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芊

作品数:19 被引量:41H指数:4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一般工业技术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8篇医药卫生
  • 1篇化学工程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11篇皮肤
  • 9篇细胞
  • 7篇淋巴
  • 6篇淋巴瘤
  • 4篇皮肤T细胞淋...
  • 4篇细胞淋巴瘤
  • 3篇皮肤T细胞
  • 3篇细胞系
  • 3篇淋巴瘤细胞
  • 3篇淋巴瘤细胞系
  • 3篇斑块
  • 2篇蛋白
  • 2篇多发
  • 2篇银屑
  • 2篇银屑病
  • 2篇西达本胺
  • 2篇块型
  • 2篇姜黄素
  • 2篇斑块型
  • 2篇斑块型银屑病

机构

  • 19篇北京大学第三...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北京大学国际...

作者

  • 19篇张芊
  • 16篇张春雷
  • 7篇王文慧
  • 7篇谷晓广
  • 5篇郭金竹
  • 3篇张倩
  • 3篇尤艳明
  • 3篇谢志强
  • 2篇王艺萌
  • 2篇门月华
  • 2篇徐敏丽
  • 1篇关欣
  • 1篇高培
  • 1篇兰宇贞
  • 1篇宋清华
  • 1篇赵芳
  • 1篇刘翠苓
  • 1篇詹思延
  • 1篇张颖
  • 1篇柳剑英

传媒

  • 6篇中国皮肤性病...
  • 5篇临床皮肤科杂...
  • 1篇中国医疗器械...
  • 1篇中华预防医学...
  • 1篇中华皮肤科杂...
  • 1篇中国麻风皮肤...
  • 1篇中国医学文摘...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年份

