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天亮
- 作品数:10 被引量:74H指数:5
- 供职机构:安徽省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芜湖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峡部裂性腰椎滑脱CT下小关节形态学测量的意义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探讨腰椎小关节的形态在峡部裂性腰椎滑脱发生中的关系。方法:对30例峡部裂性腰椎滑脱患者及30名正常人,通过CT扫描结果进行对照检查。结果:对照组与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组的L3/4和L4/5小关节角分别为52.3°、45.1°和44.2°、34.0°,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峡部裂性滑脱组的L4/5小关节横径减少,L3/4和L4/5的小关节的不对称程度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峡部裂性腰椎滑脱患者的下腰椎小关节角偏向冠状位面,小关节横径减少,接触面积增大是其发病的原因之一,小关节的不对称性则加速了疾病的发展。
- 吴天亮徐宏光
- 关键词:峡部裂性腰椎滑脱下腰椎
-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104例临床疗效分析被引量:11
- 2011年
- 目的评价新鲜股骨颈骨折、陈旧性股骨颈骨折、股骨头无菌性坏死、髋关节骨性关节炎四种较常见的髋关节伤病,经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疗效和并发症,为术前适应证的选择及疗效分析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104例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病种进行分组:新鲜股骨颈骨折组32例(30.8%),陈旧性股骨颈骨折组22例(21.1%),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组34例(32.7%),髋关节骨性关节炎组16例(15.4%),术后随访12.0—144.0个月,各组进行手术前后Harris评分和术后并发症统计。结果新鲜股骨颈骨折组、陈旧性股骨颈骨折组、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组、髋关节骨性关节炎组术后Harris评分分别为(92.6±5.8)、(90.1±5.2)、(86.3±4.6)、(81.9±4.1)分,较术前(25.6±1.8)、(36.7±2.6)、(52.9±4.3)、(42.1±3.8)分均有大幅提高(P均〈0.05)。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对以上四种髋关节疾病均具有良好疗效,具有住院时间短、恢复快、治愈率高及降低并发症发生等特点,强调要重视并发症的防治。
- 郭哲王辉桂召柳毛路童力陈辉海赵广超曹松松吴天亮权良忠
- 关键词:全髋关节置换术人工关节并发症
- 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疗效分析被引量:9
- 2022年
- 目的探讨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18年1月~2020年3月收治的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病人68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两组,传统组34例,行传统的半椎板切除减压术;观察组34例,行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比较两组病人的临床疗效以及病人术后康复情况。结果传统组术中出血量为(84.53±13.62)ml、手术时间为(52.27±10.89)分钟,住院时间为(11.36±3.51)天,切口长度为(8.53±1.53)cm,观察组分别为(37.82±10.27)ml、(68.42±11.62)分钟、(7.40±2.67)天和(2.31±1.01)c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时,传统组的JOA评分、VAS评分和ODI评分分别为(20.24±3.43)、(2.64±0.58)和(19.54±4.21),对照组分别为(22.58±3.61)、(2.21±0.46)和(16.41±5.1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1.76%,传统组为17.6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的半椎板切除减压术比较,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创伤更小,术后恢复佳。
- 陈辉海薛双桃赵广超吴天亮张俊德
- 关键词:腰椎管狭窄症内镜临床疗效
- 经皮前路腰骶轴向融合的骶前应用解剖研究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 了解国人骶前区域血管、神经的解剖关系,为准确、安全应用经皮前路腰骶轴向融合(AxiaLIF)技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选用成人尸体标本20具,男12具,女8具;年龄31~75岁,平均48岁.观察骶前区解剖关系,测量髂内外血管、骶正中动静脉到S1.2间隙水平中点的距离及S1前孔内缘间的距离,并观察骶前静脉丛血管的特点和S1神经根走向,确定手术冠状位的'安全操作空间'.结果 双侧髂内静脉距离S1,2间隙水平中点的距离最短,'安全操作空间'男性为(57.58±5.20)mm、女性为(69.95±9.09)mm,两者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距S1前孔内缘距离:男性为(34.95±3.50)mm;女性为(31.98±2.99)mm.骶正中动脉变异较小,存在率100%,居中占10%;骶正中静脉壁薄,变异较大,存在率为60%.骶正中动、静脉在S1,2间隙水平其平均外径分别为(0.96±O.36)mm和(2.05±0.60)mm.骶前区静脉丛壁薄,且大多数血管缺少静脉瓣,相互汇合成网状.S1神经根出骶前孔后偏向前内下走行.结论 在'安全操作空间'范围内,不超过S1神经前孔的内缘,并在X线透视引导下尽可能沿骶骨正中线操作,可保证经皮腰骶轴向融合的安全性.
