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树
- 作品数:24 被引量:130H指数:7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轻工技术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 ERAS理念在透析患者髋关节置换中的应用
- 目的:观察长期透析的患者,ERAS理念对髋关节置换的围手术期管理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至2016年在湛江中心人民医院关节外科行髋关节置换术,同时伴有肾功能衰竭并行规律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共7例。所有患者均采用ER...
- 薛志兴曲峰张树
- 关键词:ERAS围手术期管理
- 第1跖骨远端斜行截骨术治疗僵硬的回顾分析被引量:5
- 2018年
- 背景:僵硬是第1跖趾关节常见的退行性病变,主要表现为疼痛、背伸活动受限。僵硬的治疗常采用关节唇切除术与趾骨截骨术,但是对于第一跖骨是否存在抬高,跖骨截骨下沉和短缩是否可有效治疗僵硬,现有研究尚未得出一致结论。目的:分析僵硬患者是否存在第1跖骨抬高和过长,评价行第1跖骨远端斜行截骨术治疗僵硬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15年1月至2016年5月行第1跖骨远端斜行截骨术治疗僵硬13例15足。记录术前侧位第1、2跖骨间夹角(IMA)、术后骨愈合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患者第1跖趾关节背伸活动度、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趾功能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第1跖趾关节间隙、第1跖骨突出度(MPD)。结果:术前X线片示4足存在跖骨抬高(侧位IMA为4.8°~8.7°),8足存在第1跖骨过长(MPD为2.2~6.9 mm)。术后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0~26个月,平均(16.7±4.7)个月。术后4周均达到骨愈合。第1跖趾关节背伸活动度由术前平均19.7°±10.4°(4°~40°)增加至末次随访时的平均57.9°±12.2°(36°~72°)。至末次随访时,AOFAS趾功能评分、VAS评分,以及相关影像学资料的第1跖趾关节间隙、MPD,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01);随访期间,患者均无需进一步手术治疗,无转移性跖骨痛等并发症出现。结论:僵硬患者存在第1跖骨过长与上抬,第1跖骨远端斜行截骨术可有效治疗僵硬,明显改善跖趾关节功能,手术操作简单可靠,术后并发症较少。
- 孙超王智张树张建中
- 关键词:关节活动度
- 踝关节炎的病因机制及相关研究进展被引量:20
- 2015年
- 近年来,随人们对疾病的认知及诊疗水平的提升,踝关节炎已成为重要的经济卫生负担,并逐渐引起我们的关注[1-3]。据统计,全球近1%的成年人,因踝关节疼痛、活动受限等问题,长期受到困扰,并严重影响日常生活。有研究表明,晚期踝关节炎为患者带来的肢体功能障碍及精神困扰与晚期髋关节炎同样严重[4],但髋膝关节炎已引起足够重视,目前对其病因及相关机制问题已有大量研究,而对于踝关节炎的研究仍较少[5]。
- 张树张建中包贝西魏芳远
- 关键词:病因机制软骨下骨髋膝关节骨软骨移植三角韧带
- 女性外翻引发籽骨嵴磨损的影响因素分析
- 2020年
- 目的探讨女性外翻引发籽骨嵴磨损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7年10月—2018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门诊有症状的144例(237足)女性外翻患者的负重CT影像资料。患者年龄19~84(53.79±13.04)岁。根据籽骨嵴是否磨损分为籽骨嵴磨损组与籽骨嵴无磨损组。比较两组患者年龄、第1~2跖骨间角(IMA)、外翻角(HVA)、第1跖骨关节面外翻角(DMAA)、正位胫侧籽骨分度、冠状面籽骨分度、第1跖骨旋转角(α角)、第1跖骨底边旋转角(β角)。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籽骨嵴磨损的影响因素。通过ROC曲线分析计算界值。结果144例(237足)患者的IMA为13.85°±3.15°,HVA为31.52°±11.23°,DMAA为18.10°±8.08°,α角为22.78°±6.89°,β角为15.01°±6.45°。两组参数比较,除β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171,P>0.05)外,其他参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比值比(95%可信区间)为1.05(1.02~1.09),P<0.01]、冠状面籽骨分度[比值比(95%可信区间)为4.41(2.90~6.70),P<0.01]是籽骨嵴磨损的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年龄界值为53.5岁(灵敏度85.1%、特异度56.6%),冠状面籽骨分度界值为1.5度(灵敏度90.4%、特异度67.8%)。结论女性外翻患者中,籽骨嵴磨损与年龄和冠状面籽骨分度增加有关,与IMA、HVA、DMAA、正位籽骨分度及第1跖骨旋转角度无关。
