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莉

作品数:17 被引量:60H指数:4
供职机构:昆明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3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抑郁
  • 4篇抑郁症
  • 3篇护理
  • 3篇基因
  • 2篇多态
  • 2篇多态性
  • 2篇抑郁障碍
  • 2篇营养因子
  • 2篇源性
  • 2篇源性神经营养...
  • 2篇神经营养
  • 2篇神经营养因子
  • 2篇细胞
  • 2篇疗效
  • 2篇脑梗
  • 2篇脑梗死
  • 2篇脑梗死患者
  • 2篇脑源性
  • 2篇脑源性神经
  • 2篇脑源性神经营...

机构

  • 17篇昆明医科大学
  • 1篇云南省精神病...

作者

  • 17篇周莉
  • 4篇黄芹
  • 2篇王娜
  • 2篇阮冶
  • 1篇鲍天昊
  • 1篇边莉
  • 1篇华海蓉
  • 1篇阮永华
  • 1篇边立功
  • 1篇陆地
  • 1篇唐莹
  • 1篇王维
  • 1篇张少川
  • 1篇冯大莺
  • 1篇潘国庆
  • 1篇陈华英
  • 1篇张帆
  • 1篇张乐
  • 1篇傅希玥
  • 1篇张勇辉

传媒

  • 2篇昆明医科大学...
  • 1篇双足与保健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临床精神医学...
  • 1篇四川精神卫生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中国药业
  • 1篇基层医学论坛
  • 1篇中国现代医药...
  • 1篇中外医学研究
  • 1篇当代临床医刊
  • 1篇中外女性健康...

