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静其
- 作品数:49 被引量:260H指数:10
-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浦东新区卫生系统医学领先人才培养基金上海市浦东新区卫生系统优秀青年医学人才培养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小儿脊髓纵裂诊治的进展被引量:1
- 2003年
- 诸静其金惠明施诚仁
- 关键词:小儿脊髓纵裂病因临床分型影像学诊断手术治疗
- 脊髓纵裂的影像学诊断进展被引量:4
- 2006年
- 诸静其郝楠馨常时新
- 关键词:脊髓纵裂影像学诊断进展纤维组织皮肤异常脊膜膨出脊髓栓系
- 直肠周围间隙淋巴结转移的术前MSCT评估被引量:5
- 2010年
- 目的:分析直肠周围间隙淋巴结转移的多层CT(MSCT)表现,探讨CT诊断直肠癌淋巴结转移(N分期)的价值。方法:术前行盆腔MSCT检查的154例直肠癌病例,均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对直肠周围间隙淋巴结进行病理检查,采用双盲法,记录每枚淋巴结的CT表现,包括淋巴结短轴直径、边缘、密度、分布方式。结果:以手术病理为标准,直肠周围间隙淋巴结CT检出率为86.3%(471/546),病理共检出直肠周围间隙淋巴结546枚,CT检出481枚,其中471枚(阳性172枚,阴性299枚)淋巴结与病理相匹配。CT诊断直肠周围间隙淋巴结转移的各种判断标准(淋巴结大小、边缘、密度、分布方式)的敏感性分别为83.1%、72.2%、70.1%、73.5%,特异性分别为80.5%、85.1%、82.4%、75.1%。CT显示的淋巴结大小、边缘、密度、分布方式的差异与阳性率有显著相关性,P<0.005。结论:直肠周围间隙淋巴结有良性和恶性淋巴结,综合分析淋巴结大小、形态、密度及分布对诊断直肠周围间隙淋巴结转移有很大帮助。
- 周国兴郝楠馨张蕾诸静其潘海虹王军臣卢爱国
- 关键词:直肠肿瘤淋巴结
-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相关肌少症的影像学研究进展被引量:5
- 2020年
- 肌少症是一种以肌量减少、肌功能下降为主要特征的系统性疾病。肌少症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恢复情况密切相关。双能X线吸收测量仪(DXA)、定量CT(QCT)及MRI等影像方法可用于评估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相关肌少症,可以测量其肌量和脂肪量,MRI还可探测肌肉水肿、肌间脂肪浸润及纤维化等改变,反映组织结构和成分变化,进而对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病人的预后进行监测及疗效评估。
- 季锐汤光宇诸静其
- 关键词: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磁共振成像
- MR灌注成像在骨髓血流灌注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4
- 2020年
- 多数骨髓疾病伴有血流灌注的变化,MR灌注成像能够提供骨髓微循环信息,可在早期监测骨髓血流灌注的变化,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及疗效评估。目前多种MR成像技术已用于骨髓血流灌注的评估,包括动态增强MRI (DCE-MRI)、动脉自旋标记成像(ASL)、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IVIM-DWI)以及血氧水平依赖(BOLD)MRI等。综述上述MR灌注成像技术应用在骨质疏松、骨关节炎、骨肿瘤和肿瘤样病变、血液病等评估其骨髓血流灌注作用及研究进展。
- 涂云汤光宇诸静其
- 关键词:骨髓血流灌注磁共振成像微循环对比剂
- 颈动脉增强对评价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作用被引量:7
- 2007年
- 目的:通过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AS)血管壁的强化特征,评价血管壁强化程度与斑块稳定性之间的关系。方法:148例临床疑为颈部血管狭窄的患者中61例行CTA、87例行CE-MRA检查,分析斑块的类型并测量邻近血管壁的强化程度以及管腔狭窄程度,评价管壁强化特征与斑块稳定性之间的关系。CTA组部分患者与DSA对照。结果:CTA组:狭窄血管74支,轻度狭窄34支,中度狭窄24支,重度狭窄19支,3支完全闭塞;软斑块32块,硬斑块25块,溃疡斑6块,软斑块处血管壁强化明显高于硬斑块,部分患者与DSA比较,二种检查方法对血管狭窄的显示无显著性差异。CE-MRA组:狭窄血管79支,轻度狭窄28支,中度狭窄33支,重度狭窄13支,5支完全闭塞;软斑块28块,硬斑块49块,血栓2块,软斑块处血管壁强化明显高于硬斑块。结论:CTA和CE-MRA在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方面各有优势,能够为临床预测缺血性脑卒中提供非常可靠准确的信息。
- 诸静其常时新郝楠馨汪波宗根林王轶彬李绍军林翌杜育杉王葳曹开明周国兴
- 关键词:颈动脉动脉硬化血管成像磁共振成像
- 质子磁共振波谱测定大鼠椎体脂肪含量的可行性研究
- 2019年
- 目的探讨临床商用3. 0 T磁共振扫描仪对大鼠椎体行质子磁共振波谱(proton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1HMRS)检查评估骨髓脂肪含量的可行性。方法 15只3月龄正常雌性SD大鼠以及5只骨质疏松模型SD大鼠(去卵巢法)行多体素点分辨波谱法检查测定腰5椎体脂肪分数(fat fraction,FF),分析两名放射科医师测量正常大鼠腰5椎体FF值的一致性,并观察正常和骨质疏松模型大鼠的波谱以及病理特点。结果两名放射科医师测得的正常大鼠腰5椎体FF值分别为(10. 92±3. 31)%、(11. 10±3. 20)%,组内相关系数为0. 954。1H-MRS显示水峰明显高于饱和脂肪酸主峰(长链亚甲基质子),而不饱和脂肪酸峰烯烃质子和亚甲基质子(与烯烃质子相连)未见明确显示,HE染色显示骨髓内脂肪细胞少见,散在分布,体积较小;骨质疏松模型大鼠腰5椎体的FF值为(20. 13±4. 20)%,1H-MRS显示水峰明显高于饱和脂肪酸主峰(长链亚甲基质子),但饱和脂肪酸主峰有所升高,不饱和脂肪酸峰烯烃质子和亚甲基质子(与烯烃质子相连)明确显示,信号振幅较小,HE染色显示骨髓内脂肪细胞增多,弥漫分布,体积增大。结论临床商用3. 0 T磁共振扫描仪行1H-MRS检查测定FF值评估大鼠椎体骨髓脂肪含量具备可行性。
