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亚锋
- 作品数:10 被引量:97H指数:5
-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青海油田公司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技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 湖相碳酸盐岩测井岩相识别技术与应用——以柴达木盆地英西地区为例被引量:3
- 2023年
- 我国湖相碳酸盐岩储层分布广泛,具有极大的油气勘探前景。但该类储层陆源碎屑含量高、岩相种类多,导致岩相识别困难且严重制约了该领域勘探拓展和高效开发,这在埋藏深度普遍大于4000m的柴达木盆地英西地区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上段(E_(3)^(2))尤为典型。以英西地区为例,充分利用区内大量岩心、薄片和实验分析资料,系统分析湖相碳酸盐岩岩相特征及测井响应特征,并建立了识别方法和图版。分析结果表明,英西地区E_(3)^(2)发育颗粒灰云岩、泥晶灰云岩、纹层状灰云岩、泥质膏岩和灰云质泥岩等5种类型的岩相。基于测井响应特征分析,确定自然伽马、骨架密度、体积密度为岩相识别敏感参数,进而首次提出岩石结构因子(RFF)技术;利用计算得到的RFF参数,结合元素测井资料建立了岩相识别图版,将其应用于研究区48口井,在12口取心井中岩相解释平均符合率达到80.2%,应用效果较好。岩石结构因子技术提高了湖相碳酸盐岩岩相识别符合率,对研究储层分布规律、指导勘探开发具重要意义。
- 田明智朱超李森明夏志远宋光永王艳清宫清顺李亚锋刘占国
- 关键词:柴达木盆地湖相碳酸盐岩测井评价
- 柴达木盆地西部英雄岭页岩油地质工程一体化压裂技术创新与实践被引量:5
- 2023年
- 柴达木盆地英雄岭下干柴沟组页岩层系灰云岩、泥页岩发育良好,灰云坪有利储层与优质烃源岩叠置互层分布,页岩油资源勘探开发潜力巨大,但具有高应力、高应力差、高频沉积旋回、纵向层理发育、强非均质性等储层改造难点,亟须建立适用性强的高效压裂技术体系,支撑效益勘探与高效开发。通过开展地质力学实验,明确了页岩破裂与裂缝延伸规律,制定了“控近扩远”的改造思路;发展了一维地质力学与可压裂性新算法,建立三维精细地质力学模型;采用模型模拟优化与数据驱动优化相结合的方式,形成了直井缝网压裂参数模板;对标国内陆相页岩油体积压裂主流做法与关键参数,在段簇设置、压裂参数优化等方面践行地质工程一体化理念,实现了以“加密切割、极限限流射孔、大排量、大规模、滑溜水高强度连续加砂、逆复合控近扩远、高石英砂占比”为核心的体积压裂技术的升级换代。实施直井压裂37井次,日产油2.1~44.9m^(3),获工业油流占比达97.2%;水平井压裂6井次,最高日产油113.5m^(3),在下干柴沟组上段落实页岩油地质储量5×10^(8)t。
- 谢贵琪林海刘世铎刘永万有余张成娟李亚锋崔荣龙雷丰宇隋国杰邓立本张涛刘欢刘云翼蒲永霞
- 关键词:柴达木盆地下干柴沟组页岩油压裂技术
- 基于粒序控制的砂砾岩渗透率解释模型及应用被引量:1
- 2013年
- 针对砂砾岩储集层岩性类型复杂导致渗透性计算精度低的问题,提出了"以多参数分析为依据进行粒序量化,以粒序为控制进行渗透性建模",有效提高渗透率模型的计算精度,在不同岩性类型中具有广泛适用性,进而在储集层有效性和流体性质识别中发挥作用。
- 李亚锋王国民唐文生
- 关键词:测井解释渗透率砂砾岩
- 基于混合机器学习算法的页岩薄互层识别方法
- 2023年
- 东营凹陷牛庄洼陷沙河街组三段下亚段和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主要发育重结晶灰岩、泥岩薄互层,是页岩油的有效富集区和稳定产出通道,但由于常规测井系列分辨率不足,导致薄互层识别难度大。针对这一问题,采用粒子群(PSO)优化的极限学习机(ELM)混合模型以提升薄互层识别准确率,选取反映储层"三品质"特征的8条常规测井参数及3条高分辨率测井曲线作为物理约束,构建了基于PSO-ELM的薄互层识别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与ELM、支持向量机、前馈神经网络等常见的机器学习模型相比,所提出的PSO-ELM机器学习模型稳定性更强,薄互层识别准确率提升幅度为10%~30%,且更能精准刻画厚度约为0.3 m的薄互层,该方法可以为页岩油勘探开发提供一定技术支持。
- 邓少贵张凤姣陈前李亚锋魏周拓洪玉真
- 关键词:页岩油薄互层粒子群优化极限学习机
- 柴达木盆地英西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超压孔缝型储层特征及形成机理被引量:30