- 徐宏光吴天亮靳松王弘王凌挺张玙
- 关键词:骶骨脊柱融合术解剖学
-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椎间盘退变基础和应用研究被引量:4
- 2008年
- 通过生物学治疗逆转椎间盘退变是目前研究的热点。近年时应用间充质干细胞(MSC)治疗椎间盘退变进行了众多研究,体内外研究结果均表明MSC促进退变椎间盘内细胞再生,使髓核细胞分泌的蛋白聚糖、Ⅱ型胶原等细胞外基质表达增加。如何调节MSC向髓核细胞或类软骨细胞分化,目前认为低氧、生长因子刺激和三维培养是其主要影响因素。MSC治疗椎间盘退变的研究还不成熟,真正应用于临床治疗仍需更深入的研究。
- 吴天亮徐宏光
- 关键词:椎间盘退变髓核细胞
- 椎间盘退变与生物力学被引量:18
- 2010年
- 椎间盘退变的因素众多,生物力学是目前学者研究的热点之一。生物力学与椎间盘退变关系密切,可在椎间盘退变基础上进一步加速退变发生进程。生物力可直接使软骨终板发生细胞凋亡并出现Modic退变,也可间接影响椎间盘营养途径。生物力影响椎间盘细胞生物代谢平衡,使细胞内蛋白多糖、胶原纤维及基质金属蛋白酶等物质的合成与分解发生变化,改变椎间盘生物学功能,从而进一步加快椎间盘退变发生进程。
- 张小海徐宏光吴天亮
- 关键词:生物力学椎间盘退变软骨终板蛋白多糖胶原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
- 经皮前路腰骶椎间轴向融合术研究进展
- 2009年
- 腰骶椎融合仍是临床上治疗腰骶椎退变性、不稳等疾病的一种常见手术方式。目前临床常规前路手术易损伤内脏、血管和神经,后路手术对脊柱生理功能干扰大,不符合脊柱的生物力学结构。经皮前路腰骶椎间轴向融合术(AxiaLIF)既不暴露腰骶椎前方的结构,又避免对纤维环和脊柱后方肌肉、韧带及周围软组织的破坏,近几年在国外得到初步发展。该文就AxiaLIF手术方式、骶前间隙解剖结构、生物力学优势和早期临床疗效作一综述,以利于更加有效地了解、利用这一技术。
- 吴天亮徐宏光
- 关键词:腰骶椎微创骶前间隙
- 腰椎Modic改变病因学研究进展被引量:17
- 2009年
- Modic改变即脊柱退变疾病中椎体终板及终板下骨质MRI的信号改变,其病变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现有文献提示Modic改变的发生可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生物力学失衡可能是重要机制,椎间盘退变导致椎间盘应力异常而引发Modic改变,终板和椎间盘低毒性厌氧菌感染也起着一定作用,但目前尚存争议;终板及周围组织内炎症反应可能是促使Modic改变,特别是Ⅰ型改变发生的重要因素;基因学异常则可能是Modic改变发生的基础,IL-1基因簇连同MMP-3基因与ModicⅡ型改变显著相关。
- 张玙徐宏光吴天亮
- 关键词:MODIC改变病因学腰椎椎体终板
- 经皮前路腰骶融合螺钉的有限元分析被引量:9
- 2010年
- 目的利用三维有限元模型初步评价经皮前路腰骶轴向融合(AxiaLIF)螺钉的生物力学性能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利用Unigraphics软件对螺钉进行计算机建模,并且以iges格式导入到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中进行有限元建模,根据临床实际将建立好的螺钉有限元模型与从“中国力学虚拟人”模型库中选择的完整人体L5-S1的有限元模型有效整合,分析不同工况下螺钉的应力分布情况。结果3种工况下螺钉应力峰值:垂直载荷为175.334Mpa、扭转载荷为183.765Mpa和侧弯载荷为146.237Mpa。螺钉总体应力均较小,以椎间融合部为中心,上、下3~5个螺纹内局部应力稍高,应力峰值最高值均位于螺钉注射孔下第一个螺纹内。3种工况之间比较,以扭转载荷下应力为最高,垂直载荷次之,侧弯载荷下螺钉所受应力为最小。结论腰骶螺钉强度可以满足人体日常垂直压缩,扭转,侧弯等要求,可进行临床进一步应用。
- 徐宏光杨晓明吴天亮王弘陈学武王凌挺靳松刘平
- 关键词:脊柱融合术生物力学
- 经皮腰骶轴向融合的骶前间隙相关影像学解剖测量被引量:5
- 2010年
- 目的测量骶前间隙相关解剖学影像数据,为经皮腰骶轴向融合术在国内的研发和开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X线片分析56例患者S1前孔内缘的距离;CT增强扫描测量双侧髂血管到S1/2间隙中点的距离;腰骶MRI正中矢状位片上测量各骶椎间隙和各椎体中点到直肠系膜的最短距离,为相关器械、融合器长度的设计提供数据依据。结果21例男性和35例女性的s1前孔内缘距离分别为(34.7±3.5)mm和(32.2±3.0)mm(P〈0.05),套管和融合器设计长度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增强扫描显示距离S1/2间隙中点最近的血管均为两侧髂内静脉,双侧髂内静脉的距离男性和女性分别为(57.6±5.2)mm和(70.0±9.1)mm(P〈0.05);S2-S5椎体中点到直肠系膜的距离男性和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研究结果可作为国人器械和融合器的开发参考依据,同时为手术提供了操作的安全空间。
- 吴天亮徐宏光张玙王弘靳松王凌挺
- 关键词:脊柱融合术放射测量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