- 张明珠张树何慧婧孙超王显军张建中魏芳远曲峰王智
- 关键词:外翻籽骨
- 富血小板血浆治疗部分肩袖损伤的疗效及可能机制被引量:14
- 2022年
- 目的比较富血小板血浆(PRP)注射及常规治疗部分肩袖损伤患者的疗效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收治的100例部分肩袖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两组均予以常规非手术治疗, 同时观察组接受肩峰下PRP注射治疗, 对照组接受肩峰下激素注射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后3, 6个月肩关节视觉模拟评分(VAS)、肩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CMS)和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对比观察组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的MRI图像。结果患者男55例, 女45例;年龄40~75岁[(55.9±9.1)岁]。患者均获随访6.0~8.2个月[(6.2±2.9)个月]。治疗前两组VAS、CMS、IL-6、IL-1β、TNF-α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3, 6个月观察组VAS分别为(3.5±0.9)分、(1.4±0.4)分,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1±0.9)分、(1.8±0.5)分(P均<0.01)。治疗后3, 6个月观察组CMS分别为(59.5±9.4)分、(86.5±7.9)分,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3.5±8.6)分、(78.5±8.4)分(P均<0.01)。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血清IL-6、IL-1β、TNF-α水平分别为(0.69±0.21)μg/L、(2.06±0.55)μg/L、(2.12±0.49)μg/L,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0.92±0.26)μg/L、(2.67±0.48)μg/L、(2.87±0.51)μg/L(P均<0.01);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血清IL-6、IL-1β、TNF-α水平分别为(0.37±0.11)μg/L、(1.14±0.23)μg/L、(1.27±0.25)μg/L,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0.45±0.09)μg/L、(1.36±0.27)μg/L、(1.88±0.26)μg/L(P均<0.01)。组内比较显示, 治疗后3, 6个月两组VAS、CMS及血清炎症因子(IL-6、IL-1β、TNF-α)水平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均<0.05), 且治疗后6个月各指标与治疗后3个月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6个月MRI显示冈上肌腱下表面高信号消失, 肌腱内部水平高信号减弱。结论 PRP注射治疗�
- 薛志兴虞攀峰张树迟成周建伟
- 关键词:富血小板血浆
- ■外翻改良Lapidus术后继发高弓足1例被引量:1
- 2019年
- [足母]外翻需要近端截骨治疗的患者可选择应用Lapidus手术,跖楔融合术可强有力地矫正第1跖列内收,并增加足内侧柱的稳定性。[足母]外翻应用改良Lapidus手术效果良好,但并发症较多,主要并发症是第1跖楔融合后不愈合、转移性跖骨痛等,此例患者并发症为高弓足,较为少见。
- 高克张树曲峰孙超
- 关键词:[足母]外翻高弓足
- 站立负重CT分析外翻患者第1跖骨旋转的影响因素被引量:3
- 2018年