年份

  • 1篇2023
  • 3篇2022
  • 1篇2021
  • 3篇2020
  • 2篇2019
  • 3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3
  • 1篇2008
  • 1篇2006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血浆proBDNF水平与原发性干燥综合征伴抑郁症状的相关性研究
2023年
目的了解血浆proBDNF水平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患者伴抑郁症状中的作用,并对相关因素进行探讨,为早期干预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自制一般情况调查表及PHQ-9量表对42例pSS患者及81例健康对照进行调查,并对42例pSS患者采用应对方式问卷(SCSQ)、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进行调查和评分,欧洲抗风湿病联盟pSS病情活动度量表(ESSDAI)评估pSS疾病活动度。取得知情同意后抽取外周血3~5 mL,检测血浆中proBDNF的水平。结果pSS伴随抑郁症状患者血浆proBDNF水平升高最为明显(P<0.05),较少的社会支持是pSS伴随抑郁症状的危险因子。结论proBDNF可能参与了pSS伴随抑郁症状的发病机制,pSS患者合并抑郁症状时需要更多的社会支持。
冯大莺陈华英潘虹英杨芝兰晏姗周莉
关键词: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心理社会因素
云南汉族、佤族FZD3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FZD3基因是分泌型Wnt糖蛋白的膜受体,参与了Wnt号传导通路。FZD3基因定位于8P21,而8P21是精神分裂症的连锁区域,因此FZD3基因可能是精神分裂症的重要易感位点。故本文探讨云南汉族与佤族精...
周莉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基因多态性民族迁移
文献传递
甲状腺激素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前体水平与抑郁症的关系研究被引量:15
2020年
背景随着对抑郁症了解的深入,人们发现其不仅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同时还与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HPT轴)密切相关,而抑郁症的神经营养因子假说则认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前体(proBDNF)在抑郁症的发病过程中发挥着一定作用,但抑郁症、HPT轴和proBDNF三者间的关系却鲜有研究。目的探索甲状腺激素、proBDNF水平与抑郁症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6月在云南省精神病医院住院及门诊治疗的抑郁症患者43例为病例组。同期选取本院健康体检者31例为对照组。测定并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及甲状腺激素〔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激素(TSH)〕、proBDNF水平;分析病例组甲状腺激素、proBDNF水平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HAMD-24)总分及其各因子评分之间的相关性,甲状腺激素与proBDNF水平的相关性。结果两组T3、FT4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T4、FT3、TSH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FT3水平与HAMD-24总分及认知障碍评分呈正相关(P<0.05)。两组proBDNF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proBDNF水平与HAMD-24总分及其各因子评分均无相关性(P>0.05)。病例组甲状腺激素水平与proBDNF水平无相关性(P>0.05)。结论抑郁症患者更容易出现焦虑、自杀、偏执、强迫、绝望感及睡眠障碍等问题,且有并发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可能。
王娜傅希玥张帆蒋玉凤杨淑莫敏杨财花张少川周莉
关键词:抑郁症甲状腺激素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
云锡矿粉体外诱导永生化人支气管上皮细胞BEAS-2B恶性转化及其机制研究
目的:云南个旧为矿工职业性肺癌的高发区,以往学者在矿粉致癌性、遗传毒性及致癌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但仍有些问题尚未阐明。本研究旨在探讨云锡矿粉对人支气管上皮细胞的体外致癌转化效应,进一步研究云锡矿粉的遗传毒性及P53...
周莉
关键词:永生化人支气管上皮细胞恶性转化P53通路
文献传递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与创伤后应激障碍关系的文献计量分析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使用文献计量学方法评估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应用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相关研究的全球文献输出。方法从Web of Science中检索1980年—2021年10月发表的BDNF在PTSD中应用的文献,记录其相关信息(出版物特征、国家和机构、作者情况、出版物数量、引文情况、期刊和研究领域、通信作者、关键词等),采用bibliometrix R包进行出版物输出和作者贡献的定量和定性分析。结果最终共纳入347篇相关文献和综述。随着时间的推移,该领域出版物的数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对该领域贡献最大的国家和机构分别是美国和本古里安大学。作者主要来自美国,其次是中国、澳大利亚、以色列。COHEN H是最有生产力的作者,在引用的作者h指数中排名第一。引用最多的参考文献作者是RESSLER K J(引用次数1185次),发表文献数量第一的期刊是《神经—精神药理学和生物精神病学》。大多数文献发表于2019年(n=43)和2020年(n=45),其次是2018年(n=39)和2015年(n=35)。通信作者所在国家最多的是英国,BDNF、PTSD在多种关键词词云中出现频率较高。结论BDNF在PTSD中的应用具有较大潜力,对该领域贡献最大的国家和机构分别是美国和本古里安大学,COHEN H是最有生产力的作者;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以及数据可视化方法能够帮助了解该领域现在的研究进展,有助于相关学者、从业者预测该领域的发展趋势。
张乐潘虹英杨芝兰莫敏周莉阮冶
关键词:创伤后应激障碍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文献计量分析
正念应用领域的研究进展被引量:9
2022年
通过对近期国内外发表的关于正念疗法应用领域的研究结果进行研究、回顾、总结和分析,使正念疗法这种性价比高、操作便捷的心理治疗手段得到更好的应用与推广。研究结果证明,正念疗法在精神心理领域效果显著,非精神科的医学专业也将正念疗法引入躯体疾病领域,而且正念目前已经逐渐在体育运动、教育教学等领域应用,具有某些心理治疗无法企及的效果。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规范正念干预体系,探索正念治疗的医学机制,开展正念疗法直指躯体疾病症状、指标的相关研究,进行长程、多中心的研究,探索正念在提高人群心理弹性、预防精神心理疾病方面的长期作用。
段登艾阮冶周莉王维张勇辉
关键词:体育运动领域
proBDNF及其基因多态性Val66Met与抑郁障碍认知损害关系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20年
抑郁障碍是常见的精神疾病之一,以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和意志活动减弱等为主要的临床表现。2008年,世界卫生组织(WTO)将重性抑郁障碍(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列为全球第三大疾病负担,并预测该疾病在2030年成为全球第一大的疾病负担[1]。国际疾病分类第十次修订本(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10,ICD-10)也将注意力降低作为诊断抑郁障碍的附加症状。近年来,相关研究[2]认为BDNF基因多态性Val66Met及其前体蛋白(proBDNF)水平可能影响认知障碍的发生、发展过程,但尚未完全阐明。认知功能的损害将导致抑郁障碍患者的社会功能低下,因此,阐明重要的病因机制能为临床提供更为有效的治疗。现对proBDNF及其基因多态性Val66Met与抑郁障碍认知功能损害间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方静黄芹周莉李家磊莫敏
关键词:抑郁障碍国际疾病分类意志活动疾病负担病因机制基因多态性
proBDNF在二种神经精神疾病中表达的研究
研究背景: 酒精中毒和抑郁症均是神经退行性疾病,其共同特征均是在特定脑区出现大量神经元凋亡,并伴随神经再生减少。并且,酒精中毒和抑郁症表现出很高的共病率。临床证据表明,抑郁症状常出现在慢性酒精中毒的戒断过程中,并且对戒断...
周莉
关键词:抑郁症酒精中毒酒精戒断受体
文献传递
阿普唑仑重度依赖性失眠的曲唑酮替代治疗1例被引量:4
2021年
1病例患者,女,58岁,因“难以入睡,反复早醒20年”就诊。患者诉于20多年前,因工作繁忙,渐出现晚间入睡困难,凌晨1~2点方可入睡,后渐加重,并出现早醒,醒后难以入睡,白天显得没有精神,在外服用艾司唑仑、阿普唑仑、地西泮等药物,效果时好时坏,但一直未经规范诊治。3年前退休后,上诉情况加重,自行服阿普唑仑12~16 mg方可入睡,但仍觉睡觉不好,故来我院就诊。
方静李嘉磊莫敏周莉黄芹
关键词:阿普唑仑曲唑酮失眠
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护理干预效果评价
2017年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6年4月该院收治的7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循证护理,对比两组送至急诊科时、护理2周后的NIHSS评分并总结护理体会。结果护理干预2周后,两组NIHSS评分均显著改善,但观察组改善更为明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救治过程中,实施循证护理干预措施可以促进患者康复,值得推广。
周莉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疗效循证护理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