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静

作品数:5 被引量:40H指数:4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神经系
  • 2篇神经系统
  • 2篇神经系统感染
  • 2篇中枢神经
  • 2篇中枢神经系统
  • 2篇中枢神经系统...
  • 2篇RRNA
  • 2篇病原
  • 1篇毒力
  • 1篇毒力基因
  • 1篇血清型
  • 1篇原体
  • 1篇生物方法
  • 1篇实验室
  • 1篇糖尿
  • 1篇糖尿病
  • 1篇糖尿病足
  • 1篇通用引物
  • 1篇细菌
  • 1篇细菌性

机构

  • 5篇首都医科大学...
  • 4篇江西卫生职业...

作者

  • 5篇王培昌
  • 5篇曹敬荣
  • 5篇陈静
  • 5篇高世超
  • 1篇闵嵘
  • 1篇段园园

传媒

  • 3篇中国感染控制...
  • 1篇检验医学与临...
  • 1篇中华实验和临...

年份

  • 4篇2016
  • 1篇2015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路邓葡萄球菌引起关节感染和糖尿病足溃疡感染2例报道被引量:4
2015年
路邓葡萄球菌作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的一种,近年来,因其潜在的多种毒力因子而导致的侵袭性感染报道不断增多,成为CNS中最值得关注的病原体,可引起血流感染、腹膜炎、泌尿道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眼部感染、骨关节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等多种疾病。
曹敬荣陈静高世超王培昌
关键词:关节感染溃疡RRNA糖尿病
应用通用引物PCR检测诊断细菌和真菌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价值被引量:11
2016年
目的了解细菌和真菌性中枢神经系统(CNS)感染病原谱,并探讨通用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技术的病原学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某院2009年1月—2015年3月疑似或确诊CNS细菌或真菌性感染患者资料,分析其脑脊液培养病原菌种类,采用细菌16S rRNA和真菌28S rRNA通用引物对患者脑脊液DNA进行PCR扩增和序列测定,并与同期脑脊液培养及鉴定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共收集确诊或疑似CNS细菌或真菌感染者400例,其中脑脊液培养阳性132例。共分离病原菌150株,其中革兰阳性菌48株,革兰阴性菌90株,真菌12株;居前3位的细菌为鲍曼不动杆菌(32株)、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6株)和肺炎克雷伯菌(13株);最常见真菌为新生隐球菌(8株)。选取88份感染患者脑脊液标本和20例非感染患者脑脊液进行PCR扩增,PCR扩增法灵敏度(35.23%,31/88)高于培养法(28.41%,25/88)(χ2=4.17,P<0.05)。PCR扩增和培养法阴性预测值分别为25.97%、24.10%,两种方法的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均为100.00%。PCR扩增测序与培养结果符合率为84.00%(21/25);PCR检测平均报告时间(48 h)较培养结果报告时间(细菌平均约72 h,真菌平均约96 h)更快速。结论 CNS感染病原分布广泛,以革兰阴性菌为主;通用引物PCR检测具有快速、灵敏、准确等特点,具有良好的临床推广和应用价值。
曹敬荣陈静高世超陈典典王培昌
关键词: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脑膜炎脑脊液颅内感染病原体通用引物
细菌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实验室诊断研究进展被引量:9
2016年
细菌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是常见且严重的颅内感染性疾病,其早期实验室诊断对治疗和预后有重要作用。细菌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实验室诊断由脑脊液常规和生化等传统检测,逐渐发展为PCR技术、核酸杂交、16S r RNA测序以及基因芯片技术的多方法、多指标联合检测和多学科合作,促进了该病早期、快速的实验室诊断发展。本文就细菌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流行病学、常见致病菌及实验室诊断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曹敬荣王培昌陈静高世超
关键词: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细菌实验室
基于细菌16S rRNA基因扩增临床不常见病原菌的价值被引量:8
2016年
目的探讨16S rRNA基因扩增与测序在临床不常见病原菌鉴定中的价值,指导临床相关感染的诊治。方法选择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常规方法难以准确鉴定、无法鉴定或有特殊表型的细菌12株,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其16S rRNA基因,测序后进行BLAST比对鉴定菌种,并分析相关感染的临床特点。结果 12株菌经PCR扩增均得到阳性条带(约1 500 bp),均鉴定到种(相似度≥99%),分别为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马耳他布鲁杆菌各2株,死亡梭杆菌、空间罗氏菌、鼻疽奴卡菌、解糖葡萄球菌、放射性根瘤菌、二路普雷沃菌、解甘露醇罗尔斯顿菌及阴道阿托波菌各1株。16S rRNA基因扩增灵敏度高,大肠埃希菌ATCC25922的最低检测限为1.5×101 CFU/mL。12例患者临床资料显示上述菌可引起临床多部位、多类型感染,选用针对性抗菌药物治疗后11例好转,1例死亡。结论 16S rRNA基因测序方法可快速、准确鉴定少见菌、厌氧菌及难培养细菌,为临床不同类型感染的病原学诊断和治疗提供实验室依据。
曹敬荣高世超陈典典陈静闵嵘王培昌
关键词:RRNA病原菌聚合酶链反应
粪便中分离肺炎克雷伯菌的血清型与毒力基因检测被引量:8
2016年
目的了解粪便标本分离肺炎克雷伯菌(KPN)的血清型与毒力基因分布,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3年11月—2014年6月某院健康体检者及住院非腹泻患者粪便标本分离KPN,检测其黏液表型、6种荚膜血清型(K1、K2、K3、K5、K54和K57)及6种毒力基因(rmpA、fimH、Aero、mrkA、wabG和ironB),分析不同黏液表型、不同人群来源菌株荚膜血清型与毒力基因分布情况。结果收集粪便标本510份,其中健康体检者92份,住院非腹泻患者418份,分离KPN107株(健康体检者19株,住院非腹泻患者88株),粪便标本KPN总分离率为20.98%,其中高黏液表型菌24株,非高黏液表型菌83株。分离的KPN中6种血清型和6种毒力基因均有检出,以K1、K2、K57、K54血清型为主(48.60%);毒力基因mrkA和wabG检出率最高(分别为90.65%、83.18%),rmpA+fimH+Aero+mrkA+wabG基因同时检出最常见(30.84%),主要分布于K1、K2、K57、K54血清型中。rmpA和Aero毒力基因主要在K1、K2、K57、K54血清型中检出。健康体检者KPN血清型以K1型为主(26.32%),未检测到K3和K57型;住院非腹泻患者6种血清型均有检出,以K1、K2、K57、K54为主。高黏液表型菌同时携带4种毒力基因以上者占83.33%(20/24),高于非高黏液表型菌的32.53%(27/83)(χ2=19.51,P<0.01)。高黏液表型菌中K1、K2、K57、K54血清型总检出率为91.67%(22/24),高于非高黏液表型菌的36.14%(30/83);rmpA、Aero毒力基因的检出率均为95.83%,均高于非高黏液表型菌组(分别为31.32%、30.12%)(均P<0.05)。结论粪便中分离的KPN均检测到强毒力荚膜血清型和多种毒力基因,尤其在高黏液表型菌和住院患者分离菌中,应引起临床重视。
曹敬荣高世超陈静陈典典段园园王培昌
关键词:肺炎克雷伯菌肺炎毒力基因血清型流行病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