- 目的分析在正常直立负重状态下,外翻畸形患者第1跖骨旋转的影响因素。方法 2017年10月至2017年12月,在门诊选取30例(50足)连续就诊的外翻畸形患者,采用PedCAT进行负重CT检查,通过CubeVue软件系统进行重建。测量前足第1~2跖骨间角、外翻角等指标,于CT冠状横断面测量第1跖骨头的旋转程度,并记录跖骨是否存在圆角征。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各参数与第1跖骨旋转α角、正位和轴位籽骨分度的相关性。结果 50足均进行了负重CT检查,其中具有圆角征的足有42足(84%),43足(86%)旋前度超过正常参考值。平均第1跖骨旋转α角为(23.30±6.44)°,平均第1跖骨底边旋转角为(15.80±5.95)°,两者间有显著相关性,并存在线性关系。第1跖骨旋转α角与IMA角、正位Hardy-Clapham籽骨分度、DMAA角存在相关性,P<0.05。正位籽骨分度与IMA、HVA具有显著相关性(P<0.001),与DMAA、第1跖骨旋转α角、第1跖骨底边旋转角存在中等强度相关性,P<0.05。说明正位籽骨分度是重要的评价指标。结论第1跖骨旋前存在于大多数的外翻患者,它与IMA角、正位籽骨分度以及DMAA角存在相关性;跖骨底边旋转角可以反映第1跖骨的旋前程度。负重正位籽骨分度与外翻各参数都具有相关性,是外翻中重要的评价指标。
- 王智张树孙超张建中
- 应用负重CT在三维空间测量后足力线的研究
- 2018年
- 目的通过比较FAO与传统X线片的对后足力线的评价结果,了解其临床相关性,并进一步确定该方法的可重复性。方法本文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对2017年12月~2018年3月于我中心门诊就诊患者的后足力线进行分析,入组患者经查体被分为三组:正常组(组1),外翻组(组2)及内翻组(组3)。入组的连续病例140足(71人),均进一步行双足负重CT(ped CAT,Curvebeam,美国)检查并测量FAO。此外,在数字重建放射图像(digitally reconstructed radiograph,DDR)中测量跟骨外翻角。分别计算FAO及跟骨外翻角的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ICC),并对两者关系进行回归分析。结果 FAO及跟骨外翻角在正常组中,分别为(1.69±2.58)%和(4.13±2.67)°;外翻组中,为(7.46±3.18)%/(9.00±3.43)°;内翻组为(-6.11±4.55)%/(-7.49±6.06)°。而FAO的观察者内/间信度分别为0.991/0.992,跟骨外翻角的观察者内/间信度为0.976/0.976。FAO与跟骨外翻角间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2=0.779),回归直线斜率为1.083。结论通过负重CT在三维空间下可准确客观评价后足力线。FAO与临床查体,传统X线间有良好的相关性,同时具备优秀的可重复性。
- 孙超张树王智Francois Lintz张建中
-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外翻假性籽骨脱位的特征以及对手术决策影响
- 2021年
- 目的通过传统影像学检查难以准确判断外翻是否存在真正籽骨脱位,引入负重CT分析,对外翻假性籽骨脱位的患足进行分析。方法选择2017年10月至2018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治疗的有症状的外翻患者的负重CT及负重CT扫描完成后系统软件生成的足负重正位片,记录年龄和外翻相关测量参数。以足正位X线胫侧籽骨位置(tibial sesamoid position,TSP)≥3度和冠状面胫侧籽骨分度(tibial sesamoid coronal grading,TSCG)为0度定义为假性籽骨脱位。根据数据正态性和类型相应进行t检验、Wilcoxon轶和检验或卡方检验。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找到引发籽骨脱位的影响因素。通过ROC分析找到引发籽骨脱位可能的临界值。结果最终入组患者119例(214)足,存在假性籽骨脱位有23例(10.7%)。这一组患者与籽骨脱位的患者相比,存在较小的年龄、第1~2跖骨间角、外翻角、远端关节面固有角,差异有显著性。影响籽骨脱位的因素主要是年龄和外翻角。年龄界值是55.5岁(灵敏度63.4%,特异度78.3%),外翻角的界值是31.5°(灵敏度58.6%,特异度87.0%)。结论假性籽骨脱位在外翻患者中所占比例较小,假性脱位出现与受患者年龄以及外翻角大小的影响,主要应纠正第1跖骨旋转。
- 王智张树何慧婧孙超王显军张建中魏芳远曲峰张明珠
- 关键词:籽骨
- 负重CT在足踝疾病诊疗中的应用被引量:5
- 2017年
- 负重CT是一种新型锥形束CT扫描仪,患者在双足站立的自然状态下进行检查,可客观反映负重时足踝部骨性结构形态及力线变化,具有辐射剂量小、扫描速度快等优势。因不同于以往负重X线片的2D成像方式,近期研究对负重CT的3D数据中评价、诊断足踝疾病的新方法提供了思路。本文就现有负重CT在足踝部疾病诊疗的应用研究作一综述。
- 张树王智张建中
- 关键词: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