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继红
- 作品数:44 被引量:215H指数:7
-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政治法律经济管理更多>>
- “分”与伦理
- 在先秦儒家典籍中,“分”这一范畴的涵义大约有十余种。本文所研究的,作为“区分、辨别”意义上的“分”。此种意义上的“分”是一个关乎社会秩序建构的问题,是先秦儒家治世伦理的一条基本理路。儒家治世伦理以对“分”的思考为逻辑起点...
- 陈继红
- 关键词:先秦儒家
- 新时代“友善”价值观建构的三个理论问题——以“友善”“友爱”之辨为中心被引量:1
- 2018年
- 对"友善"与"友爱"的词源辨析及"传统—现代"的二元式讨论,有助于深入思考新时代"友善"价值观建构的理论问题。"友善"与"友爱"的首要区别是内在价值依据的差别,前者指向"义",后者指向"爱",此种差别反映新时代"友善"价值观的内在限度。"友善"与"友爱"所指向的人伦关系之差别揭示了一种自然的情感逻辑,"友善"包含"友爱",更为恰当地表达了新时代"爱"之情感的逻辑进路与基本面向。"友爱"是传统道德体系中具有根基性地位的道德观念,由于社会政治制度的现代转型与道德体系建构的心理基点的现代转换,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中,"友善"而非"友爱"获得了根基性的地位。
- 陈继红陈继红
- 关键词:友善友爱
- 名分·秩序·和谐--先秦儒家名分思想的一种解读视角
- “名”与“分”是解读先秦儒家名分思想的两个维度。先秦儒家以“正名”作为实现其治世理想——秩序构建的原点,并以具有“二分性”的“名”之体系的构建强化了“名”作表征的秩序。先秦儒家论“定分”与“正名”虽然各有侧重,但二者内在...
- 陈继红
- 关键词:先秦儒家等级秩序和谐观
- 情感·人伦·秩序——解码先秦儒家情论中的秩序情结
- 儒家情论中弥散着浓重的秩序情结,对秩序的关注实为一条贯穿始终的逻辑线索。先秦儒家认为人伦关系存在亲疏远近之别,而人情则是此种人伦秩序合理性的自然之基。先秦儒家释“仁”为“情”与“道”之统一体,认为“仁情”在施行中的等差次...
- 陈继红
- 关键词:先秦儒家人伦关系
- 儒家孝道中的性别难题——以匡章事件为中心的讨论被引量:2
- 2016年
- 作为一个典型的思想史事件,匡章事件表征了儒家孝道中的一个性别难题:孝母抑或从父的两难。将《孟子》与《演义》进行深度比照,可以发现这个难题中存在的三个相互关联的问题:从父与孝母这两种义务的价值排序、"责善"的正当性追问、"几谏"在特殊情境下的价值判断。在关于匡章事件的历史评述中,上述三个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应答,同时亦存在着分歧与疑问。基于儒家规训中的两条路线重新理解匡章事件及其内在问题,种种分歧与疑问则得以消释。导致此种性别难题的根本原因不但在于儒家规训中秩序路线的主导作用,亦与父子之间的单向度义务设定不无关联,而这正是儒家孝道的缺陷所在。
- 陈继红
- 关键词:儒家孝道
- “分”与“惠”的辩证——先秦儒家分配伦理的价值路向解析被引量:1
- 2010年
- 先秦儒家分配伦理中存在着两条并行的价值路向:"分"与"惠"。"分"涉及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利益分配,以孔荀为代表的先秦儒家皆表达了对"分"的认同,并从理论上论证了"分"的合理性依据。"惠"涉及国家与庶民之间的利益分配,主要体现在先秦儒家所设计的种种分配调节机制中。"分"与"惠"之间是一种相互交融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分"内在地涵蕴了"惠",以"惠"作为其获得合理性的评判底线;另一方面,"惠"以认肯"分"为前提,并最终强化了"分"。二者的辩证关系体现了分配的理想状态:中道。
- 陈继红
- 关键词:先秦儒家
- 道德楷模的缺位及其发展态势
- 2014年
- 知识分子以追求普遍性、创新性知识为信念,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有深深的忧患与建构意识,是引领社会发展的精神性的群体,理应在道德方面为人表率。然而,随着思想与知识成为大众娱乐时尚,传统意义上知识分子道德理想主义的操守与敬畏正在被肢解,道德楷模正在走下神坛而融入大众。虽然古今中外对知识分子理解各异,但对于知识分子的道德理想主义认识却十分一致。
- 陈继红
- 关键词:道德楷模大众娱乐道德理想主义道德精神道德能力道德理念
- 论加强对青年学生的科学素质教育被引量:1
- 2001年
- 科学素质教育是对青年学生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加强科学素质教育,不断提高青年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他们敢于坚持科学思想的勇气和不断探求真理的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当前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 陈继红施宪
- 关键词:青年学生教育科学普及工作教育改革实践教育
- 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论域、问题与趋向
- "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总结已有成果,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大论域: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系、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史、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中存在的...
- 陈继红王易
-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论域
- 人伦之“分”与人的存在方式——先秦儒家人性理论新解被引量:3
- 2009年
- 在先秦儒家典籍中,"分"是一个重要的范畴,其核心之义为等级意义上的"区分、辨别",此种意义上的"分"本质上为人伦之"分"。"分"以显性或隐性的方式贯穿于儒家人性理论中,先秦儒家对人的存在方式的思考实际上是立足于"分"而展开的。这种思考包含着三个相互关联的思想:其一,"分"是人之所以为人之本源,儒家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了"分"对于人的存在的本源性意义;其二,"分"是人的社会生存方式之解释,儒家认为,只有"分"才能恰当地解释人的生存方式,也才能将人与动物真正区分开来;其三,"分"是人的自然欲求之安顿。对人伦之"分"的考察,有助于我们从一个新的视角解读先秦儒家人性理论。
- 陈继红
- 关键词:人性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