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4篇化学工程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3篇乙烯
  • 2篇聚乙烯
  • 2篇硅烷
  • 2篇分子量
  • 2篇复合材料
  • 2篇高分子
  • 2篇高分子量
  • 2篇高分子量聚乙...
  • 2篇超高分子量
  • 2篇超高分子量聚...
  • 2篇复合材
  • 1篇导电复合材料
  • 1篇性能表征
  • 1篇性能研究
  • 1篇石墨
  • 1篇酸铜
  • 1篇炭黑
  • 1篇炭黑填充
  • 1篇填料
  • 1篇填料含量

机构

  • 5篇华东理工大学

作者

  • 5篇陈腾辉
  • 4篇李秋影
  • 3篇吴驰飞
  • 2篇郭卫红
  • 1篇刘守超
  • 1篇刘玉锦
  • 1篇王素慧

传媒

  • 1篇高分子材料科...
  • 1篇华东理工大学...
  • 1篇材料科学与工...

年份

  • 1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硅烷自交联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陈腾辉
聚氯乙烯/膨胀石墨导电复合材料的负温度系数效应被引量:1
2016年
采用膨胀石墨(EG)对聚氯乙烯(PVC)进行改性研究,考察了EG含量和体系发泡与否对PVC/EG复合材料负温度系数(NTC)效应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PVC/EG复合材料的NTC效应随着EG含量的变化而变化,当EG含量低于渗流阈值(质量分数9%)时,复合材料的NTC效应灵敏度更高。在30-120℃的温度范围内,EG质量分数为4%时的未发泡和发泡PVC/EG复合材料的体积电阻率分别降低了3和4个数量级;相较未发泡的PVC/EG复合材料的NTC效应,发泡后的复合材料表现出更灵敏的NTC效应。PVC/EG复合材料在2个加热-冷却循环过程中表现出良好的NTC循环稳定性。并从材料内部结构观察分析了PVC/EG复合材料产生NTC效应的原因。
刘玉锦李秋影陈腾辉吴驰飞郭卫红
关键词:聚氯乙烯膨胀石墨发泡
丙烯酸酯橡胶/硫酸铜配位交联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表征
2017年
采用溶液球磨法直接制备丙烯酸酯橡胶(AR)/硫酸铜复合材料,在180℃热压下实现AR与CuSO_4的配位作用。球磨后CuSO_4粒径大幅减小且分布变窄,粒径平均峰值从9.88μm减小到1.03μm。采用电子顺磁共振波谱(ES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动态力学分析(DMA)、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手段对复合材料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溶液球磨法制备的w(CuSO_4)=2.9%的复合材料较传统方法制备的w(CuSO_4)=4.8%复合材料,CuSO_4的添加量减少了40%,但拉伸强度提高了120%。SEM分析结果表明溶液球磨法制备的复合材料中CuSO_4的粒径和分布情况均得到显著改善;ESR、XPS谱图证明了AR与CuSO_4之间发生配位作用;DMA结果表明:由于配位作用,复合材料较AR呈现出刚性的特点。
傅志伟尚鹏陈腾辉王素慧李秋影吴驰飞
关键词:丙烯酸酯橡胶硫酸铜复合材料配位
炭黑填充聚四氟乙烯微孔膜及其制备方法
一种炭黑填充的聚四氟乙烯微孔膜,以重量计炭黑的填充量为聚四氟乙烯的0.5%~10%,包括为炭黑量0.5%~5%偶联剂,以及为聚四氟乙烯量20%~30%的挤出助剂。制备方法包括(1)炭黑分散于水中后滴加入偶联剂搅拌分散(2...
李秋影张识介陈腾辉刘守超
文献传递
制备工艺对硅烷交联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综合性能的影响被引量:2
2018年
本文在传统硅烷交联方法的基础上,结合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的特点,对接枝和交联工艺分别进行改进:接枝过程中,在UHMWPE出现亚稳性的工艺条件下,利用柱塞挤出在较低温度和压力下完成了UHMWPE的硅烷接枝过程的连续操作;交联过程中,预先在硅烷接枝UHMWPE中添加合适的产水剂一水合草酸钙,利用模压过程中产水剂在聚合物内部产生水从而实现UHMWPE硅烷接枝料的原位水解缩合交联反应,省去传统硅烷交联聚烯烃需经过水煮或蒸汽处理的过程。研究了工艺改进后所制备的硅烷交联UHMWPE的凝胶含量、热性能以及机械性能随产水剂用量的变化规律,材料的综合性能更优异。
陈腾辉李秋影郭卫红吴驰飞
关键词: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硅烷交联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