氮、尿酸、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压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中药柴芪汤,西药盐酸吡格列酮干预组各项指标均低于模型组,仍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柴芪汤可改善代谢综合征大鼠的糖脂代谢紊乱,减轻代谢综合征性肾损害的程度,延缓其进展。
张嘉琰张立平陈丽如彭龙
关键词:代谢综合征肾损害健脾疏肝
柴芪汤对代谢综合征大鼠血管病变保护机制的研究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分析柴芪汤对代谢综合征(MS)大鼠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的影响。方法将32只SpragueDawley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柴芪汤组及罗格列酮组,各8只。正常组给予普通饲料喂养,余3组用高盐高脂高糖饲料喂养诱导MS模型,自造模第1天开始持续灌胃给药8周,柴芪汤组给予柴芪汤5.67g/(kg·d),罗格列酮组予罗格列酮混悬液3mg/(kg·d),正常组及模型组给予10ml/(kg·d)蒸馏水,8周后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4组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IRI)、三酰甘油、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ICAM-1(sICAM-1)和血清VCAM-1(sVCAM-1)含量,取腹主动脉观察其病理形态,同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血管组织中VCAM-1和ICAM-1的表达情况。结果模型组空腹血糖、FINS、IRI、三酰甘油、总胆固醇及LDL—c均高于正常组[(6.7±0.7)mmol/L比(5.7±0.4)mmo]/L、(15.8±1.1)μIU/ml比(13.5±1.5)μIU/ml、(4.7±0.7)比(3.4±0.3)、(0.89±0.43)mmol/L比(0.41±0.08)mmo]/L、(2.73±0.65)mmol,/L比(1.39±0.17)mmol/L,(0.93±0.22)mmol/L比(0.60±0.03)mmol/L],HDL—c低于正常组[(0.50±0.20)mmo]/L比(1.02±0.07)mmo]/L],柴芪汤组与罗格列酮组干预8周后,FINS[(14.2±0.6)、(14.2±1.9)μIU/m1]、IRI[(3.4±0.7)、(3.9±0.8)]、三酰甘油[(0.44±0.09)、(0.40±0.12)mmol/L]、LDL-c[(0.75±0.14)、(0.70±0.20)mmol/L]均明显低于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柴芪汤组与罗格列酮组比较,以上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柴芪�
陈丽如聂玮马丽娜·阿新拜刘源张嘉琰彭龙张立平
关键词:代谢综合征细胞间黏附分子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扶正祛毒方对慢性乙肝病毒携带小鼠肝组织γ-干扰素和白介素-10表达影响的研究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观察扶正祛毒方对慢性乙肝病毒携带小鼠γ-干扰素( Interferon-γ,IFN-γ)和白介素 10( Interleukin-10,IL-10)表达影响,探讨扶正祛毒方对免疫的调节作用。方法选择雄性 HBV转基因 C57BL/6J 小鼠30 只随机分为模型组、西药组、中药组,同系雄性正常小鼠10 只作为空白组,西药组、中药组分别予以阿德福韦酯药液和扶正祛毒方药液灌胃,模型组、空白组均予以等量生理盐水灌胃。24 周后处死取材,检测血清乙型肝炎核心相关抗原( hepatitis Beantigen,HBeAg)、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水平,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谷草转氨酶( 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含量,尾尖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 hepatitis Bvirus deoxyribonucleic acid,HBV DNA)相对表达量,肝组织γ-干扰素、白介素-10 含量。结果( 1)ALT、AST:模型组较空白组显著升高( P < 0. 05),西药组和中药组较模型组显著降低( P < 0. 05)。( 2) HBeAg、HBsAg:模型组 HBeAg、HBsAg 阳性率均为 100%,空白组均为 0%,西药组、中药组HBeAg 阴转率分别为 28. 6%、42. 9%。( 3) HBV DNA:模型组较空白组显著升高( P <0. 05),中药组较模型组显著降低( P <0. 05)。( 4)γ-干扰素:模型组较空白组显著降低( P <0. 05),中药组显著高于模型组( P <0. 05)。( 5)白介素-10:模型组较空白组显著升高( P <0. 05),中药组显著低于模型组和西药组( P <0. 05)。结论( 1)用药 24 周后,扶正祛毒方对慢乙肝病毒携带小鼠肝脏炎症反应无加剧,并能降低血清转氨酶水平;( 2)用药 24 周后,扶正祛毒方对慢性乙肝病毒携带小鼠病毒复制有抑制作用;( 3)用药 24 周后,扶正祛毒方可以提高慢性乙肝病毒携带小鼠肝组织γ-干扰素表达,并抑制白介素-10 表达,这可能是其抑制病毒复制的重要机制之一。
彭龙张立平郭子宁王炳然袁慧鑫
关键词: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Γ-干扰素白介素-10
扶正祛毒方干预慢性乙肝病毒携带小鼠免疫耐受机制研究
目的: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是乙肝病毒感染后的一类特殊患病人群,转氨酶在正常范围,且一般见不到肝组织学异常改变,但是具有HBeAg和HBsAg阳性、HBV DNA高复制的特点,常在隐匿状态下进展为肝癌或肝硬化。目前研究认为免...
彭龙
关键词: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转氨酶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