  • 3篇2024
  • 1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7篇2016
  • 2篇2015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斑块型银屑病合并大疱性类天疱疮4例临床分析
2022年
目的总结斑块型银屑病合并大疱性类天疱疮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1月-2020年11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皮肤科住院的诊断为斑块型银屑病合并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共4例患者,男女各2例,年龄62~86岁,均为银屑病先发病,3例合并高血压,3例合并糖尿病,3例合并甲状腺相关疾病。4例均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其中3例联合丙种球蛋白、免疫抑制剂或生物制剂治疗。结论斑块型银屑病合并大疱性类天疱疮临床相对少见,有可能与高血压、糖尿病和甲状腺疾病有一定关系,治疗需同时兼顾两种疾病。
张颖张芊张公杰张倩张春雷郭金竹
关键词:斑块型银屑病大疱性类天疱疮高血压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糖皮质激素
乳房外Paget’s病伴多发转移
2022年
患者男,71岁。阴囊右侧皮肤肿物1年余,阴囊水肿1个月。皮肤科检查:阴囊右侧可见5 cm×4 cm乳头瘤样增生性肿块,界限清楚,中央潮红、糜烂,伴白色分泌物,部分区域上覆秽黄色厚痂及米粒至绿豆大薄壁水疱,触之易出血,基底及周围有浸润感,质硬,阴阜可见散在米粒大浸润性暗红色丘疹,阴囊及阴茎明显水肿。皮损组织病理:表皮内Paget细胞团,真皮内可见浸润的肿瘤细胞,免疫组化示细胞角蛋白(CK)7及巨囊性病液体蛋白(GCDFP)-15阳性,CK20阴性。辅助检查:PET-CT示左颈部淋巴结、双肺门、纵膈、腹膜后、盆腔及左髂骨转移可能。诊断:乳房外Paget’s病伴多发转移。治疗:至成形科行右侧阴囊病变扩大切除、左侧腹股沟淋巴结部分清扫术,目前正在术后放疗中。
李婷婷杨欣张公杰张芊关欣王文慧张春雷郭金竹
关键词:阴囊组织病理免疫组化
我国城镇掌跖脓疱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经济负担分析
2024年
目的分析我国掌跖脓疱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疾病的经济负担。方法使用2012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我国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数据库数据开展回顾性研究。通过国际疾病分类代码和中文诊断名称来识别掌跖脓疱病患者,并估算患病率、发病率和费用。根据年龄和性别进行亚组分析,并进行敏感性分析来考察结果稳健性。基于我国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计算年龄调整的标准化患病率和发病率。结果2016年我国掌跖脓疱病患病率和发病率分别为2.730/10万(95%CI:2.218/10万~3.242/10万)和1.556/10万(95%CI:1.154/10万~1.958/10万),女性患病率(2.910/10万)高于男性患病率(2.490/10万,χ^(2)=97.48,P=0.001),同时女性发病率(1.745/10万)高于男性发病率(1.418/10万,χ^(2)=85.02,P=0.001);年龄最高峰为30~39岁,在20岁以下人群中0~3岁年龄组存在小高峰。2012—2016年每位患者的就诊次数为(2.44±0.04)次,每年的人均总费用为(982.40±39.19)元。结论2016年我国掌跖脓疱病的患病率和发病率女性均高于男性,患病率和发病率峰值年龄在30~39岁。
张芊冯菁楠郭金竹卓琳许璐刘立立高培王胜锋詹思延王文慧
关键词:掌跖脓疱病发病率患病率
利多卡因凝胶贴膏(得百宁■)用于ALA光动力封包的止痛效果研究
2024年
目的:使用利多卡因凝胶贴膏(得百宁■)进行患处氨基酮戊酸(ALA)敷药后封包,能否有效减轻光动力治疗的疼痛程度及是否影响光动力治疗效果。方法:2020年8月1日~2021年7月31日,共纳入在本院就诊的9例泛发性女性外阴尖锐湿疣患者为观察对象,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进行临床观察。每位患者进行4次治疗,间隔7~14d治疗1次,4次治疗中随机选择2次作为试验组,术前使用复方利多卡因凝胶贴膏(得百宁■)直接覆盖病灶封包3h;另外2次治疗作为对照组在凝胶贴膏下隔离保鲜膜进行封包,术前对药物吸收情况进行评价、术中通过VAS评分法进行疼痛评估,术后对病灶清除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对照组敷药后荧光诊断显影无明显差异;试验组疼痛VAS评分(6.7±1.6)分,对照组(8.1±1.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单次治疗皮损清除率61.78%,对照组60.22%,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利多卡因凝胶贴膏使用方便,对ALA光敏剂药物吸收无影响,不影响治疗效果,对于治疗过程中的疼痛能够起到缓解作用。
张芊赵芳吴雯婷门月华
关键词:光动力止痛
西达本胺联合姜黄素对人皮肤T细胞淋巴瘤细胞系Hut78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研究西达本胺联合姜黄素对皮肤T细胞淋巴瘤(CTCL)细胞的增殖抑制和凋亡诱导作用,探讨西达本胺联合姜黄素治疗CTCL的机制。方法分别用0.3、0.6、1.2、2.4μmol/L西达本胺,10μmol/L姜黄素,1.2μmol/L西达本胺联合10μmol/L姜黄素处理Hut78细胞24、48、72h后,采用MTS法检测Hut78细胞的生存率。用0.6、1.2μmol/L西达本胺,10μmol/L姜黄素,1.2μmol/L西达本胺联合10μmol/L姜黄素分别处理Hut78细胞24h,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及细胞周期,用实时PCR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凋亡相关基因Fas、caspase8、NF—κBp65及细胞周期相关基因P21、CDK2、细胞周期蛋白E(cyclinE)mRNA和蛋白的表达。统计分析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t检验。结果西达本胺能明显抑制Hut78细胞的增殖,且呈剂量依赖性(F=266.558,P〈0.001)和时间依赖性(F=564.966,P〈0.001)。