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敏

作品数:23 被引量:69H指数:5
供职机构: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哲学与科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自然科学总论文化科学哲学宗教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6篇自然科学总论
  • 3篇文化科学
  • 2篇哲学宗教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6篇哲学
  • 5篇整体论
  • 5篇实践哲学
  • 5篇科学实践哲学
  • 4篇生成论
  • 3篇知识
  • 3篇视阈
  • 3篇进化
  • 2篇地方性知识
  • 2篇叙事
  • 2篇哲学意义
  • 2篇社会
  • 2篇生成整体论
  • 2篇权力
  • 2篇嬗变
  • 2篇嬗变研究
  • 2篇量子
  • 2篇量子理论
  • 2篇伦理
  • 2篇科学知识

机构

  • 23篇东南大学
  • 2篇南京航空航天...

作者

  • 23篇刘敏
  • 2篇董华
  • 1篇季玉群

传媒

  • 5篇自然辩证法研...
  • 5篇系统科学学报
  • 3篇东南大学学报...
  • 3篇科学技术哲学...
  • 1篇科学学与科学...
  • 1篇东北大学学报...
  • 1篇江苏商论
  • 1篇学术论坛
  • 1篇红河学院学报
  • 1篇中国复杂性与...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1篇2022
  • 3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5
  • 4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论技术社会人道化问题——弗洛姆技术伦理思想研究
弗洛姆认为目前的技术社会是一个病态的社会,病态的根源在于技术所导致的社会的非人道化的发展,而要促成一个健全的社会,首先要将技术重新置于人的控制之下。本文论述了弗洛姆对技术社会的分析、对技术社会其非人道化表现的描述及提出实...
刘敏
关键词:弗洛姆技术社会人性异化
文献传递
空间及其边界——从《利维坦与空气泵》看空间概念的科学实践哲学意义
2024年
从空间概念的角度重读《利维坦与空气泵》,旨在科学实践哲学视角下探究知识的空间属性。基于霍布斯与玻意耳之争这一著名科学史公案,探讨:实验实践在何种空间条件下生产所谓“可靠的知识”?实验室的物理空间和文化空间如何建构生产“事实”的基本条件?共同体有无空间边界?实验室的开放度与共同体空间边界有何关联?对以上问题的回答依赖于对“空间”概念及其边界的理解。文章从实验空间及其边界、事实的建构与共同体的空间边界、虚拟见证与知识的空间增衍、仪器的空间划分功能及其认识论价值角度厘析了空间对科学知识生成的影响,以揭示科学知识的空间属性,并呼吁科学史研究应增加空间敏感性意识。
刘敏
关键词:科学实践哲学
生成论视阈下科学问题的超循环发展模式被引量:6
2015年
"问题"在科学研究中具有灵魂地位。问题本身启动着科学探索的机制,问题的深入意味着科学研究的深入。但在科学哲学视阈内,对作为本体的"问题"的研究却一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我们应该从"理论导向"型思维转向对"问题导向"型思维,促使"问题学"成为科学哲学新的生长点。本研究在生成论视阈下动态地研究科学问题的进化机制,揭示了科学问题生成和演化的超循环模式,主张"问题系统"以自组织的演化方式推进着知识的增长和科学的进步。
刘敏
关键词:生成论超循环
建构论视阈下科学知识的空间生产——基于SSK的知识空间性研究被引量:1
2021年