- 2019年
- 柴达木盆地英西地区深层的油气勘探在下干柴沟组上段取得重大突破,获得了一批中—高产井,发现了特殊的咸化湖盆超压孔缝型储层。通过岩心和薄片观察,结合扫描电镜和孔、渗资料的统计与分析,系统总结了超压孔缝型储层的特征。超压孔缝型储层的主要储集空间为基质微孔和残余孔洞,而不同级别的网状裂缝作为输导通道,将普遍发育的基质微孔连通起来,形成孔-洞-缝三位一体的储集—输导体系。裂缝和残余孔洞是初期高产的关键因素,而普遍发育的基质微孔是稳产的基础条件。英西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超压孔缝型储层的发育受沉积作用、成岩演化、构造运动和流体活动的综合控制。沉积-准同生期的成岩环境控制了基质孔隙的发育,其中,准同生白云石化作用形成的大量晶间孔不仅是重要的储集空间,还为后期溶蚀改造提供了基础条件;构造-压力耦合控制了裂缝体系发育,目的层段受快速沉降-沉积、长期构造活动和良好的盐层封盖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形成异常高压,并在构造应力诱导下形成网状裂缝体系;流体-岩石相互作用控制了溶蚀作用的发生,受其影响,英西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作为柴达木盆地西部最好的烃源岩之一,在达到生、排烃高峰后,排出的酸性流体可改善储层的物性,增加基质微孔的有效性和连通性。
- 郭荣涛马达德张永庶刘波陈晓冬崔俊王鹏张庆辉姜营海李亚锋
- 关键词:碳酸盐岩
- 基于体积模量的储层含气性定量评价方法被引量:1
- 2023年
- 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本溪组气藏具有矿物类型多样、储层孔隙度低、渗透率低及非均质性强等特点,导致电阻率曲线受矿物含量变化及物性变化的影响较大,对储层含气性变化反应较弱,传统上利用电阻率测井资料评价流体性质的效果较差。在分析含气饱和度与纵波速度、横波速度及岩石力学参数之间规律的基础上,利用岩性扫描测井、阵列声波测井及常规补偿密度测井资料,计算100%含水地层体积模量和真实地层体积模量,通过分析二者的差异,形成了基于地层体积模量对比的储层含气性评价方法,识别储层流体性质。通过地层、骨架、水及天然气的体积模量建立了含水饱和度计算模型,依据试气层测井数据,建立含气性评价图版及含气饱和度图版,明确了伊陕斜坡本溪组气藏的气层、气水层、水层及干层的含气饱和度下限,实现了依据非电法测井资料定量求取储层含气饱和度的研究目标。研究成果在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本溪组气藏生产中的应用,有效提高了测井解释符合率,应用效果较好。相较于纵横波波速重叠包络法、泊松比与纵横波速比重叠包络法及弹性模量与真实地层体积模量重叠包络法等方法,地层体积模量对比法更能有效消除岩石骨架对评价流体性质的影响,解决了常规电法测井评价流体性质不准的难题,为重点井的试油选层及气藏含气规律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 孙小平刘春雷李贵梅李娜李亚锋李亚锋李新进
- 关键词:测井评价气藏体积模量流体识别阵列声波鄂尔多斯盆地
- 巨厚高原山地式页岩油藏的富集模式与高效动用方式——以柴达木盆地英雄岭页岩油藏为例被引量:14
- 2023年
- 柴达木盆地英雄岭页岩油藏为全球独具特色的巨厚高原山地式咸化湖相页岩油藏,其发育层位主要为古近系,近期已获得油气勘探重大突破,在11口探井31层试油中均获得工业油流,其中,柴平1井在295 d的累积产石油量超过万吨,展现出良好的勘探潜力和开发前景。系统分析英雄岭页岩油藏形成的地质背景与成藏主控因素,建立了页岩油藏的富集模式。巨厚高原山地式页岩油藏具有地面、地下双特殊性,无法完全照搬国内外已有的页岩油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研究结果表明:(1)英雄岭页岩油藏“甜点”富集的关键因素包括咸化湖盆低丰度页岩的“两段式”持续高效生烃,巨厚混积体系中的层状、纹层状灰质白云岩提供了良好的储集空间,高碳酸盐矿物含量与低黏土矿物含量有利于储层改造,高地层压力、高气油比以及良好的原油品质有利于页岩油采出;(2)英雄岭构造带发育构造稳定区、断裂变形区、断裂破碎/断溶区和盐间揉皱区4类储集空间差异显著的富集区,对应发育层控型、层控-缝控复合型、断控型和盐控型4类“甜点”富集模式;(3)英雄岭页岩油藏地处独特的高原山地环境,超千米的巨厚沉积与沟壑纵横的崎岖地表决定了井场选址、开发布井方式与井型选择的困难性与多样性,高寒、缺氧、缺水又极大地增加了施工难度;(4)英雄岭页岩油藏可采用4种布井开发模式以实现高效动用,包括立体水平井网—拉链式压裂模式、丛式直井/大斜度井—多层分压合采模式、直井/大斜度井/定向井—多层压裂沟通生产模式和定向井—射孔酸化连作生产模式。相关认识预期可为高原山地区页岩油富集模式与高效动用方式研究、布井模式与地质工程一体化实践提供科学指导和技术支持。