培养48h和72h时,1.2μmol/L西达本胺联合10μmol/L姜黄素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显著强于1.2μmol/L西达本胺及10μmol/L姜黄素(均P〈0.001)。流式细胞仪结果显示,联合组的凋亡细胞比例均显著高于0.6、1.2μmol/L西达本胺组和10μmol/L姜黄素组(均P〈0.001)。此外,联合组和1.2μmol/L西达本胺组G0/G1期细胞比例明显高于0.6μmol/L西达本胺组和10μmol/L姜黄素组,而其S期细胞比例及G2/M期细胞比例均明显低于0.6μmol/L西达本胺组和10μmol/L姜黄素组(均P〈0.05),联合组与1.2μmol/L西达本胺组各细胞周期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实时PCR结果显示,联合组和1.2μmol/L西达本胺组Fas、caspase8、P21mRNA的表达均明显高于0.6μmol/L西达本胺组和10μmol/L姜黄素组(均P〈0.001),而其NF—κBp65、CDK2、eyclinEmRNA的表达均明显低于0.6μmol/L西达本胺组和
谷晓广吴芳妮张芊张春雷
关键词:淋巴瘤T细胞皮肤姜黄素西达本胺
古塞奇尤单抗治疗中重度斑块型银屑病的减停药复发及重启治疗模式观察
2024年
目的研究古塞奇尤单抗治疗中重度斑块型银屑病的疗效及安全性,减停药及重启治疗的长期治疗模式。方法纳入随访时间40周以上的应用古塞奇尤单抗治疗的成人中重度斑块型银屑病患者,达到PASI90后医患共同决策继续治疗、延长给药间隔、停药观察随访及重启治疗,评价短期及长期的疗效及安全性,停药后重启治疗的时间及方案。结果共纳入39例患者,男25例,女14例,平均年龄(39.7±13.2)岁,平均基线PASI评分(16.3±12.1)分,平均用药时间为(64.9±41.0)周,平均随访时间(99.7±36.3)周。12周时达到PASI100/90/75/50分别为23.08%/58.97%/87.18%/97.44%,20周时89.74%的患者达到PASI90。15例(38.46%)延长了用药间隔,延长期间均可维持在PASI90。26例(66.67%)进行了停药,平均用药时间为(37.6±18.1)周,平均在达到PASI90后的(22.1±18.9)周停药,停药后重启治疗的平均时间为(45.9±21.8)周。停药的26例患者中25例复发重启治疗,其中15例仍用古塞奇尤单抗,均可重新达到PASI90,10例转换为其他生物制剂的患者中4例由于疗效欠佳又再次转换为古塞奇尤单抗,均可重新达到PASI90。7例患者在20周及之前停药,19例在20周之后停药,20周及之前停药组的重启治疗时间虽然长于20周之后停药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1)。16例(41.03%)患者报告了不影响继续用药的不良事件,无严重不良事件。结论古塞奇尤单抗治疗中重度斑块型银屑病的短期及长期疗效和安全性良好,达到PASI90后维持稳定可适当延长用药间隔或停药,停药至重启系统治疗平均时间45.9周,重启治疗可再次应答。
郭金竹张芊王文慧
关键词:银屑病生物制剂IL-23停药复发
皮肤T细胞淋巴瘤的表观遗传学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6年
皮肤T细胞淋巴瘤(CTCL)是一组少见疾病,属于结外非霍奇金淋巴瘤,是原发于皮肤的一种T淋巴细胞克隆性增生所致的疾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办法,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CTCL发病机制不明,大量研究表明CTCL的发生与表观遗传学有着密切关系。表观遗传学在基因转录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主要包括组蛋白乙酰化、磷酸化、泛素化,DNA甲基化及microRNAs(miRNAs)等。随着甲基化转移酶抑制剂及组蛋白酶抑制剂等表观治疗药物在临床的成功应用,以及其对肿瘤细胞所具有的高选择性,表观遗传成为CTCL研究的热点。该文就表观遗传学中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及miRNAs在CTCL诊断及治疗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吴芳妮张芊谷晓广张春雷
关键词:皮肤T细胞淋巴瘤表观遗传学DNA甲基化组蛋白乙酰化MIRNAS
多发丘疹、结节、小斑块为主要皮肤表现的B淋巴细胞恶性肿瘤1例:原发或继发?
目的 报道1 例以泛发丘疹、结节为皮肤表现的B 淋巴细胞恶性肿瘤.方法 对该病例进行详细的临床,病理及实验室检查.结果 男,67 岁,因"反复全身皮疹16 个月,发现脾大、血小板减低1 月"入院.
张芊汪瀚瀛门月华尤艳明王文慧张倩徐敏丽谢志强张春雷
IFN-α联合苦参碱对人皮肤淋巴瘤细胞系HH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研究IFN-α联合苦参碱对皮肤T细胞淋巴瘤(CTCL)细胞的增殖抑制和凋亡诱导作用,探讨IFN-α联合苦参碱治疗CTCL的机制。方法分别用3 000,5 000,10 000,20 000U/m L IFN-α;0.2,0.4,0.8,1.6mg/m L苦参碱;以及10 000U/m L IFN-α联合0.8mg/m L苦参碱分别作用HH细胞24,48,72h后利用MTS法检测HH细胞的生存率。并用流式细胞术检测10 000U/m L IFN-α,0.8mg/m L苦参碱以及其联合作用细胞24h后,HH细胞的凋亡情况。运用Real-time PCR检测10 000U/m L IFN-α,0.8mg/m L苦参碱以及其联合作用HH细胞24h后凋亡相关基因Fas,Fas L,Caspase8,Caspase3,Bax以及Bcl-2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IFN-α和苦参碱单独作用均能有效抑制HH细胞的增殖,并引起HH细胞的凋亡。IFN-α联合苦参碱比单药对HH细胞的增殖抑制和凋亡诱导作用更明显,IFN-α联合苦参碱能使Fas,Caspase8,Caspase3以及Bax表达明显增加,能明显抑制Bcl-2的表达,但对Fas L的表达没有影响。结论 IFN-α通过抑制细胞增殖和促进细胞凋亡对CTCL起到治疗作用。与单独使用IFN-α相比,IFN-α联合苦参碱能明显提高CTCL的治疗效果,减少IFN-α的使用量。
吴芳妮谷晓广张芊张春雷
关键词:干扰素Α苦参碱皮肤T细胞淋巴瘤
皮肤浆细胞增多症1例被引量:3
2016年
患者女,42岁。面、躯干及四肢皮疹2年。皮肤科情况:面、颈、胸、背、四肢近端多发浸润性暗红色丘疹和结节,伴高γ球蛋白血症。皮损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示浆细胞增多症,增生细胞κ多数+,λ个别+。系统检查无明显异常,诊断:皮肤浆细胞增多症。
张芊李薇薇尤艳明王文慧刘翠苓张倩张春雷
关键词:浆细胞增多症皮肤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