传统科学观认为科学知识是客观而普遍的,而以SSK为代表的建构论者则强调科学知识是社会建构的产物。然而,即使对于SSK的研究,学界在一定程度上也忽视了SSK内部所蕴含的对知识构造之空间特性的探究。事实上,在建构论视阈下,空间的异质性是科学知识诞生的生产性因素,SSK对知识空间性的探究经历了一个变迁的过程。实验室研究是SSK空间研究形成的标志,实验室空间向公众空间的转向是知识空间研究的重要方向,而行动者网络理论对空间异质性的强调及科学知识索引性的空间与境性特质的揭示,均为SSK知识空间性研究的标志性结点,也是知识生产的重要空间特征。知识的空间性研究,对于研究科学史的空间叙事具有重要意义。
刘敏张瑞芳
关键词:SSK空间叙事
系统科学整体性思想的演进机制与路由被引量:6
2012年
系统科学是研究"整体"和"整体性"的科学。不论从本体论还是形而上学根基讲,整体性是系统科学最基本的特征。然而究竟什么是系统的"整体性"?"整体性"作为一个科学概念,其内涵与特质是如何逻辑地展开、从而使得系统科学思想史成为可能?本文从系统整体性的外在表征、整体性产生的内在原因及系统整体的生成演化机制三个方面揭示系统科学整体性思想演进的内在逻辑。
刘敏
关键词:整体性生成论
量子理论的桥梁作用——在经典科学与系统科学之间
2010年
近代西方科学产生以来,最大的一次科学革命,也是最深刻的一次范式转换,就是系统科学的诞生。系统科学与经典科学向来被认为是两种不同范式形态下的科学,但是从经典科学到系统科学,科学的进程与范式的转换并不是绝然断裂、没有任何联系的,而是在科学理论内部产生了一个承接与继起。笔者认为,量子理论就是这个承接与继起点,从方法论角度讲,量子理论体系内部孕育了二者沟通与衔接的信息,或者说,量子理论提供了经典科学与系统科学沟通的可能性。从三个方面论述了这种可能性。
刘敏
关键词:量子理论整体论
实践视域下科学的社会价值——基于“人类世”概念的环境治理启示被引量:1
2023年
从科学实践哲学视角看,科学的“价值无涉理想”不仅是认识论上的幻想,亦是被隐藏在客观性外衣之下的执念,特别是面对全球性生态危机与环境治理困境时。传统环境伦理学建立在人与自然主客二分的框架下,这一框架遮蔽了人与自然相互建构、相互生成的实践互生实质,这正是现代环境问题的认识论根源。“人类世”概念的出现,为我们基于实践视角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正视科学的社会价值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契机。这意味我们须从观念上彻底打破人类与自然的二分藩篱,重新思考科学作为人与自然对话之桥梁的价值内涵。环境治理无法回避科学的价值关涉,在人与环境互构互生的实践境况中,科学的社会价值与客观性均具有生成性。
刘敏
关键词:科学实践哲学人类世社会价值环境治理地方性知识
生成的超越--系统整体论形态嬗变研究
整体论是系统科学的哲学基础,是系统科学范式区别于经典科学范式的逻辑起点,也是系统理论之为革命的根本所在。但整体论的形态并非一成不变。伴随系统科学思想史的发展与转折,整体论思想自身的内涵特质、表现形式及作用机制均经历了一个...
刘敏
关键词:生成论生成整体论
科学知识的空间书写与地理叙事--基于科学实践哲学的视角被引量:4
2021年
科学知识的空间维度在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的研究中相对缺位。科学史的时间性遮蔽了知识的空间性与地域性。在传统实证主义科学观视阈下,科学史以时间为序对科学知识进行编排和叙事,空间被时间瓦解,地理等空间因素对科学史书写的影响被忽略。在这种"均质"空间观影响下,科学知识被认为是客观而普适的。而在科学实践哲学视阈下,地理位置等空间条件成为制约知识生产与传播的重要因素,空间不再是知识生产的背景与常量,而是变量。科学研究是一种特殊的"地方实践",科学探索在哪里进行对于科学的纯粹性来说是最基本的问题,空间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知识的构造。空间线索应成为科学史编史与叙事的重要维度。
刘敏
关键词:科学知识科学实践哲学
还原论传统的盛行与隐匿被引量:4
2011年
本文从还原论思想的起源及文化背景切入,分析了其自然观基础,进而论述了还原论传统在近代科学中确立的前提及修正式的发展路线,揭示了还原论传统在近代科学中的危机及整体论的出场。最后表明,以整体性和整体论为根本特征的系统科学的出现,事实上预示并践行着又一场深刻的科学革命。
刘敏董华
关键词:还原论整体论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