- 李国欣伍坤宇伍坤宇朱如凯吴松涛张永庶吴松涛张静陈琰李亚锋陈晓冬张闯张斌李亚锋鲜成钢陈晓冬
- 关键词:布井方式
- 页岩油地质评价实验方法现状、挑战与发展方向被引量:10
- 2023年
- 中国陆相页岩油资源丰富,已成为国家战略性资源。作为源内油气资源的典型代表,页岩油具有“原生源储”的富集特征,在微米—纳米级孔-缝系统内油气赋存与产出机理复杂。基于实验室的装置创新与技术革命是推动陆相页岩油理论创新、规模勘探与有效动用的重要助力。通过系统梳理细粒沉积与有机质富集、岩石结构与矿物组成、微米—纳米级孔-缝系统、流体赋存与可动流体、可压性与裂缝扩展等涉及页岩油地质评价热点领域的研究进展和主要认识,提出页岩油地质评价的实验方法要实现从烃源岩向储层、从生烃能力向储烃能力、从排烃能力向产烃能力的转变。当前,页岩油地质评价实验技术的发展面临3方面挑战:(1)细粒沉积矿物成分复杂,不同尺度储层准确表征难度大;(2)页岩储层在有机-无机复合作用控制下的孔隙演化和烃类赋存机理复杂,油气可动性评价难度大;(3)实验室难以完全复制地下真实的地质条件,实验评价的准确性有待提高。页岩油地质评价实验方法的下一步研发重点包括加强原位、精细化、跨尺度实验装置与评价方法的研发,加强页岩关键属性动态演化评价方法以及现场实验室建设与地质工程一体化技术的研发,以提高实验室表征精度、预测精度与现场应用力度。相关研究和认识预期可为页岩油地质评价提供技术支持,并为陆相页岩油富集理论深化研究和可动性评价技术创新提供借鉴。
- 侯连华吴松涛吴松涛田华姜晓华李亚锋田华王婵菲于志超李梦莹李亚锋周川闽李华
- 关键词:非常规油气纳米孔可动性
-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渐新世沉积特征与油气成藏模式被引量:40
- 2017年
- 对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渐新世下干柴沟组上段的沉积特征与成藏模式进行分析。系统地开展了岩石学和矿物学研究、古地貌分析、碳氧同位素与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地震剖面精细解释与"蚂蚁追踪"裂缝预测、成藏模式研究以及高产控制因素分析,提出英西地区渐新世下干柴沟组上段为一个"半开放—半封闭"的半深湖相咸化沉积环境,基质晶间孔储油、盐下应力聚集造缝、盐层封盖造就了英西地区特殊的成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岩性以深灰色或灰黑色等暗色色调为主并混积盐类矿物,主要受控于沉积环境;(2)下干柴沟组上段沉积前的古地貌为一个发育湖障壁岛的"西低东高"的局限湖泊;(3)碳、氧同位素数据点落于开放性湖泊与封闭性湖泊之间;(4)Sr/Ba平均值为2.01、均大于1,Sr/Cu平均值为109.04、远大于5,U/Th平均值为0.62、均小于1,指示了咸化、干旱和还原环境;(5)ΣREE平均值为87.67×10-6,分布范围为(39.41~162.67)×10-6,且存在Eu负异常;(6)盐下主力产层的压力系数可高达2.2,"自源-超压系统"导致应力聚集造缝的推论与"蚂蚁追踪"裂缝预测成果和岩心观察结果完全吻合。
- 黄成刚常海燕崔俊李亚锋路艳平李翔马新民吴梁宇
- 关键词:白云岩成藏模式柴达木盆地
- 柴达木盆地英雄岭页岩岩相特征及有利源储组合
- 2024年
- 柴达木盆地英雄岭页岩油具有良好的形成与富集条件,石油资源量可达44.5×10^(8) t,但英雄岭页岩油纵向分布厚度大(>1000m),页岩岩相及岩相组合变化较大,给页岩油的有效勘探开发带来了巨大挑战。以英雄岭页岩典型井柴2-4、柴906、柴12等12口井578m岩心为研究对象,开展岩石学、有机地球化学和储层特征分析。研究表明,英雄岭页岩混积特征明显,矿物组成以方解石、白云石和黏土矿物为主;沉积构造以厚度小于1cm的纹层为主。根据“二元”命名原则,可将研究区内页岩岩相划分为5类,包括纹层状灰云岩、纹层状云灰岩、层状灰云岩、层状云灰岩、纹层状黏土质页岩。通过对各类岩相有机地球化学和储集性能综合评价,认为纹层状云灰岩为最优烃源岩相类型,层状灰云岩为最优储层相类型,储集空间主要为白云石晶间孔。甜点综合评价结果和生产实践证实,层状灰云岩与纹层状云灰岩互层为最有利的源储组合模式,各甜点段平面上连通性较好,纵向上具有较强的非均质性。
- 邢浩婷匡立春伍坤宇伍坤宇张娜张梦麟邓立本陆振华李亚锋张庆辉
- 关键词:岩相烃源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