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宪
- 作品数:59 被引量:2H指数:1
- 供职机构:人民日报社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经济管理文化科学军事更多>>
- 编辑的精品意识
- 2015年
- 当今,新媒体的发展,颠覆了我们的传统理念,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报纸这一传统媒体受到的冲击最大。为了争得一席生存空间,各家报纸在扩版、增刊、加大信息量的同时,更重视在报纸的高质量、高水准上做文章,大打精品战略这张牌,以精品赢市场,以精品求生存。
- 温宪
- 关键词:传统媒体新媒体报纸
- 冲向重大国际新闻的第一现场
- 2019年
- 我在人民日报从事国际新闻报道四十余年,其间数度出任驻外记者。我一直秉持一个理念,作为一名中国驻外记者,必须尽可能地冲向重大国际新闻的第一现场,这是驻外记者的核心竞争力,也是驻外记者的意义所在。我之所以用“冲”这一个字,是因为要做到这一点,是需要胆识、敏锐和强烈的敬业精神,是需要一点“冲劲”的。在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的情形下,驻外记者身在重大新闻第一现场的要求面临着新的解读。通信卫星、无人机等信息收集手段的发展已经使国际新闻工作者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不必真正身在现场,便可以观察、跟踪、拍摄到现场情况,进而进行必要的分析、研究和报道。这种情形一般运用在包括战场在内的灾害、灾难及某些大型活动现场。
- 温宪
- 关键词:驻外记者国际新闻报道人民日报敬业精神重大新闻
- 世界大舞台上的中国声音
- 2000年
- 在即将到来的21世纪里,人类应当建立一个怎样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这种新秩序的建立又需要一个怎样的联合国?为此,联合国于2000年9月6日至8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了千年首脑会议。 作为联合国创始成员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在此次盛会中的声音格外引人注目。江泽民主席提出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在新形势下应遵循的四项原则,并提议召开了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首次首脑会议。
- 温宪
- 关键词:常任理事国联合国安理会联合国安全理事会舞台
- 晚报经济报道要“活”起来
- 2015年
-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壮大,经济信息成为当今社会的“神经”,经济新闻则是“神经”中最敏感的部分。然而,因为经济新闻的“数字化”、“术语化”现象,导致经济报道枯燥无味,可读性不强。而晚报对可读性的要求又是相当高的,这就构成了晚报经济新闻宣传的“难点”。
- 温宪
- 关键词:《新民晚报》《羊城晚报》阶梯电价税务工作居民用电
- 塔利班不会帮助美国实现自身战略
- 2013年
- 阿富汗国家安全委员会6月19日发表声明说.在和平进程问题上,美国“言行不一”.阿富汗政府暂停与美国政府有关双边安全协议的谈判。奥巴马总统说,他对阿富汗政府的反应并不感到吃惊。他说.美国官员已经预见到。在和谈进程刚开始的时候.某些领域会有“摩擦”。
- 温宪
- 关键词:美国政府塔利班安全协议奥巴马官员
- 非洲大陆的“新干涉主义”
- 1999年
- 跨世纪的非洲政局走出了几许迷茫。1998年和今年初,人们看到了塞内加尔、几内亚的士兵冲进了几内亚比绍;南非和博茨瓦纳的坦克巡视在莱索托首都的街头,尼日利亚的运兵车奔突在塞拉利昂的大地上……武装干涉的实施者均为非洲国家。这一新的国际现象被一些非洲问题专家冠之以“新干涉主义”。
- 温宪
- 关键词:非洲人军事干预战乱
- 在西方推“国家广告”形式多
- 2010年
- 俄罗斯黑熊抱着玛丽莲·梦露、“哈萨克斯坦总统有话要说”、“马其顿也是欧盟成员申请国”、“不可思议的印度”——这些有趣的图片和标题对于西方人来说并不陌生,它们就是时常出现在欧美媒体上的“国家广告”。这些广告有释放善意的,有解释误会的,也有吸引游客的。类似现象这几年越来越多,它像一股洪流,在给西方媒体带来滚滚财源的同时,也在或多或少地撞击着西方人对这些国家的“传统印象”。但也有学者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与不少发展中国家的“硬广告”相比,发达国家“软宣传”的渗透力更为强劲。
- 温宪黄鹭闽纪双城青木孙秀萍陶短房段聪聪陈一
- 关键词:西方人广告《环球时报》西方媒体
- 惊天大海啸中见真情
- 2005年
-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并不富裕,但中国的援助是无私的。我们把邻国的困难当作自己的困难,作出的承诺一定会兑现。”“中国一贯说话是算数的。我们作出的承诺一定办到、办好。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也是这样。”
- 温宪
- 关键词:海啸援助物资
- 拓展生活类新闻的报道领域
- 2015年
- 一张报纸的定位,确定了它的办报宗旨及其读者群。报人的思想与社会、读者的默契,构成了报纸生存发展的空间。综观当前的都市报和晚报群体,大家都在寻找一个突破口,就是如何让老百姓接纳报纸,如何成为一张受老百姓欢迎的报纸,让报纸成为给百姓提供各种政策、生活信息、经济信息的方便盒饭,成为百姓倾诉心声的小屋,为百姓排忧解难的及时雨,让百姓情结维系报纸的发展空间。
- 温宪
- 关键词:新闻经济信息老百姓办报宗旨
- 观察,为新闻增色
- 2015年
- 观察是记者获得新闻的主要手段之一。只要有可能,记者就应当深入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实地察看并采访在场的各种人。但记者深入现场之后,应当注意观察什么?换言之,就是记者在现场众多纷纭的人和事中应当抓取什么,才能写出生动、感人的新闻?要用独特的眼光去观察,从现场抓取最鲜活的新闻。
- 温宪
- 关键词:新闻事件记者眼光鲜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