- 诸静其华婷徐子军唐睿汤光宇
- 关键词:骨髓质子磁共振波谱脂肪酸
- mDIXON-Quant技术评估中老年女性骨质量的临床研究被引量:3
- 2022年
- 目的探讨中老年女性腰椎骨髓脂肪分数(fat fraction,FF)和T2*值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关联性及mDIXON-Quant技术对骨量下降的诊断效能。方法招募中老年女性健康志愿者共126名,采用双能X线吸收测量仪(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定量CT(quantitative CT,QCT)测量腰椎椎体BMD,运用mDIXON-Quant技术测量腰椎FF和T2*值。分别根据DXA和QCT测量的BMD将受试者分为骨量正常组、骨量减少组、骨质疏松(OP)组。分析三组间FF、T2*值的差异并对FF、T2*值与BMD(DXA/QCT)进行相关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FF、T2*值评估低骨量的诊断效能。结果以DXA为标准分组:骨量正常组与OP组FF和T2*值、骨量减少组与OP组F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F与BMD呈负相关(r=-0.365,P=0.000;校正年龄因素后r=-0.205,P=0.022),T2*值与BMD呈负相关(r=-0.221,P=0.013;校正年龄因素后r=-0.205,P=0.022),FF、T2*值、FF+T2*值评估低骨量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别为0.625、0.631、0.657。以QCT为标准分组:骨量正常组与骨量减少组、骨量正常组与OP组FF及T2*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F与BMD呈负相关(r=-0.687,P=0.000;校正年龄因素后r=-0.497,P=0.000),T2*值与BMD呈负相关(r=-0.360,P=0.000;校正年龄因素后r=-0.393,P=0.000),FF、T2*值、FF+T2*值评估低骨量的AUC分别为0.799、0.700、0.813。结论mDIXON-Quant技术能够同时定量FF与T2*值,其评估以QCT为标准的低骨量的效能优于DXA,联合应用QCT与mDIXON-Quant技术能更准确评估中老年女性骨质量。
- 唐睿汤光宇涂云张雪丽季锐华婷诸静其
- 关键词:骨密度
- 脑室内中枢神经细胞瘤一例被引量:1
- 2004年
- 诸静其金惠明孙莲萍
- 关键词:脑室内肿瘤中枢神经细胞瘤病理特点电镜检查免疫组织化学
- 基于定量CT对骨髓外不同部位脂肪分布预测克罗恩病疾病活动度的研究
- 2024年
- 目的探讨预测克罗恩病(Crohn s disease,CD)疾病活动度的骨髓外脂肪影像学标志物。方法使用定量CT(quantit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QCT)测定104例CD患者的肝脾密度比值(liver-to-spleen attenuation ratio,LSR)、总腰腹肌内脂肪面积(total lumboabdominal intramuscular fat area,TLIFA)、内脏脂肪面积(visceral fat area,VFA)、皮下脂肪面积(subcutaneous fat area,SFA)以及VFA与SFA的比值(visceral to subcutaneous adipose tissue area ratios,VSR)。依据CD活动指数(Crohn s disease activity index,CDAI)将患者分为缓解期组(CDAI<150,n=45)和活动期组(CDAI≥150,n=59)。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间各脂肪参数的差异,Pearson或Spearman检验分析各脂肪参数和CDAI的相关性,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CDAI与各脂肪参数之间的关系,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各脂肪参数预测活动期CD的效能。结果两组的LS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活动期组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VFA、SFA以及TLIFA均低于缓解期组(P分别为0.04、0.038、<0.001、0.02),活动期组的VSR高于缓解期组(P=0.01)。校正性别、年龄及BMI后,仅VSR与CDAI呈正相关(r=0.336,P=0.001),仅TLIFA与CDAI呈负相关(r=-0.217,P=0.029)。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FA、VSR以及TLIFA是CDAI的影响因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仅VSR是CDAI的独立影响因子(OR=2.548,P=0.038)。SFA预测活动期CD的效能(AUC=0.727)略高于VSR(AUC=0.686)和TLIFA(AUC=0.681),联合上述三个参数时诊断效能最高(AUC=0.750)。结论SFA、VSR以及TLIFA是CD患者疾病活动度的影响因子,三者联合是预测活动期CD最佳的骨髓外脂肪影像学标志物。
- 刘帅帅王淑玲李励汤光宇诸静其
- 关键词:克罗恩病疾病活动度